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道题看北京模拟题开始为小伙伴种下审辩式思维的萌芽

从两道题看北京模拟题开始为小伙伴种下审辩式思维的萌芽

好几天就想写2021西城二模20题的体会和感触:做了,看了,体会了,触摸不到命题人的内心,只好写下普通解题者的领悟。

但也希望这说的能够贴近这模拟题的价值。

20-(2).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返回舱试验舱,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北纬19度,可近似看成位于赤道附近)点火升空,竖直向上飞行约17s后开始程序转弯,火箭逐渐偏向东方飞去,最后试验舱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据了解,此次发射的载人飞船试验船和返回舱试验舱约22吨。假设其预定轨道高度为200km,自西向东运转。已知地球半径约为6400km,地表重力加速度g取。

在忽略空气阻力影响的前提下,估算为将试验舱船从地面送入预定轨道,火箭至少需要对它做多少功。某同学的估算过程如下:

火箭将试验舱船从地面送至预定轨道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可得:

箭重火

在地面上有

在预定轨道上有

可得

因此

代入数据解得

请你判断这位同学的估算过程是否合理(不用考虑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给出的阅卷标准是:观点明确,且观点与理由自洽可酌情得分,只有“合理”或“不合理”的观点不得分。

然后分两个层级:

层级1:能发现推理过程与实际情况的差别,且观点与理由自洽,但没有体现出估算中近似的思想。

参考答案1:不合理。这位同学在估算时没有考虑试验船舱在地面时具有的动能,初动能不应该为0。

参考答案2:不合理。这位同学在估算时没有考虑随着高度增加g的变化,重力做功不应该等于。

层级2:能发现估算过程中的近似处理,且观点与理由自洽。

参考答案1:合理。试验船舱在地面时虽然具有动能,其速度大小等于该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即在地面上有地自,但地轨,因此可以认为试验船舱的初动能为0。

参考答案2:合理。虽然随着高度增加,试验船舱受引力逐渐减小,但由于轨道高度,故可忽略该过程中引力大小的变化,重力做功可以表示为重。

从阅卷标准看,这题给一类考生重重地提醒,论述一件事情,能把“事儿”说得有理有据,不盲从,用证据说话,合乎逻辑来维护自己的观点,是物理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题目确已包含了期待考生审辩性成分的意思,也就是不期望学生一句话把什么事情都说死了,非黑即白,而是期待学生能质疑和反省。关于这一点,我有幸跟一些名师接触了一点点图尔敏(Stephen E.Toulmin)的科学论证,感受到本题现代论证的一些意思。至少,图尔敏的论证,绝不会象亚里士多德三段论那样把事物看成那样的“绝对”,它可能更希望“论证”的有效性,就是若正确,正确的程度有多强;若错误,错误达到了什么程度。并且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来说明。

但似乎标准答案仍然保守了一下,比如说不同层级还是渗透出来一点哪个好、哪个弱一点。再前卫一点就更好了。字太多了,另一个题不说了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