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中七字对偶名言警句品鉴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注释】《史记·孔子世家》。送人以财:拿钱财送给人。送人以言:给人赠言。仁人:道德高尚的人。
【鉴赏】孔子周游列国,到周室学礼,拜访老子。老子说:富贵的人送行时赠的是钱财,品德高尚的人送行时赠予的是嘉言。于是老子赠言予孔子。告诫孔子说:聪明深察的人易遭杀身之祸,因为他好评论人;博学善辩的人易危害自身,因为他好揭人的短处;为人子、人臣不要突出自己。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注释】《汉书·张良传》。
【鉴赏】忠言尽管刺耳难听却有利于立身行事,猛毒的药剂尽管苦口难咽却有利于祛病。此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刘邦攻入咸阳后,看到“官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就准备留在宫中享乐。大将樊哙劝刘邦不可贪恋咸阳,久留宫中,但刘邦充耳不闻。张良就给刘邦分析了秦亡的原因,指出如果刘邦贪图享乐,就会蹈秦亡之辙。劝他听取樊哙的忠直之言,以成霸业。刘邦这才有所醒悟,听取了樊张二人的忠告。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注释】《史记·管晏列传》。此言引自《管子·牧民》。仓廪(lin):仓库。
【鉴赏】仓库充实了,人民才会顾及到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民才懂得荣誉和耻辱。这是齐贤相管仲执政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义才能伸张,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四十多年治理,使齐国国富兵强,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的这种思想,符合人们首先得吃饱肚子,然后才能谈其他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真理。
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注释】《汉书·贾谊传》。苴(ju):鞋底的草垫。
【鉴赏】鞋子再新,也不能把它放在枕头上;帽子即使破旧不堪了,也不把它当鞋垫儿用。如果就事论事,此语不差。但贾谊以此来宣扬等级制度的必要性,就不免加入了可怀疑的成份。贾谊认为,等级不可逾越,否则统治秩序将受到威胁。大臣们位及贵宠,皇帝要礼遇他们,吏民要敬畏他们。不能因为有过而把他们捆绑起来,交给下级官吏去任意打骂。从中可见贾谊严重的阶级偏见和为封建统治卫道的本质。
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后必殃。
【注释】《后汉书·马皇后纪》。
【鉴赏】一年结两次果实的树,它的根一定会被损坏,掘墓偷坟的人家也一定会遭殃。章帝要封诸舅为侯,而马太后认为马家兄弟无功受禄已属反常,如再加封他们,就如再实之木,只会给马家带来灾祸。此语出自《文子》与《淮南子》,马太后在这里引用的主要是前一句。
为善者天报以福,为非者天报以殃。
【注释】《汉书·吴王传》。
【鉴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直是善良的人们的一种愿望。吴王刘濞组织诸侯王发动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由兵平叛,仅一个月就瓦解了叛军。参与叛乱的七国诸侯也都死于非命。景帝为证明叛乱的不合理性,就下诏说“为非老天报以殃”,不得好死。当然其中包含了景帝为自己政权的合理性辩护的成份。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句话出自《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胜数。”意思是,必须把士兵置于生死关头,才能使他们拼死作战,然后死中求生,获得胜利。
【鉴赏】韩信破赵之战,指导思想就是必须把士兵置于生死关头,使人人都为自己拼死作战,以获得战争的胜利。因此,韩信一反平常的布阵方法,背水陈兵,把士兵置于死地以激发他们求生、抗争的欲望,最终取胜,留下“背水一战”的著名战例。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旅打胜仗的历史事实来看,确实如此。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注释】《史记·乐毅列传》。
【鉴赏】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结局。后者更具辩证思想。乐毅在给燕惠王书中,以此申明已志,表达不愿为昏主效力的决心,表现其强烈的抗争精神。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注释】《后汉书·宋弘传》。
【鉴赏】在贫贱时结交的朋友是决不能忘掉的;同甘苦,共患难的结发妻子是不能休掉的。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之后,想改嫁朝臣宋弘。刘秀得知后就把宋弘找来谈话。刘秀试探性地问宋弘,人尊贵后换朋友,人富有后换妻子是否合乎人情,宋弘便说了“贫贱之知不可忘”之类的话。光武帝一听,觉得没有希望说服宋弘,只好作罢。后来,这句话成为传世格言,以赞扬那种不忘故旧,忠诚不渝的感情。
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恶不能胜正人。
【注释】《后汉书·桓谭传》。
【鉴赏】刑罚不能加于无罪的人,邪恶的势力不能战胜具有正义的人。汉哀帝宠幸高安侯董贤,就立他的妹妹为昭仪,并疏远了傅皇后。傅皇后的父亲傅晏对此很担心,就向桓谭请教该怎么办。桓谭就以“刑罚不能加无罪”这句话来安慰傅晏,说明邪不压正的道理。
良医不能救无命,强梁不能与天争。
【注释】《后汉书·苏竟传》。
【鉴赏】即使是神医扁鹊也救不活该死的病人;哪怕是力能扛鼎的项羽也不能与天抗争。西汉末年邓仲况在南阳拥兵自重,图谋称帝,并让刘龚为他出谋划策。苏竟得知后就写信给刘龚,劝他和邓仲况不要逆反时代潮流,劳而无功。应当判明时势,顺潮流而动,归降刘秀才可能有所作为。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注释】《三国志·王母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鉴赏】钟会在牧蜀时说:聪明的人在危险还没有形成时就能发现,睿智的人在祸患尚未萌芽时就能觉察。意即人要有先见之明。凡事,尤其是坏事应及早发现,防患于未然。如果等到事情已经发展得很明朗时才发现,则为时已晚。钟会的用意是:文钦、唐咨是魏国的叛臣,应在其行为败露之前就扼杀,否则后悔不迭。
言行君子之枢机,赏罚理国之纲纪。
【注释】《后汉书·袁安传》。
【鉴赏】言行一致是君子的立身之本,赏罚分明是治理国家的纲纪。和帝年间窦氏权盛。车骑大将军窦宪为了邀功请赏,北击匈奴。劳师远征,损耗国库,使得袁安等德高望重的大臣们忧心忡忡。袁安上书和帝,劝他要守先帝们的信用,不要进攻匈奴,失信于天下。并以“言行君子之枢机”一句为喻,道出治国安邦与为人处世的原则,供和帝借鉴。但是窦氏家族权震人主,谏言始终未被采用。袁安的一片苦心付之东流,但他的凿凿之言却值得后人借鉴。
虚华盛而忠信微,刻薄稠而纯笃稀。
【注释】《后汉书·朱穆传》。
【鉴赏】虚荣浮华之风日盛,忠诚信义就会衰微,奸诈刻薄风行,纯朴笃实的作风就少了。这是朱穆在《崇厚论》中的一句话。当时世风日下,人们记短则兼折其长,贬恶则并伐其善,人情淡泊。朱穆作《崇厚论》以针砭时弊,提倡朴实作风,劝人多忠信,少浮华;存笃厚,去刻薄,从而改善人际关系与社会风气。朱穆的观点,即使在今天,仍有其教育意义,值得人们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