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感冒肚子疼,为啥医生都让查个血常规?丨教你看懂化验单
如果你曾经去医院看病,很有可能就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发烧或感冒了,医生会说:“查个血常规吧!”;肚子痛了,医生可能也会说:“查个血常规吧!”;头昏乏力全身不舒服了,可能还会建议你查个血常规。
血常规应该是临床应用最多的检查项目了。可是到底查血常规能看出来什么病?有没有检查的必要?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
血常规都能查些什么?
“血常规”有时又会被称为“血液分析”或“全血细胞计数”,是对血液里细胞成分的常规检测。
人们在医院中查血常规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静脉血和末梢血。静脉抽血更准确,但采血量相对较大;末梢血通常多采用耳垂血或指尖血,采血量少。
血常规检测由机器自动完成检查,几分钟就能出结果,非常方便,价格也不贵,所以临床应用的最多。那么血常规都能查到一些什么呢?
上面这张表就列出了血液里主要的细胞成分。血常规就是检查这些细胞在血液里的含量多少,以及形态大小是否正常,从而可以间接推断可能出现了哪些疾病。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送氧气。而红细胞要与氧气结合,就要依赖其中含有的最主要成分——血红蛋白。
下表给出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参考范围
如果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减少,就意味着贫血。常见的原因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长期月经量过大、营养不良、红细胞破坏过多(自身溶血、脾功能亢进等)、造血功能障碍等等。
如果你恰好进行此项检查的时候,因为发烧,呕吐、腹泻,或者禁食禁水时间比较长,导致体内水分丧失较多,血液浓缩,也可能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加的情况。长期慢性缺氧,也可以刺激红细胞代偿性增加。比如在高原地区生活,或者患有严重肺气肿,肺心病的病人等。
二、白细胞
白细胞俗称白血球,是人体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血细胞。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这几大类。
白细胞在人体中主要担负着免疫防御的作用。它能够识别和吞噬异物并产生抗体,能够抗御病原体入侵,能够促进机体损伤的治愈。人身体有不适时,经常会通过白细胞数量的显著变化而表现出来。
白细胞的正常参考值如下:
白细胞总数的变化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等。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某些特殊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放化疗后等情况。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比如哮喘、荨麻疹、药物过敏等)、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等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也见于过敏性疾病、血液病等情况。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病毒性感染,比如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等等。其它的情况可见于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某些感染或某些血液病。
三、血小板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血小板明显减少,就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皮下,牙龈,鼻腔等部位容易出血,而且一旦身体有出血就止血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进一步寻找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造血系统生成减少,还是由于某些疾病导致破坏过多。
如果你看一张血常规的化验单,上面的项目可能至少有二十多项,远远不止我上面罗列的这么多,那是因为计算了各种细胞所占的百分比例,以及加入了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大小、体积等信息。
只要你能够迅速从化验单里找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这几个指标,并能够把数值和附在化验单后的正常参考范围进行对比,就已经很厉害,并且足够用了。
发烧感冒拉肚子,有必要做血常规检查吗?
回到开始的话题,医生让查血常规,到底想看什么,有没有必要?
对于急性病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我们最关注的就是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值能够帮我们排除贫血原因引起的头昏、乏力、心慌等症状。而白细胞计数在某些情况下能够为是否有严重细菌性感染提供诊断参考。比如发烧也可能是肺炎,肚子痛也可能是胆囊炎或阑尾炎。这时白细胞如果明显升高,就为我们明确诊断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但需要强调的是,白细胞计数受很多生理因素干扰影响,并不能作为是否有细菌感染的确诊依据,所以我们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进行分析判断。
如果通过询问病史就能很明确地诊断是普通感冒,并且症状不严重,不查血常规也是可以的。只需要多喝水,使用一些针对感冒症状的药物就可以了。
但“感冒”是一个经验性的诊断,很多疾病发病初期都跟感冒很像,所以临床医生会非常慎重地对待,不会轻易的下结论。
血常规检查虽然不能确诊特定的疾病,但是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和诊断提示。而且血常规检查方便、快速、廉价,因此成为临床医生快速判断基本健康状况和进行初步诊断的最有利的工具之一。
作者:郑堃,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