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送别欧阳中石先生!
11月5日凌晨,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欧阳中石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连日来,各界人士通过多种方式吊唁欧阳中石先生,向这位从泰安走出、对家乡始终眷恋的文化名人致敬。11日上午,欧阳中石先生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11月的北京天气渐寒,但这依然阻挡不住人们为欧阳中石先生送别的步伐。7时30分许,在殡仪馆大礼堂外,前来送别的人士陆续赶到。他们神情肃穆,迎风站立,在默默等待中,感念着欧阳中石先生的大师风范和点滴过往。他们中,有欧阳中石先生的亲友弟子、故友同事,也有来自家乡泰安的送行老乡。他们或聆听过先生的谆谆教导,或素未谋面只为送别敬仰师者。在送别先生的这一刻,汇聚的思绪凝结起欧阳中石先生最值得称道的人生色彩。
在八宝山大礼堂连廊下,各界人士佩戴白花,向着礼堂方向注目。无声的现场见证着先生一生的璀璨成就和师者风范。连廊一侧悬挂部分学生自书挽联,祭奠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
在八宝山大礼堂告别厅正门两侧,悬挂着欧阳中石先生首届博士生叶培贵书写的挽联“德洽千秋望尊山斗,道弘六艺泽被梓楠”。大厅上方正中央,“深切缅怀欧阳中石先生”庄重而醒目。
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内庄严肃穆,9时18分,各界人士依次走进大厅,送别欧阳中石先生。人们鞠躬行礼,向先生表达哀思。
“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会代代相传。”远在家乡肥城,在村党支部书记侯培广的带领下,西徐村村民集体缅怀中石先生,感恩他为家乡所作出的贡献。
告别厅外,吊唁结束的人们展示书作,寄托对先生的无限哀思。
吊唁完老友,91岁的刘敬一老人了了一番心愿。在他看来,和欧阳中石先生60年的友谊日久弥坚。“老友走了,我来送一送。”坐在轮椅上,刘敬一回忆着过去他们交往中的点滴,他说,他们因戏结缘。虽然他行动不便,但依然要来送别欧阳中石先生。
告别现场,来自欧阳中石先生家乡——山东泰安肥城市的市、县、村代表前来送别。“欧阳中石先生心系家乡,作为从山东泰安肥城汶阳镇走出的学者,他为家乡人民树立起人生的榜样。他为家乡的发展殚精竭虑,岁月见证了他浓浓的故乡情。”告别现场,汶阳镇人大副主席聂志峰说,欧阳中石先生一直心系家乡,热情支持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成立了西徐村中石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优秀高考生、补助家庭困难学生,截至目前,基金会已累计资助学生500余名。西徐村还建设了书院及中石书法研修院,他们也将持续开展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村庄等活动,让先生所关注的文化传承续写新篇。
欧阳中石一直以“教书匠”自居,在93年的人生岁月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颇深的造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树立起一座独特丰碑。
欧阳中石先生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从年少时接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到师承大师,进行系统性的哲学训练,再到拓荒书法高等教育,鞭辟人生哲理,欧阳中石先生一生成果斐然。11月5日凌晨,欧阳中石先生因病逝世。如同讣告中所言,他是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是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欧阳中石先生被称为“大家”的背后,是他在所涉足领域均具备的颇高造诣和独到建树。他如同一本厚重的书,书写着斑斓的人生底色。欧阳中石先生逝世后,各界人士通过多种方式,祭奠这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衣钵的传承者。回想起欧阳先生教书治学上的点滴,他的弟子和学生记忆深刻。
在欧阳中石先生逝世后,作为弟子,何学森和先生的其他弟子轮流守护,感念先生对他们的多年培养。
自1991年在北师大图书馆偶然翻到欧阳中石先生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目录起,何学森与先生结下师徒情缘。他从生物专业跨界学习书法,后来执教文学、传播学,成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生的教书、为人、治学都给我们带来深深影响,他是我们学术事业上的恩师,更是我们人生的引领者。”何学森说,“先生有着宏阔的格局观,再加上他深入浅出的教育方式,在求知的路上,我们有了最真挚的引领者。恩师已逝,精神常在,这种影响将是毕生的。”
欧阳中石以书法享誉海内,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京剧艺术家和研究者。欧阳中石是京剧“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先生的传人,从师习艺,登台演唱,戏曲艺术深深融入了他的生活,成为他人生大舞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奚派”京剧传人张建国认为,欧阳中石对“奚派”京剧的守正创新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谈起欧阳中石和“奚派”京剧,张建国表示,先生继承了“奚派”原汁原味的京剧艺术,将“奚派”京剧的经典融会贯通,在守正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禀赋的声音条件和厚重的文化修养,对戏曲加以创新,唱出了舞台曲目的真谛,发出了戏曲人物的“声音”。
作为“奚派”京剧后生,张建国追忆,在戏曲学艺的道路上,先生给予了他许多指导和教诲,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宛如发生在昨日。“我与先生在1985年真正结缘,认识先生后的第二天,自己带着一部录音机前往宾馆找先生,希望跟着他学习《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戏。虽然晚上先生还有演出,但他顾不上休息,边教边录两三个小时,他对文化艺术不遗余力的传播传承,让我深感敬佩。”张建国回忆。
欧阳中石先生逝世,对于连续40多年伴他左右的学生温彦国来说,这是一件让他久久难以平复的事实。几十年师恩,数十载情谊,温彦国跟随欧阳中石先生去过不少地方,他说,谈起先生最眷恋之地,莫过于先生出生成长的故乡——泰安。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陪先生登了7次泰山。先生给泰山写的诗《泰山颂》就多达5首,最经典的诗句是‘青松郁郁千年翠,碧岳苍苍万世尊,立地横空擎日月,支天转斗抚乾坤’。”温彦国说,仅从这些歌颂泰山的诗中,就可以看出先生对家乡故土的情怀。
“先生对家乡有着深深的记忆。恩师出生于泰山脚下望山胡同,先入府衙门小学,又进粮食市小学。”温彦国说,在1937年4月4日旧时儿童节那天,年仅9岁的欧阳中石先生作为学生代表,首次在岱庙登台,演出了京剧《刀劈三关》。抗日战争爆发后,欧阳中石先生回到泰安肥城西徐老家念私塾,两年的国学学习,奠定了先生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
“先生依泰山而长大,学孔孟而成名,一直铭记家乡温暖,尊岱宗圣崇。”温彦国说,虽然先生名扬海内外,但鲜有人注意到他珍惜的一方闲章是浓浓故乡情怀的见证。
“恩师使用两个内容的印章,其中一款为常见的名章,内容为‘中石’或‘欧阳中石’,此外还有一方常用闲章,是内容为‘泰山石敢当’的朱文印章。先生一直告诉我,他之所以喜欢这个印章,一方面是泰山石所蕴含的‘天贶之神圣’意,另一方面是因‘泰山石敢当’是正义的典范。”温彦国说,恩师把自己也看做泰山石中的一块小石,许多作品的落款是“泰山小石”“泰山小子”或“泰山石中石”,体现出浓浓的泰山情怀。
“先生每每提及家乡总是感慨不已,自称‘泰山石中石’和‘乡里小子’。在七律《忆儿时》中先生这样写道‘望山街上曾初度,五马庄前母教深;府学犹存鞭下血,兰陔未忘座边针。东廊每忆张衡颂,北阁长求孔孟心;多少年来乡梦暖,儿时故迹默追寻。’”温彦国说,无论印章还是诗词,这些都积淀着先生的故乡情。
告别仪式寄哀思,人们吊唁完毕后在告别厅外等待,等候与欧阳中石先生最后一别。
当欧阳中石先生的灵柩被抬上灵车,人们肃穆站立,许多人难掩悲痛,眼里噙着泪水,向先生道别。大师收笔,风骨长存。欧阳中石先生,一路走好。
为先生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