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逗我笑的朋友,得了抑郁症”

发布时间:2020-10-30 
文: Chloe
来源:有意思教练(ID:MessageCoach)

当你读一段类似下面这样的文字,你是什么感受:

“爱了一个少年1574天,其中闹了27天,等了825天,现在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

“没吃晚饭,加班到一点,到家整个人都是晕的,好希望有个人可以看穿我的内心,明白我的感受,不离不弃的陪伴我。”

“我经常连哭几个小时,哭到手脚发麻,又有时候像没事人一样,我真的好累我不想上课不想见室友,我害怕学校,我好想休学。”

矫情、好笑、幼稚.....有哪些词出现在了你的脑海中?

01

这几段话是深圳曾经做过的一次测试。

接受测试的人的反应如下:

毫无例外地笑了。


笑完了之后,他们紧接着就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解评价:

但当他们继续往下看之后,非常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他们沉默了。

“当你看到这条微博的时候,我已经走了,我熬过了1584天,终于在今天凌晨结束了……”

——@旅行的孤独风微博2018年12月12日自杀离世,时年23岁。

“我以为时间会让我好些,但这几年就算出来了我还是摆脱不了这个想法,抱歉,我不期待有人能原谅我,再见”

——@yan482微博2018年12月12日自杀离世,时年21岁。

“我知道我会这样做,是因为我无法忍受和面对未来还要与这些痛苦和剧痛相处。”

——张纯如,2004年11月9日自杀离世,时年36岁。


是的,他们读到的所有文字,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前写下的文字。

02

2009年《柳叶刀》的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也就是说,那时的中国,抑郁人群已经达到9000万。

2019 年, 我国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达 6.8% ,约有 9500 万患者。

也就是说,平均每十几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抑郁。

而在中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我身边就有很多抑郁症患者,但都是轻度的,一两顿火锅烧烤也就恢复了。

很多人对抑郁症的了解都不太深,甚至单纯的认为抑郁只是一种负面情绪。

实际上,抑郁症并非普通的情绪波动,它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状态:

单相抑郁症、双相抑郁症、 精神病性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

很多人开解抑郁症患者的方法就是:想开一点就好了。

将自认为快乐的事、人和情感强行的塞进他们的脑子里,试图要这样洗脑的方式让他们重新快乐起来。

但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

“没人觉得我病了,他们只是觉得我想太多了。”

日剧《丈夫得了抑郁症》男主角高崎干男得了抑郁症之后,开始变得无精打采、失眠、工作效率变低,身体也出现了不适。

可是他的领导却说:“工作那么忙,大家差不多都抑郁了,别发牢骚了,你可要连那些被裁员的员工的份一起努力啊。”

患了抑郁的高崎干男想过自杀,可妻子的举动,让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有一天晴子陪伴丈夫去公司的时候,体验到了丈夫每日乘坐火车上班的痛苦,只对他说:“原来你每天上班要这么辛苦啊。这么多年来,谢谢你了”。

听到这句话的高崎干男在地铁上嚎啕大哭起来。

其实,他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自以为是的开导,或者所谓的适应社会,他们只需要被自己所爱之人理解、看到和爱。

让他们知道,在世界上,自己并非孤独一人。

这是抑郁者患者的内心诉求。

但除了这种“很明显”的抑郁症患者,还有一种抑郁症是隐形的:

“微笑抑郁症”。

患有“微笑抑郁症”的人们永远在微笑,这也是导致即便心里已经千疮百孔,却无人知晓,无处排解,无法逃离。

而更可怕的是,微笑不仅仅是这些患者的武装,也是他们瞄准自己的武器。

所以,他们大多都以自杀作为生命的结尾。

2017年6月,英国一个叫 Maisie 的女孩选择自杀,年仅16岁。

6月19号清晨,Maisie 还和往常一样吃着早餐,带着家里的狗狗 Diesel 去散步,在妈妈出门时,Maisie 还探出头,对着妈妈大喊了一句“再见”。

下午,Maisie 外出一直未归,第二天凌晨,警察在她家附近的森林中,找到了她的尸体。

当她的家人和朋友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 Maisie 自杀。

因为就在自杀前几天,Maisie 还兴致勃勃地和家人讨论出游计划。

在所有人的记忆中,她的标签就是活泼开朗,阳光女孩。

谁也想不到,笑起来没心没肺的她,隐藏着多深的痛苦。

她的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奇怪的小纸片,上面写着:

I'm fine(我很好)。

然而当纸片反过来后,变成了:

help me(帮帮我)。

或许 Maisie 在某个无助的夜里,小心翼翼发出了求救信息。

可惜,伪装的微笑太真,以至于大家只看到了  fine,却错过了 help 的时机。

03

1979年,阿洛伊和艾布拉姆森提出了一种假设:

抑郁现实主义(depressive realism),又被称为“悲观而明智效应” (sadder-but-wiser effect)。

换句话说,抑郁者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现实的风险与损失具有更情绪而深刻的认识。

心理健康的人,反而不如抑郁者看世界看得那么真实。

然而可惜的是,看到真实的抑郁者,并不快乐。

因为他们习惯性地将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归结为:

-稳定的(“它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普遍的(“它会影响我做的每件事情”)

-内在的(“这全是我的错”)

正常情况下,或是轻度抑郁或焦虑,这种思维方式会帮助我们以相对客观的、既不积极也不消极的视角看待自己,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法。

但严重抑郁的人则会渐渐走向极端、偏执,以偏概全地认为,这种事一旦发生了,它就会在你身上反复发生。

那如何有效的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Taylor Shelley和Jonathon Brown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积极错觉(Positive Illusion)”

指的是人们对于他们自己,以及其亲近的人所抱持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积极态度。

它也被认为是人们自我欺骗的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而人对自我的积极错觉,又体现在三个方面:

-对自我的美好品质的夸大

-对未来的不切实际的乐观

-对控制感的错觉

简单来说,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盲目乐观以及高估自己。

再简单总结一下,就是:自欺欺人。

这听上去好像不是什么好词,但对于抑郁者来说,适度“欺骗”一下自己,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适当的积极错觉能够给抑郁者提供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者的恐惧感,让他们更有动力的生活,更会相信自己能做好。

而这种对成功的高期待,可以让他们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工作中,并对未来更有期望。

其次,对自我抱有积极错觉的人,在遭遇创伤时表现出了更强的修复力(resilience)。

俗称“阿Q精神”。

能更好地应对疾病或困境,对病情或困境会保持像阿Q一样的乐观。

即便当时的条件坏到不切实际,他们依然能够挺过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自我抱有积极错觉的人有更高的幸福感。

因为积极错觉可以同时满足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解构幸福体验的三种成分:

愉悦感:

-指向过去的积极情绪(满足、坦荡、自豪等)

-指向未来的积极情绪(乐观、希望、信念等)

-指向现在的积极情绪(此时此地的快乐体验)

参与感:指对一切生活事件的高度投入以及因此萌生的内心充盈的积极情感;

意义感:指将自己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结,精神自我得以延展升华的积极情感。

我能想到最贴切的例子是电影《美丽人生》中的父亲,圭多。

他的积极错觉平衡的很好,纳粹集中营的屠杀是毫无逻辑可言的种族灭绝,是负能量爆棚的地方。

如果不是对自我抱有积极错觉,圭多早就跟其他人一样,陷入情绪麻木的境地。

他的儿子乔舒亚的命运,恐怕也不会乐观地看待生活,把集中营当做一个玩“捉迷藏”的地方。



写在最后

有一句歌词:“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也有一句歌词:“清醒的人最荒唐。”

在不否认自己缺点的前提下,适当的保持积极错觉,难得糊涂,你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可爱。

——呀,好像有一点点自恋,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介绍:原文作者Chloe,转发自微信公众号有意思教练(ID:MessageCoach),一个帮你职场跃迁、人生翻转的纯原创公众号。 我们不做知识的搬运工,只讲用得上的实用干货。比尔盖茨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教练”。我们就是你的教练,帮你从意想不到的角度解决人生中的问题,活出自己的生命智慧。和我们一起过有意思、不将就的人生!
责任编辑:小鲸鱼 烊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