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的深厚情谊

天宝三载,李白与杜甫在东都洛阳相遇相识,这两位文学巨人的会面,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那一年,李白已经44岁,杜甫比李白小11岁。当时的李白刚走出长安,已经完成了许多杰出的诗作,在当时的唐朝诗坛享有盛誉。

当时的杜甫在诗坛还只是崭露头角,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还没有开始,是年杜甫33岁。

李杜两人生活的时代正值盛唐,同受当时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习尚的熏陶,他们在思想、性格、理想和抱负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

李杜都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负,也都有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国家的愿望。李白的理想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杜甫的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李白简介

杜甫受儒家的影响甚于李白,他同样也受到道家的影响,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加之都热爱诗歌,所以早就互相倾心,一见如故。

自从在洛阳认识以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杜只是断断续续在一起生活了三段时间。然而,就在那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缔结下诚挚的深情厚谊,并且终其一生、始终不渝。

李白在洛阳逗留的时间不长,不久就到梁园即汴州(今河南开封)去了。临行时杜甫写了一首五古《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诗中写了杜甫在东都看到的尘嚣浮华,钦慕李白毅然抛却帝京生活,甘愿隐逸优游,并与李白相约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再见,一道去寻仙访道。

当年秋天,杜甫如约来到宋州,与李白第二次见面,并同游单父(今山东单县),还见到了以善写边塞诗的著名诗人高适,又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位诗人都有宏大的理想抱负,而在当时都是仕途失意:李白刚被排挤出长安,杜甫则经历了第一次科考失败,高适也是一个浪游的布衣。

他们三人在这里会面,一起寻访古迹,游大梁,登琴台,评今吊古,饮酒赋诗,纵论时事,品评诗文,十分投缘互信。这一段快意生活,成为他们一生的难忘记忆。

尤其是杜甫,直到晚年还一再写诗回忆当时的种种情景,《忆昔》诗:“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芫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去徘徊。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这是回忆他们登上单父琴台所看到的景色。

回忆畅游梁园的诗《遣怀》:“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炉。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观平芫。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杜甫在写这两首诗的时候,李白、高适已经相继去世,所以,在《遣怀》诗中还写道:“乱离朋友尽……存殁再呜呼……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

诗中把李白、高适比作骏马“乘黄”,比作颜延之和鲍照“颜鲍”(南朝诗人),想到他俩都已不在人世,而自己也已衰老多病,恐怕已难照顾两位诗人的遗孤,因而感到不安和难过。杜甫在诗中对李白(还有高适)的真挚感情,说明了他们在那段时间里结成的深厚情谊。

次年即天宝四载秋天,李白和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面。杜甫的另一首诗《赠李白》即写于这个时候:“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首诗写出了李杜在那个时期,两人都有抱负和雄心又都不得志的境况,寄寓着对现实的很深感慨。

两位诗人在最后相处的这段日子里,友谊更加亲密,一道寻访幽人,一起登临山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两位诗人最后在东鲁石门山(在今山东曲阜)分手。李白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写道:“醉别复几日,登临偏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遗憾的是,从此一别,他们再没有重新会面的机会,“重开金樽”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但是他们在这短暂的日子里,建立起来的友谊则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越加深挚。

《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他们通常通过诗歌唱和互相表达对彼此的思念。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首诗的意思写和杜甫分手后,李白觉得鲁酒也没有了味道,齐歌也没有了兴趣,思念之情就像浩荡南征的汶水一样永无休止,表达的感情十分深挚。

当年冬天,李白去江东,杜甫到长安。杜甫在长安写《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也都表达了同样深挚的思念之情。

杜甫在此后写了许多怀念李白的诗篇,在诗中对李白的为人,李白的诗歌,都做了高度的评价。这些诗表明,杜甫是李白生前最了解李白、关怀李白和同情李白的人之一。

在诗歌创作方面,李白和杜甫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学习。

杜甫对李白诗歌的评价极高。他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庾信和鲍照都是南朝成就卓著影响很大的诗人,杜甫对他们都很推重。

杜甫的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更是对李白的才思和诗歌的艺术魅力深致赞佩。

李白晚年因为永王璘事件受到朝廷的惩处,入狱流放。当时杜甫远在秦州(今甘肃天水)避难。由于战争消息阻隔,杜甫对流放中的李白寄予极大关注和思虑,接连写了多首诗,包括五言长律《梦李白二首》,真切情谊非常感人。

杜甫(连环画)

诗中写道杜甫接连几个夜间,一入梦境便看见李白,本来他在苦思李白,却说是李白知晓他在思念,所以远道而来,入梦相会,表明杜甫对处于窘迫之境中的李白是多么关切,说明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杜甫深信李白必将名垂千秋,但对他当时的不幸却不能不深为同情。

想到古代文人彼此关怀,尤其是在一方落难的时候,不离不弃,在音信阻隔的情况下,以诗词寄予情谊和慰藉,实在令人感喟。再想当今人走茶凉、落井下石之人之事,亦不免唏嘘不已。

得悉李白流放回来后,杜甫又写了一首200字的长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寄给李白。这首诗从李白在长安写起,一直写到流放夜郎和暮年卧病,历叙了李白后半生的生活际遇,为李白获罪进行辩护,对横加给李白的诽谤予以驳斥,表现了杜甫对李白晚年遭际的深切关注和同情。此诗写后不久,李白就离开了人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