故乡的客人 | 记录故乡(26)

上了大学,每当我向别人介绍自己是广东人时,很多人眼里都流露出了对广东发达经济的羡慕。或许没在很多人看来,我的故乡就是一个到处灯红酒绿的地方。然而,在这片外表光鲜的土地上,还有多少村庄在经历考验,它们也企图并努力地向所谓的发达靠拢,但前进的道路却是十分地艰难。

我的故乡是粤东的一个普通的小农村,不是特困村,也不是先进村,而它却是众多粤东地区农村的最真实的缩影。

事实上,我并不是在农村长大的。我的父母算是村里的佼佼者,年轻的时候就来到附近的s城打拼。因此,我一年中也只有在放假的时候回来家住上个把月。对于村里的父老乡亲来讲,我只能是个客人。也正是故乡之客的身份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了故乡在这十几二十年的变迁轨迹。

环境恶化,一条小溪的命运

在我小的时候,和大多数的农村一样,村里人基本以种田为生。南方的水田,仍然用的是漫灌的方式。村里唯一的一条小溪便成全村的宝贝。那时候的小溪虽也谈不上清澈见底,但是鱼虾成群却绝非虚言。我家正好建在溪边,钓鱼便成了我而是回乡的保留节目。一群小屁孩在树根下挖出几条蚯蚓,提了个小水桶,就能在溪边坐上一个下午,即使是吃饭了也叫不回来。每每赖到其他小伙伴都被父母强行拉走后我才极不情愿地走向饭桌。更有趣的是,每当我要离开家回s城,外公外婆害怕表妹哭闹,总是会让她在溪边钓鱼,我再悄悄地离开。对于我们来说,童年的小溪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然而,不知从哪天开始,农民锄头下的土地越来越少了。村里长的像烂尾楼一样的小工厂像雨后春笋涌现,年轻人都想开厂赚大钱,纷纷对下手中的锄头奔向那昏暗的水泥房子里去了。渐渐地,小溪的水被染坊的污水染成了红色,紫色,到最后的黑色。由于垃圾堵塞,溪里仅存的一点水几乎是不会流动的。每每闻到那令人作呕的味道,想起儿时的欢乐时光,总是要感慨一番。

曾经的小溪如今已肮脏不堪,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模样

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像鱼儿失去了水一样。于是,勤劳而智慧的人们开始想尽各种方法补救。人们开始将屋顶开辟为自己的菜园。虽然不能和田野相比,但总归算是有一点自己的土地。伴随着部分土地空间上的上移和城市影响的日益加深,故乡的房子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传统的坚定瓦房也逐渐被四四方方的平顶水泥房取代。房顶可利用空间的增加也算是给农民的一丝安慰吧。

农田减少,父权受到挑战

然而,农田的减少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和建筑的变化,它还深刻地影响了农村父权的逐步弱化。在传统的农耕时代,父权的强大很大程度是因为父亲掌握了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掌握了土地便是掌握了生活的命脉。在家中拥有经济权的人自然是最有行动力和话语权的。我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叔叔伯伯无不是一副威严的样子,尤其是对待小孩子的时候。即使是些体力不大好的老人,也是对儿女动辄大声斥责。然而,渐渐地,失去土地的农民们不再有对家里人呼来喝去的底气了。儿女们或到厂里打工,或做点小生意,赚的钱远比一个老头子摆弄那两颗菜多得多。一个没有了军队和金库的国王已经很难谈得上有什么威望和权力了。年轻人不愿意坚守仅存的一点土地,金钱号召者新鲜的血液为机器卖命。年老的国王们看着空空的双手和不再一望无际的田野,默默地叹息,回头有忙着给自己儿子看店或骑着辆破自行车去镇上进货,俨然一个小伙计的模样。这个处在繁华外缘的小村庄,像一匹没有人带领的小野马,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道路上四处乱跑。

熟人治病,故乡医疗的困境

一个个文件的下达,一个个政策的制定似乎并没有怎么改变村里人医疗的状况。乡亲们仍然保持着能忍就忍,能拖就拖的习惯。对于医院,大多数人都是恐惧和不信任的。而更多的,是高昂的医疗费用让生活并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我的外公是村子里唯一的医生,退休之后就专门给村里人看病。说是看病,但大多数时候就是乡亲们难受得不行了找外公打个针开两盒便药敷衍了事。有时候外公也不是很有把握,劝他们还是去医院查个究竟,但是他们却坚持只相信“自己人”的话,说是去了医院就等于躺进棺材里了。这样的固执也让我们颇为无奈。外公看病很少收钱,往往是人家递上两根烟,算是感谢。在这里,医疗设施的不完善和医疗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在熟人社会里长久养成的生活习惯促使人们维持着原有传统的熟人治病的医疗模式,关系的信任远远大于技术的信任。在这一点上,故乡在所谓现代文明面前显得有点手足无措。

读书无用,故乡出路在何方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但是同城市相比,教育制度的改革并没有给这座小村带来多少可喜的变化。师资的不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稍微好的老师都拼了命向城镇学校发展,村里人的普遍观念也是这样,读了书的人就不该窝在家里。没有好的老师,教育就谈不上什么质量了。学校的设施更是破败不堪,围墙上贴满了招工的广告,学校的操场几乎没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在我的童年的小伙伴中,即使没有沉重的学业负担,读书始终是一件另他们痛苦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上完村里的初中就没有再继续学业。打工成了绝大多数同辈人的出路。其实,教学资源的不足并不是故乡教育不发展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们观念的固化。在知识分子能有很好待遇的过去,一部分村民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仍然选择供小孩上学。但是,在大学生泛滥的今天,村民们意识到仅仅靠农村的那点教育是不可能让小孩出人头地的。这样的观念不但没有让他们萌生努力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想法,反而让“读书无用”的理论得到热捧。既然读几年书也没什么用,那么读不读,读的好不好也就无所谓了。更多的人只是把学校当做托管顽童免生乱子的地方,只要年龄稍长,赚钱才是第一要务。现在的我重返故乡,看到儿时的伙伴一个个都忙于工作,连抽了空聊聊天的时间都没有,心中可谓五味杂陈。故乡的孩子是否会沿着父辈的足迹继续着这种单纯依靠卖气力过活的日子,我不敢给出答案。可以预见到的是,在知识愈发重要的今天,故乡如果失去了这个坚实的基础,那么它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更大的可能是,就像那条曾经富满生机的小河一样,我的家乡将成为城市工业发展的牺牲品。

汽车也不再是什么稀罕物了

故乡的客人,见证少年闰土的转型

终于说到我这个故乡的客人。从小每次回乡,都会被贴上一个大大的标签:s城来的。虽然我很愿意融入故乡的生活,但是从乡亲们的眼神中就知道,我和他们不一样。因为我是城里人,回到故乡,只能算是一个客人,而且是“贵客”。回乡时乡亲们遇到我都会说;“从s城回来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慢慢得他们和我打招呼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回来啦!”仅仅省略了三个字,可这三个字却见证了这座小村庄这十几年的变迁中人们心理的巨大变化。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个和我玩的很好的小男孩。很少人知道他的名字,只是都叫他“小疯子”。因为他是疯子的孩子。他的父亲因为穷娶不起老婆,为了延续香火便娶了一个外地的疯子。在我们家乡,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人们排外的心理,娶了外地人可以算是一种耻辱,何况还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自然,这样的家庭即便是在那个不富裕的村庄里,也属于是最底层的了。可偏偏我这个城里的贵客就喜欢跟小疯子玩。每一次他来我们家,家里的大人都会瞠目而视,嫌弃他脏,甚至禁止他上楼,因为他没有鞋。他似乎也很清楚自己和我“地位”上的差距,每次玩都会很小心,生怕弄坏我的东西。他永远低着头,讲话的时候声音也像蚊子一般。有时他的父亲收工回来看到他在我家玩,总是会大声呵斥,一边把他拉走一边陪着笑脸和我道歉,还有意无意地向我强调自己“城里人”的身份。数年之后,当我读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时,脑子的第一反应就是故乡的小疯子。 曾经,在许多乡人眼中,城市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那里代表的富裕,繁荣,高人一等。内心的自卑在对我的态度和言语中展露无遗。然而,这些年,情况却有所变化。当城市的马达和机床走进乡民们的生活,当许多人为了谋生而走向城市后,城市对他们而言不再神秘而充满敬意。区际流动和层际流动的加强使得村民们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不再像从前那样的封闭和保守,活力十足年轻人也学城市里的人在飙飙车,打打游戏。网络也不再是陌生的事物,互联网的介入虽然没有给农民带来太多的知识,但是却带来的许多信息,关于外面世界,城市生活的讯息。最重要的是,面对城里来的人,他们眼里不再是自卑的躲闪或是羡慕。自身工业和现代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村民了心理地位的提升,他们普遍认为城市并非天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讲并不比住在农村好。

寒假,我回到故乡,遇见了那位儿时的伙伴。他靠在机车上,笑着说:“回来啦!”那么自信大方,全无幼时扭捏紧张的模样。现在,在他的眼里,我这个城里人也只是个普通的客人罢了。

责任编辑:李晖偈

“记录故乡”征文

已发布作品的作者请联络社会学吧小V(微信号:vsociology),小V需要记录您的地址和联络方式,以便后面的寄书方便。

(0)

相关推荐

  • 散文||社树的传说

    社树的传说 村口,有一棵高大的老槐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这是全村最高最粗最老的槐树.树底下,紧挨着树干有一个半米多高,脸盆口那么粗的一个青石人头像.大爷说那是土地爷的头像,他的魂魄就附在这老槐树上. ...

  • 钟鼎文‖我的故乡在村庄(外二首)

    我的故乡在村庄 远方,不必遥远 顺着小溪几个弯腰再伸直 有个快被遗忘的村庄叫溪源 赶不上班车,有顺路的拖拉机 据说早年小溪有龙舟赛 划手馋上痛痛快快几顿白米饭 那时不办公共食堂 各家铁锅无恙 铁锅煮过 ...

  • 乡村振兴征文 ‖我和我的第二故乡(张丰)

    我和我的第二故乡 张丰 我作为第一书记,驻石槽村已经三年多了.每周固定的上山.下山,相同的一条路,我不敢说闭着眼睛都会走,但也差不了多少.开车的时候,路旁的风景飞快的从车窗外向后面跑去,这风景有时候张 ...

  • 近乡

    (作者:桑梓地) 望着车窗外的黄河水,沉浸在过往生活思绪中的我不禁回想起在老家的生活. 老家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有名的"苦脊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我出生在这,也成长在这,但我并不觉 ...

  • 程双红丨故乡的原风景(二则)

    <故乡的池塘> 在我们河南老家,村里人把池塘叫做水坑. 华灯初上,静坐窗前,窗外高悬天边的明月,和微风下抖动的树枝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寂静的晚景图,稀稀疏疏,摇摇曳曳,散发出浓浓乡情. ...

  • 故乡的牛槽 | 记录故乡(4)

    "记录故乡"征文大赛参赛作品--今天刊发的是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志奇的返乡作品.作者以牛槽作为切入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放牛生活.并且以牛槽被"遗弃"这件事情 ...

  • 散文:故乡的客人

    文:张学青 清晨醒来,悠然记得昨天晚上将近九点时候,我阅读了几篇老师发过来的文章还没来得及留言,就被娘耳提面命的催着早点休息了.也许是有娘陪在身边的缘故,平常夜里会醒过两三次的我,昨天晚上居然一觉睡到 ...

  • 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乡的客人

    将一个人唤醒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功德!         你自己醒来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1  老家亲戚的孩子结婚,邀请他去喝喜酒.他欣然应允. 回到了故乡,从车站走出来,他却有点恍惚了,喜宴是明天 ...

  • 【散文】爱在江南/故乡的客人(外一章)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故乡的客人 (外一章) 爱在江南 年又近了,像我这样在异乡定居的人,这个时候就陆续有亲朋好友或是同学开始问:过年回老家见个面聚聚吧!我总是支吾地转变话 ...

  • 如今,我是故乡的客人(原创文字)

    2020.03.17 范磊:品读岁月,静染尘心. 阅读 77861小村之恋   时光溜的真快,一晃成了奔五的人!岁月把一抹投影烙印在记忆的最深处,时时叩嗑着心中的那湾温馨,又是那样让人惜惋与不舍. 故 ...

  • 故乡的客人 | 生活点滴

    今天在整理这两年的文章,发现了这篇写于14年的<故乡的客人>,心中又是浮现出这般疑问:还认得故乡吗?在外的这些年,故乡渐渐成为一个抽象的地理坐标,成为了父母电话那头急促的方言,成为了一段遥 ...

  • 欧阳杏蓬:故乡,无声记录人和世界的美好

    故乡,无声记录人和世界的美好 作者:欧阳杏蓬 在我懵懂的时候,门前是一条河.在夏季一个落雨天,东干脚的人为了防止洪水进村,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手忙脚乱的把河填了.河水.赤脚.手忙脚乱的人,泥浆,雨线, ...

  • 细读会醉 | 窦秀萍:我是故乡的客人

    我是故乡的客人 诗人:窦秀萍 [1] 一只流浪的鸟总在白雪皑皑中找家 埋种着记忆的方向已经深深的雪藏 寒冷吞噬着纤弱的羽毛 心禁不住冻僵 再也不能飞翔 一具弱小的身体随着雪陷落 一声声的哀鸣被一层层的 ...

  • 歌曲三首 故乡的客人(赵正云词) 同一个梦(刘秦川词) 中大检测之歌(刘永国词)

    歌曲三首 故乡的客人(赵正云词) 同一个梦(刘秦川词) 中大检测之歌(刘永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