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受的时候,如果能对好朋友、爱人倾诉几句,恰好对方报之你以安慰,那感觉是非常温暖的。然而很多时候,找人安慰,心里却并没有感到好一些,甚至有些人,还会说“你就是想太多”。每个想寻求安慰的人,听到这种话,都会瞬间炸毛,再也不想多说一句。本来是求安慰,现在更受伤了。
“我最讨厌的就是,我在吐槽某件事的时候,别人说我这个不算什么,她遇到的更奇葩,怎样怎样……我都难受成这样了,她还说我这不算啥……难道是我矫情嘛我。”
说来也汗颜,“你这算什么,我遇到的更惨……”我还真用过这个句式去安慰别人。仔细推敲,用这个句式安慰别人的人,他内心的OS是这样:
我都更惨了,希望我的更惨,能让你好受点,能让你不那么觉得自己惨,这样我就感觉我安慰到你了。
这种安慰人的方法,不仅不能让被安慰者,因为你更惨而好受点,反而会让人感觉被忽视:原本自己是这场谈话的焦点,当你说“你的更惨”的时候,话题的焦点,就从我身上转移出去了……当一个人在倾诉的时候,就算你什么也不说,只要你倾听,让他感觉他是话题的中心,这种被关注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安慰。
“我妈说我不经常联系她,不主动给她打电话,她不知道的就是,每次我给她倾诉个什么事,她就开始嘚啵嘚啵讲,我应该怎么怎么做……听得我心里很烦,久而久之,就不想跟她打电话了……”。
相信大家都会有相似的经历,本来你只是想倾诉倾诉,但这个时候总有人上前,开始教你“如何做人”,给你各种各样的建议,让人更烦躁。
哎呀,妈呀,你怎么又开始抱怨啦,我赶紧给你点建议,让你闭嘴吧!
爱给建议的人,无法承受他人的诉苦,他总觉得“我有义务让他好起来”,仿佛对方没过好,就是他的错一样。也就是,爱给建议的人,只是想通过给对方建议,转移自己的焦虑,而非真正关注到对方。
“我经常跟我老公倾诉个什么的时候,他就总说‘没事’ ‘别担心’ ,刚开始我还觉得没啥,后来我每次说个什么,他都来一句‘没事的’ ‘这不需要担心’ ‘别想了’我就气得要爆炸!”
说实话,如果我在倾诉的时候,别人总说,别想了、没事的、这是小事,不用担心……我会感觉心里堵得慌:
我倾吐的大门还没有打开,你怎么就准备给我关上了?!
如果倾诉者并不需要建议,也不需要你告诉他“事小不用担心”,更不需要你比惨来安慰他,那么倾诉者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换句话说,当人需要安慰,你该怎样做,可以让你们关系更亲近?我的感受,不会被批判、不会被批评、我的感受是合情合理的,是值得被尊重的,是值得花时间去了解的。一直住在哥嫂家的小姑子德华,被心爱之人老丁拒绝,受了情伤,默默坐在房顶天台上,看着远方,心中万般愁苦。安杰默默地爬上梯子,也来到天台上,一句话不说,就轻轻坐在小姑子旁边,一同看向小姑看向的方向。非常难受,难受到一句话也不想说的时候,此时有一个人不劝我赶快好,不劝我想开点,而只是用行动告诉我:我知道你正在难过,有我在,我愿意陪着你。对一个人最高级的安慰,也不过如此。小姑的心结,也终于被打开,说出了憋在心底的话:嫂子,你说,老丁咋就看不上我呢。安杰的安慰,给了德华勇气,让她可以去接受一个,她并不愿意接受的事实。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安杰用“沉默”和“陪伴”的方式,表达了对德华感受的承认和尊重。安杰的安慰,不仅是表达了,对德华感受的承认和尊重,高明之处就在于,她的安慰传递了:你的感受是正常的,我愿意陪你……这个信息。在对那些有效果的安慰方式的研究发现,它们都包含一个共同特点:对受挫者感受的共情。
最后什么都不说,大老远跑来什么都不说陪着你喝酒的人是共情。
就好比当一个人陷入一个地洞,他从底部大叫说:“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共情是我们看到了之后说:“嘿!”并爬下去说:“我知道在这下面是什么样子,你并不孤单。”而不是站在洞口说:“你太可怜了!”“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我们总是尝试着用语言让事情好转一点,于是,我们会评判,会给建议,会说教。但这些 “回应”很少会让事情好转,而真正能让事情好转的是“连接”,也就是感受他的情绪。事实上,当你能传递出:我知道你很痛苦,我跟你在一起。受伤的人,心理自然能够发育出强大的自愈能力。“哦,这个世界很糟糕,不总是令我满意,但这个世界还是温暖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难过,不是我现在很难过,而是,我现在很难过,还有人跟你说至于嘛,这才是最难过的。无论是谁,人之所以执着于痛苦,就是因为他的痛苦从未被理解。因而,当你去安慰人的时候,最高级的安慰,就是让他感觉到,他不是一个人。最后,愿你有一个,悲伤时愿意找你安慰的人,同时,你也有一个,悲伤时能安心倾诉的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文章收录于壹心理出版书籍《反脆弱》。个人公众号:冯雪娇
主播 | 杨枪枪,电视台主持人,公众号:小杨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