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台子:突出侧重点(课堂支持系统3)——备课杂谈之六十三

(图片选择网络)

搭台子:突出侧重点(课堂支持系统3)

——备课杂谈之六十三

袁建国

课堂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过程。

“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

为了让学生演出更好的“戏”,教师在授课时的“搭台”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无论是“搭台”还是“唱戏”,指向的都应该是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教师成功地“搭台子”,可以凸显三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展示问题,让条理更清楚。

高效课堂提倡学生展示,认为展示即“发表”。展示,就是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展现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展示根据教师的要求,可以代表小组,也可以代表个人。

才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学完之后,他们又容易产生“眼高手低浅尝辄止”的遗憾。怎么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展示便是最重要的“躬行”。

正如中国教师报记者梁恕俭赋诗所曰:“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堂展示印始深。预习能把提纲领,反馈还宜巩固跟。傻脑因循沿旧路,高足顺势探新门。巧移角色寻捷径,囊括知识做贵人。”展示,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的检阅,对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更是学生的思维由零散、混乱而至条理、清晰的过程,是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与深刻性的一种训练。

第二,辨析问题,让思路更清晰。

学生展示,不仅仅对展示的同学是一种促进,对其他同学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展示的时候,教师一般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记、认真思,对于自己认同的观点,不做处理;对于自己疑惑的问题,做出标记,等学生展示完毕提出自己的疑惑,由展示的同学解答;对于自己不认同的观点,立即着手搜集“论据”,整理思路,组织语言,待展示的学生结束展示时勇敢地、诚恳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并阐述理由。

这时候,课堂便有可能成为一个辩论场。这种辩论,往往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促成相关内容的延伸思考,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一般而言,辩论愈是激烈,愈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辨析,对学生的促进愈大。经过辩论,可以使深奥的问题得以明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第三,暴露问题,让错误成资源。

在展示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是一种宝贵的课堂资源。

学生的“现有水平”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比如昨天的文章中我们讲到的魏星老师执教的《墨梅》,一上课学生都认为自己“读懂了”,真的“读懂了”吗?实践证明他们只是浅层次的“懂了”,那仅是他们凭借生活经验或初步认知做出的判断,不可能有全面、深刻的认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将这种“模糊性”充分暴露出来,尤其是将本课的重点凸显出来,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充分认知。

我们看一个小学数学的案例——《三角形三边关系》。

师:同学们,三角形有几条边?

生:三条。

师:对。如果要围一个三角形,你要用几条边?

生:三条。

教师出示三条可固定的硬纸条(两条边的和小于第三边)。

师:哪位同学能将这三条边(硬纸条)按照头尾相叠要求,快速围一个三角形?

学生都认为非常简单,纷纷举手。

生1:(很自信跑上黑板)摆出两边后,第三条怎么摆也不够。

生2:(也很自信)老师把××移一移,我来。(摆弄后也不行)

师:其他同学都说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这两位同学围不成呢?谁愿意上来挑战?

生3:(多次尝试,很惊讶地说)哎,不行。老师,这两条边合起来都比长边短,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看来,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不是随便选的,长度该有什么要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这位老师用“搭台子”的方法,让学生亲自验证自己的所谓“已知”,并确信自己的“已知”在解决问题时有明显的局限,便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破解未知”的学习冲动。

课堂上,教师要多创设类似的情景,给学生搭起台子,让他们亲身经历从“已知”到“未知”的体验场。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学生经历了在教师搭起的“台子”上暴露问题的过程,便是激发其“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过程,学生会记忆深刻,甚至永志不忘。

2021年10月8日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