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红土地 建设新山村【客都推荐】

筑梦红土地  建设新山村
文/萧新民  马志康  张日光
▲泗水村鸟瞰图(图片来源:《平远红色地标》)
地处粤东北部的平远县,为原中央苏区县,是一块被红色精神映红的革命宝地,而泗水镇泗水行政村则是平远这块热土中亮丽的一块。泗水村大神坝留下了1930年平远革命武装与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激烈战斗的战场遗址。在解放战争中曾有革命志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
泗水镇在平远县城东北部。镇政府驻泗水行政村大神坝圩(又称泗水圩)。泗水行政村村委会址建在泗水圩西南,与镇政府并排而列。
走进泗水的山山水水,俨然置身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绿色家园。幽幽山峡,悠悠山水,绵绵峰岭,滔滔林海,无不令人神往。来到泗水村上磜子自然村,从公路右边往约200米的田野上看去,近山处一条长20多米的巨型横标“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顿时映入眼帘。这里的厚实民风、传统美德、精神风貌催人奋进。
▲泗水村一角(张晓文摄)
筑梦红土地
1929年11月至1930年5月,红四军三次进入平远,特别是第三次,从1930年5月14日至31日,红四军分兵平远游击18天,在平远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直接指导帮助平远建立红色政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高潮。
1930年5月31日,红四军奉前特委员会命令,提前撤离平远。红四军北撤后,反动势力疯狂反扑,形势急剧恶化。6月3日,县区领导人陈学生、张辅高等在八尺召开会议时,突遭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袭击,9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6月5日,县城失守。
1930年6月6日,中共平远县委第一任书记李巴林,县赤卫队模范大队大队长陈炳南(湖南籍,为红四军派任)带领平远县赤卫队、东石区赤卫队和坝头乡赤卫队部分成员共120多人,从东石出发,经泗水大神坝往下坝撤退。当队伍抵上磜子时,及时得到农会群众及泗水赤卫队员报告,已有谢家猷(寻乌澄江民团团长)匪团四五百人于前一天从蕉岭过来占据大神坝。李巴林、陈炳南等人商议后决定由他们两人率县赤卫队员10人为先锋,在泗水赤卫队员及农会群众策应配合下向敌人冲击。在抵近陈屋角时,遭敌疯狂狙击。李巴林、陈炳南率队员英勇反击,经激战击溃陈屋角及圩桥头等地守敌,并掩护大队顺利冲过大神坝圩。为防止谢匪与下苧地主武装夹击,赤卫队迂回至葫芦岗。敌欲包围山头,赤卫队迅速翻越山头走出坑口,而担负殿后的坝头乡赤卫队被敌人抓走3人,后均被杀害。赤卫队趁夜色披荆斩棘经下苧、普滩于7日抵下坝,与其他赤卫队员和还在下坝驻守的红军大队会合。
▲大神坝遭遇战遗址(图片来源:《平远红色地标》)
在解放战争年代的1949年七八月间,国民党胡琏军经过泗水上磜子村时,搜出藏在该村的一名游击队员(五华县人,外号“乌古”),被胡琏军残忍杀害于村中打谷坪。
在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林敦良的事迹一直在泗水村中传颂,人民永远记得泗水村有一位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年轻生命的革命战士。
林敦良(1924—1949),生于平远县泗水上磜子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林敦良在泗水大神坝读完小学后进入东石铁民中学就读。在学期间成绩优秀,书法颇佳。贫困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并促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8年6月,杭武蕉梅边县委领导的蕉岭武工团(队)向徐溪、长潭北部和平远东北部的茅坪锅叾里、泗水梅畲、上磜子进军,发展游击根据地。就在这一形势下,林敦良参加了蕉岭武工团(队),化名为阿锋。
1948年9月,蕉岭武工团(队)从蕉岭蓝坊肚转移到锅叾村,在上锅叾大坝里搭寮作为大本营。林敦良与战友一起,依靠当地群众的支持掩护,频频出击,收缴枪支,筹粮筹款,曾到泗水梅畲等地征收地主枪支财物。林敦良带领战友曾几次路过家乡,每次都匆匆忙忙。每当家人挽留,他总是婉言谢绝而准时返回部队。一次,林敦良与阿雪姐(丘静园)、阿祥等9人来到其家乡上磜子村活动,先住在何屋、后街,后住到新屋下国玉家,向群众宣传革命,散发传单,发展队员等。
1948年11月,粤东地委决定将杭武蕉梅边县委领导的蕉岭武工团(队)和梅兴平蕉边县委领导的梅北区委及其武工队合并,成立中共蕉岭县工委和县人民游击队,下设三圳、新铺和徐溪武工队。徐溪武工队又称北上武工队,目标是继续沿着蕉平边北部挺进,巩固原有根据地和游击区,开辟新区,向平远、武平边境发展。蕉岭县工委书记钟化雨等亲率县人民游击队和北上武工队以锅叾村等地为据点,开辟了泗水梅畲、上磜子,东石葛藤窝、冷水坑、屋秋栋和上举大和嶂、畲脑等地区。林敦良在开辟新区的活动中,发挥当地人熟地熟的优势,工作成绩突出,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1949年2月27日,北上武工队在锅叾村遭受蕉平两县敌人的联合进剿。林敦良以补草鞋作掩护放哨,发现敌情后马上登山,但战友丘静园(阿雪姐)被敌击中倒下。林敦良见此情况,毫不犹豫地从山上树林中冲下来,救助战友,可是战友已牺牲。林敦良将雪姐的手枪取下,马上往山上撤离,可是被敌人密集的火力压过来。林敦良中弹后,还忍痛往山上爬,但因伤势过重而牺牲。时年26岁。解放后,平远县人民政府为其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其英名镌刻于平远县城烈士纪念碑上。
建设新山村
▲泗水村一角(泗水村供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泗水村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泗水村翻开了历史新篇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坚定信念跟党走,积极探索,在各种困境中摸索前进。
改革开放前,因泗水的地理环境处于大山之中,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更因为是生产体制的原因,致使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人们遵循着千年不变的生产方式,安于现状的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制约着文明生活的进程。
改革开放后,泗水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变革的时代,坚持始终把解放思
想的工作放在首位,让人们从小农经济思想中解放出来,跳出大山的圈子看世界,跟上时代的步伐。1980年全村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林、牧、副、渔、水果六业发展,粮食丰足有余,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另外,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做到精准扶贫,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建设住房,让贫困家庭与全村人民一起步上小康生活之道。
泗水村为泗水镇政府所在地,交通和水电十分便利,县道X038线经过该村,乡道Y102、Y122、Y123线纵横交错;20世纪90年代实现各自然村通电话;大部分自然村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通电;早的村在2003年通网络,最迟的也在2010年通网络;20世纪90年代陆续通自来水;2015年实现村道水泥路面硬底化;各自然村均建有垃圾堆放处理点。
紧邻泗水镇政府所在地的泗水村委会,内设党群服务中心,阅览室有2000多册图书;离村委会数百米远处,建有泗水大神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广场约有1000多平方米,内设篮球场、健身器械场地内备有多样健身器械,约有四百平方米的宣传墙上均是宣传字画。正对大门的墙体上雕刻有“泗水大神坝遭遇战历史概况”简介,“铭记红色记忆,弘扬苏区精神”的楹联让人振奋。
▲泗水大神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张晓文摄)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规划实施中,泗水村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以规划为先导,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强化政策宣传,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振兴工作中。
从2017年开始,泗水村在泗水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美丽泗水·美好家园”行动中,按时完成“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寄存垃圾,清理沟壑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拆除旧房危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广告,招牌等;整治垃圾、生活污水、水体污染”工作,还人民一个美好家园。
在新农村建设行动中,泗水村的“三清三拆”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拆旧房屋复垦土地64亩,补助农民1270多万元;外立面墙体翻新270多户,补助农民500多万元。
通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如今的泗水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安居乐业。处处新风扑面,生机勃勃。一幅幅新农村的美妙画卷让人目不暇接,那些镌刻在村民脸上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诠释着这里的和谐。勤劳纯朴的泗水村人民正迎着朝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逐梦前行。
▲作者:萧新民,平远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作者:马志康,中共平远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作者:张日光,平远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科员

石北苏区的峥嵘岁月

图文/张日光

石北苏区,位于平远县东石镇北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平远县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这里的人民,经历了革命烈火的洗礼,写下了不朽的历史篇章。
1927年7月,在东山中学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热血青年曾庆禄从东山中学回到家乡,与大埔教书回乡的共产党员林成藩、张昌英(张晓光)组织成立了东坝党支部,曾庆禄任组织委员。曾庆禄在石北积极组织进步青年学习革命理论,宣传革命道理,启发贫苦农民起来闹革命。1927年秋,曾庆禄在石北灵水组织农会,开展“二五”减租,受到地主豪绅的抵抗,扬言租谷一粒不减,谁减就吊谁的佃。农会坚定地为农民撑腰,发动农民兄弟团结一致,同地主豪绅斗争到底,交租只交七成半,多一粒也不交!慑于农民运动的威力,地主豪绅无可奈何地服从减租。1928年春,曾庆禄在石北灵水毓秀书院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培养发展党员,先后吸收了当地青年谢天白、丘展鹏、黄荣章、李万炎、刘仁清等入党。他们以毓秀书院为据点,秘密串联当地农运骨干积极开展革命活动。5月19日晚,在灵水村的平岃顶秘密召开石北乡农民协会成立大会,到会40余人,选举曾庆禄、丘展鹏为正副主席, 同时成立以李万炎为队长、由20多人组成的平远第一支赤卫队。接着又成立了妇女会和儿童团,推选陈亚惠为妇女主任,李良生为儿童团长。8月,成立中共东石灵水支部,曾庆禄任书记。从此,石北乡农民紧紧地团结在共产党组织的周围,与封建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李万炎、李汉年等积极组织倡办夜校,排演白话剧,宣传革命道理。赤卫队员、农运骨干不顾生命危险,经常到东石圩镇、铁民中学及沿公路张贴宣传标语,散发革命传单,以唤醒民众。10月,共产党员曾庆禄、李巴林、林荣贤、张树祺、黄荣章、黄维耀等各党支部代表在东石塔下集会,成立中共平远县委,推选李巴林为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设在毓秀书院。
1929年3月17日,在毓秀书院成立中共东石区委,书记、组织、宣传分别由曾庆禄、谢天白、李万炎担任。灵水支部书记改由丘展鹏担任。此时,曾庆禄已受聘为毓秀书院校长,他以校长的身份,趁该校改办完小需增加教员的机会,聘请了共产党员李万炎、黄荣章、李巴林、丘展鹏为教员,使党的组织活动更加频繁,党的力量大大加强,有力地推动了石北乡农民运动的发展。4月间,为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武装暴动,蕉岭、平远在两县边界的鸭薮里组建蕉平红军独立营。灵水党支部选送了林珍绪、林钦盛等10多人入伍。
9月11日,石北乡苏维埃政府在毓秀书院成立,曾庆禄、丘展鹏分别被推选为正副主席。此后又发展了李汉年、林华昌等入党。石北乡的革命活动从此更加活跃,曾庆禄、丘展鹏、李万炎等人白天教书,晚上进行革命活动。赤卫队员、农会会员经常出击,破坏敌人的通讯设备,散发革命传单,张贴宣传标语等。在毓秀书院还公开演出白话剧,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败和旧社会的黑暗,唤起民众砸烂封建枷锁。
石北乡的农民运动,给当地的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敌人又恨又怕,惊呼“石北是匪区,全乡都'赤化’了”。他们与国民党反动派互相勾结,想尽千方百计镇压石北农民运动,到处通缉曾庆禄,企图扼杀革命力量,扑灭正在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火。这时,东石区委决定暂时转入秘密活动,区委书记曾庆禄以“出南洋筹款办学”为名辞去毓秀书院校长职务,与李万炎、丘展鹏、李巴林等转入地下秘密从事革命斗争。
1930年4月13日,根据县委指示,为迎接和配合红四军分兵平远开展革命斗争,东石区委和灵水党支部在灵水村曾达光家中秘密开会。开会不久,突然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袭击,突围中,丘展鹏身穿白上衣,先行夺门而出,向坑尾的大路跑去,有意把敌人吸引过来,掩护其他同志撤退,结果不幸落入敌手。丘展鹏被捕后,被押到畲脑显祖学校,由国民党政府平远县长罗骏超审问,先是威逼利诱,进而严刑拷打。丘展鹏始终坚贞不屈,誓不低头,最后英勇就义。
1930年上半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遵照红四军前委的战略部署,由赣州城外向南挺进,转战于安远、会昌、寻乌一带。
5月14日,红四军一纵队由江西寻乌分兵平远游击。石北苏区人民获悉后,斗争情绪十分高涨,纷纷要求区委迅速派人与在县城(仁居)的红军取得联系,请求一纵队派部队来协同作战,以狠狠打击敌人。于是,区委决定派人送信到平远县城与一纵队联系。
赤卫队员曾福香,一马当先接受送信任务,他化装成农民,把信藏在斗笠中,但刚行至畲脑即被敌人逮捕。敌人用尽诱、骗、迫、刑等各种毒辣手段,企图使他变节告密。但曾福香坚贞不屈、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是狐群狗党。穷凶极恶的国民党反动派恼羞成怒,下令将曾福香就地杀害。
曾福香被敌人杀害后,东石区委又派刘矮三化装成乞丐前往平远县城送信。由于反动派被红军吓得丧魂落魄,对行人严加盘查,连乞丐也不放过,刘矮三在畲脑又落入敌手。敌人把刘矮三吊在梁上,颈上挂着一个装满石头的大竹篮,活活地将他吊死。
赤卫队员林登寿听到两次送信的同志均被敌人杀害后,无比义愤,当即要求区委派他去送信。林登寿化装成货郎绕道前往平远县城,但在途经畲脑的仓子下时,不幸又被敌人捕获。在凶残的敌人面前,林登寿始终没有泄露党的秘密。最后,敌人竟惨无人道地将林登寿生剥活割,挖掉心肝,弃尸荒野。
虽然一连三次派出送信的同志都英勇地牺牲了,但是,石北苏区人民仍不屈不挠,誓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赤卫队员李万均、林庆洪自告奋勇,坚决要求承担继续送信的任务。他们两人吸取前几次的经验教训,绕道大和嶂、上举、乌柘溪,爬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平远县城,亲手把信交给了纵队领导。
5月21日,红四军一纵队派出第一支队开赴石北,协助东石区委开展武装暴动。在红四军的帮助下,石北赤卫队扩充到150多人,其中50多人派驻东石圩镇,30多人参加县模范赤卫队,60多人留驻石北乡。
红四军到石北后迅速在东石各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收缴枪支弹药的高潮。暴动中,收缴了地方反动武装枪支20多支,子弹400余发,没收了土豪劣绅的稻谷200多担、光洋4 900多元,还有其他物资一大批。所缴获的谷子、衣物分发给贫苦农民,光洋上交红军作军饷,枪支上交一部分给红军,其余装备县区赤卫队。在此期间,广大青年革命热情高涨,纷纷要求参加红军,其中有林钦才、丘文祥等14人参加了红军。
正当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迅速开展的时候,红四军一纵队突然接到前委发来的撤离命令。5月31日,红四军一纵队奉命撤离平远,经福建下坝回师闽西,征调北上。
红四军撤离平远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平远县城仁居于6月5日重陷敌手。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县委成员及县赤卫队先后撒到下坝,后辗转到达寻乌丹溪。东石区赤卫队长曾达光、石北乡妇女主任陈亚惠、农会主席林宝华根据县委指示,带领一批赤卫队员留守石北,保卫苏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6月6日下午,以东石吴振轩为首纠集吴柳堂、吴应文等地方民团80多人,对石北灵水、白岭进行“围剿”,东石区赤卫队长曾达光带领留守石北苏区的80多名赤卫队员奋力反击,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翌日,国民党政府平远县长罗骏超增派500多兵力对石北进行第二次“围剿”,赤卫队反“围剿”失利。6月9日、6月11日,罗骏超再派重兵疯狂“围剿”石北苏区。在这三次“围剿”中,敌人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石北苏区遭受空前劫难,25人惨遭杀害,12人被捕。同时,被烧毁房屋600多间,被抢走耕牛64头,生猪122头,被勒索光洋13 400元,劫后饿死病死58人。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镇压,石北苏区人民毫不畏惧,不屈不挠,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组织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在艰难困苦中,苏区人民节衣缩食支援赤卫队,将赤卫队的红旗、臂章及武器一一珍藏起来,坚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会到来,红旗一定会重新飘扬在石北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北苏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革命红旗,团结战斗,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石北苏区人民,在平远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用鲜血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作者:张日光,平远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科员
(0)

相关推荐

  • 【百年风云】八一军旗舞大风——朱德布田整军前后

    ​ 1928年7月25日,热浪袭人.湘南大道,烟尘滚滚.一支红军部队从郴州往资兴方向疾行.队伍前面,三匹战马仰天长啸. 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立于马上,赤铜般的脸上目光如剑.他率部队从井冈山长途奔袭, ...

  • 第六批国保--合并名单(5.瑞金革命遗址)

    以下17处瑞金革命遗址,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链接博文  第一批国保--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2) 7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旧址 粮食人民委员部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行政机关 ...

  • 利友新‖高考感怀【客都推荐】

    高考感怀 电视上考生走出考场时--,一位朋友的小孩告诉我,可能没有考好, 父母亲会不高兴--,为能考上大学的同学高兴,也为不能考上的同学打气, 千万别气馁,父母亲也要理解小孩的心情,不要施加压力:高考 ...

  • 【开发区实小|共慧教育•品德之星】唯有奋斗最青春——记共慧路上的筑梦人薛新龙老师

    一支粉笔,书写春秋 一方讲台,讲古说今 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育人无痕,教泽绵长 "因为喜欢而选择,也因为选择而更加钟爱."这是开发区实验小学薛新龙老师的肺腑之言.怀揣着对教师职业的 ...

  • 利友新‖普天同庆国运隆【客都推荐】

    普天同庆国运隆 72年艰苦历程,72年的风雨兼程,72年的艰苦奋斗,经历了苍桑巨变, 不变的慷慨激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铸造了今天的辉煌! 文/利友新 金秋十月桂花香, 街巷红旗迎风扬. 建党 ...

  • 梁德新‖梅县摄影史话【客都推荐】

    梅县摄影史话 文/梁德新 照相技术传入梅县城乡约有120年历史.照相这门技艺进入梅州地区是在清朝末年的1900年后,传入者是华侨与外国的传教士.据史料记载,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照相机, ...

  • 梁德新‖打铁【客都推荐】

    打铁 文/梁德新 在粤东客家地区,旧时具有特色工艺要数"一阉二补三吹四打".阉是"阉鸡",补是"补锅头",吹是"吹笛", ...

  • 严立平‖故园今昔梅花梦【客都推荐】

    故园今昔梅花梦  图文/严立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宋·王安石) 这是我记忆深处不时浮现的一幕:远山空濛,云天迷漫:门前竹树丛中梅花点点,恍如银色的星斗,在清冷的微雨里梦 ...

  • 梦游中国​‖人间瑶池黄龙梦【客都推荐】

    人间瑶池黄龙梦 文/梦游中国 听说黄龙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早已心弛神往. 九寨沟离黄龙150多公里,2006年10月游完九寨沟后,一早乘车前往黄龙景区.当赶到 ...

  • 梁德新‖客家吹笛人【客都推荐】

    客家吹笛人 梁德新/收集整理 在客家地区,旧时具有客家特色的工艺要数"一阉二补三吹四打".阉是"阉鸡".补是"补锅".吹是"吹笛& ...

  • 梁德新‖洗黑白照片【客都推荐】

    洗黑白照片 梁德新/整理 据史料记载,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照相机,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照相机. 照相这门技艺进入梅州地区是在清朝末年.笔者发现有一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