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人生》成长记忆(五)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市政府在新建路为市里的领导干部们盖了楼房,曾动员我们家也搬过去住。父亲说,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孩子又多,住楼房多有不便,还是住在这个相对独立的院子中方便些。父亲是一个考虑国家、社会、别人多而很少顾及自己利益的人,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单位,不但能与各级领导干部推心置腹地相处共事、还能与理发师、公务员等最普通的群众打成一片。记得在“文革”初期父亲不幸去世后,理发员朱师傅顶住压力到家中吊唁,竟然泣不成声。解放后,父亲的工资收入虽然多起来了,但由于供养人口多,生活开支相当拮据,家中的陈设也十分简朴,矮饭桌、小板凳、旧桌椅、木板通铺,一直用了好多年。父亲常说:他是半个泥工半个木匠,炉灶坏了自己垒,桌凳坏了自己修。身为太原市公安局局长,他总是布衣布鞋,粗茶淡饭,唯一的一身毛料衣服,非重大节日不穿,一只旧怀表,用了几十年。在父亲的身上,一直保持着贫苦农民那种勤劳朴实的作风。我们的院子比较大,父亲、母亲就领着我们把空地开垦出来,种上玉米、葵花、西红柿、豆角、土豆等。父亲虽然工作很忙,但一有闲暇时间,就亲自为庄稼施肥、浇水,还教给我们劳动的本领。为了把公安工作做得更好,父亲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聚集的闹市区和田间地头,调查了解第一手材料。这两张照片,是父亲在公安局档案科视察、到农村和老农一边谈笑、一边劳作、一边调查研究的留影。
据公安局的老同志们回忆,父亲在担任局长的十余年间,没有安插一个成年子女到公安机关工作。他坐机关汽车外出工作完毕后,总是坐回机关下车,然后步行回家。其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作风对公安机关良好警风的建立起到积极表率作用,赢得了广大公安干警的由衷尊敬,被颂为:
公安机关一长者,太原街头一布衣。
1963年的农历初二,是父亲50岁生日。父亲、母亲在太原市文庙巷14号院老住房门前,留下了这张照片。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普通的家庭妇女,而她的身上却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女性那特有的气质和魅力。还在解放区的时候,母亲一度也参加了革命工作,但由于上有公婆,下有众多儿女,为了父亲的事业,她放弃了工作和学习文化的机会,回家相夫教子,把一生献给了我们。母亲是个理家能手,她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疼爱子女、扶持丈夫更孝敬公婆。尤其是父亲去世后,母亲顶着巨大的压力,克服种种困难,坚强地支撑起这个家,为奶奶养老送终,把我们一个个抚养成人,找了工作,成了家。母亲的一生,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行动,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她对父亲的付出、对家庭的付出、对儿女的付出,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她留给我们朴实的思想情感,勤俭的生活方式,至今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1987年7月5日早,母亲走完了她73岁的人生。这是母亲留给我们的最后纪念(1987年在上官巷公安局宿舍)。母亲去世后,兄弟姐妹们坐在一起商量今后的生活,家庭会议在父母留给我们的优良家风和亲情的感召下,进行的很顺利。大家商商量量,气氛十分融洽,当时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这个良好的开端为日后我们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家虽然是个大家庭,但是,我们从小是在独院中长大的。从我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中深切感到:相对单一的环境,使我们更多地接受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那种勤劳、朴实、善良、正直的传统美德,而对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则感染的相对少些。这样的成长环境,也使我们缺少了对社会的广泛了解,缺少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与人相处的实际磨练,造成了性格上的某些弱点。记得上初中时,有位很欣赏我的语文老师,在见到我的第一眼时就说:“再泼辣一点就好了”。真是一语中的。这个弱点,在我走向社会以后,也一直时隐时现地伴随着我,影响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