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读者阅读态度辨析:消遣性、鉴赏性和批评性
依据心理学的定义,态度是主体对对象做出反应之前的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况。它对人的反应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形成人们一定的行为倾向。
态度具有决定主体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预定主体对事物的反应模式和影响主体行为效率的功能。
因此,即使是各方面条件相当的人,当他们面对同一对象而采取不同态度时,其反应行为的性质和结果都将会是不一样的。
据此,分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读者的阅读态度,相关研究者把读者的阅读态度概括为三种。
一、消遣性阅读
这是一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所选择的一般都是娱乐性、趣味性、情节性比较强的通俗作品。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每天都会为读者提供大量的“一次性消费”的作品,其中不乏被认为是销蚀人们健康精神意识的通俗读物。
如何阅读一本书
但是,不能也无法否认,寻求精神娱乐是人的正当权益,因此凡是能够满足人们这种精神需要的作品也就有它生存的理由。
有相关研究者以一种通达的态度,认为可以将所有的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暂时性的,另一类是永久性的。
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品质上的差别,而纯粹是类型的不同,所谓“坏书”固然难以经久不衰,但有些“坏书”却世代相传;好书当然有千古流芳的,但也有些好书转瞬即逝。
事实上,有不少通俗读物讲述旅途见闻、幽默故事以及世态炎凉等,侃侃而谈,妙趣横生,有实用价值。这种应时之作,随着教育的普及而流传日广,读者从中获得各种益处。
这一类书刊在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要求方面,具有其他文化娱乐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各种层次的读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一些长期从事精神劳动职业的人,也包括专业的文学研究人员,也都经常采取阅读通俗文学作品的方式来消除疲劳。
但是,肯定消遣性阅读的合理性,以及“暂时性的好书”生存的必要性,并不意味着应当把这种阅读方式和作品类型看作是社会的文学主流,尽管它拥有的读者人数和作品数量都是最多的。
对这些作品,读者的阅读反应较多地停留在喜好、快乐、愤怒、悲哀、厌恶、恐惧等基本情感的水准上,寻求的是一种直接的心理冲击,目的在于或是消除疲劳,或是消磨闲暇,或是忘却烦恼。
二、鉴赏性阅读
鉴赏性阅读是一种以追求审美愉快和陶冶情性为目的的阅读,因此它一般选择艺术性、思想性都较高的文学名著作为阅读对象。
叔本华认为,文学名著的产生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家抱有为文学而生活的态度;二是作品能够经得起历史岁月的检验。
叔本华图
鉴赏性阅读要求读者应当具备这样四种条件:一是抱有超功利的审美态度。这一类作品不具备所谓的实用功能和价值,然而,只要你能真正享受这些书,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而圆满,使你更加感到快乐。
二是具备审美的想象力。这包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鉴赏经验,以及健全的心理功能等。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在阅读时,不仅面对着个性各异的作家,而且生活在迥然不同的世界里。
三是能够在审美直觉中对作品做出评判。这种鉴赏能力就不要引导读者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书,在同一类作品中区别高低优劣,由此获得更高雅的精神享受。
四是要求读者具有一种积极参与作品审美创造,寻求审美发现的主体意识,而这正是文学本质特征的鲜明体现,并且与消遣性阅读的那种消极地满足感官刺激的阅读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应该说,真正具有艺术性的文学创作,并不是仅仅追求令人愉悦的感觉和联想的游戏,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创造审美空间,并要求读者全神贯注,处于一种积极参与作品创造的精神状态之中。
三、批评性阅读
批评性阅读是一种带有具体功利目的的阅读,读者大多是高层次读者,比如文学编辑、评论家、文学史家、注释者等。
对他们而言,阅读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其目的既不是为了消遣,也不是为了进行审美创造,而是为了决定作品是否出版,或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
史传文学阅读
因此,批评性阅读要求读者尽可能地不为情感因素所影响,始终保持强烈的理性分析意识。处于这种阅读状态中的读者,尽管也需要有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但却绝不能像处于鉴赏性阅读状态中的读者那样全身心地投入,而是更多地要求读者从俯瞰的角度,将作品置于由读者从事的专业工作所提供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随时分析作品与背景条件之间的相同或差异,以确定作品价值。
必须指出,在具体阅读行为中,上述三种阅读态度并非是截然分离的,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一位读者开始是抱着一种消遣的态度,阅读某部新问世的作品,但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发现它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从而被深深吸引并转入一种鉴赏性阅读。
如果这位读者是一位评论家,则完全有可能在鉴赏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批判性阅读,并由此萌生向社会推荐这部名不见经传的优秀之作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