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家乡的潏河
家乡的潏河
李 强
我的家乡在西安市长安区滦镇,村子北边有一条河,自东向西,奔流而过。
小时候,不知道这条河叫什么名字,只听大人们都管它叫“高桥河”。我想,或许是这条河流经西沣路,河上架有一座桥吧,附近的人们都称此地为“高桥”,这条河也自然叫成了“高桥河”。
长大后,来西安上学。班里有位同学说他也是长安高桥的,我欣喜遇见了老乡。后来仔细了解,才知道原来长安区西边有一个高桥乡,那里的人们也称自己为“高桥”。也许是怕跑错地方吧,后来长安人把我的故乡称作“南高桥”,西边的称为“西高桥”。
最终,我翻阅资料,刨根问底,才明白,家乡的这条河,大名叫潏河。发源于长安区秦岭北坡的大峪,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西安地区久负盛名的一条河,也是“八水绕长安”中的八水之一。
大家都听过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的故事,却少有人知道,司马相如还给潏河做过广告。“八水绕长安”,就出自司马相如《上林赋》,原文为:“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这段文字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此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荡荡乎”美景。
我想,作为一名西安人,必须了解什么是“八水”?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最简单的记法是:东浐灞、北泾渭、西沣涝、南潏滈!
小时候,每年夏天,我和小伙伴们都要到潏河里去耍水。那时候的潏河,最浅处只有几厘米,最深处也不过一两米。河的两岸,树木郁郁葱葱,芦苇飘香。河水干净清亮,沙子又细又白,光脚踩在上面,软绵绵的。河里有鲫鱼、鲤鱼、草鱼、鲶鱼,品种很多。扇贝的种类也很多,大都是椭圆形的,小的扇贝,随处可抓,我经常是抓一个小扇贝玩一会,扔进水里,再抓一只,玩一会,又扔进水里。特别是下午两三点的时候,有的鳖会爬上河岸晒太阳,我们称为“晒盖(钙)”,手脚麻利的、胆大的同学会趁机捉一只小鳖,放进罐头瓶子。大的不敢抓,一是怕咬人,二是大的跑得快,不好捉。而我,胆子一直比较小,从来不敢去捉鳖,更没有学会游泳。只会捏着鼻子,把头伸进水里憋一阵气,连个“狗刨”也不会。我去河里,最大的享受就是:平躺在最浅处的细沙上,任河水从头到脚,由身边流过,凝望渐渐西去的斜阳,那种惬意的感觉,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记得那是1991年的夏天,当我兴高采烈地去河里玩时,才发现,河里的水已经发黑、发臭,水位比从前更深了,最浅处也有一米多深,我不敢再往深处走,因为有人在河里捞沙子。后来,听说附近有2个造纸厂和几个炼钢厂,把废水直接排进了河里,导致水质污染,鱼虾越来越少了。我费劲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了几个小扇贝,样子也变成了细长的椭圆形,壳变成了黑色。那种心痛的感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从此,有好几年,我再也没有去过那条河。
直到上初一时,一次难忘的班会,又把我和这条河连在一起。班主任左老师得知班里一位同学家庭困难,已经辍学,便组织了一次募捐活动。当时,大家捐款都很踊跃,当我们几个学生代表带着捐款,兴奋地跑去找他时,家里却没有人。踏进他家门的那一刻,面对两间破旧瓦房,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屋里凌乱不堪,大家都无语了。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贫穷,什么是现实。
询问邻居,得知他母亲去世得早,他和父亲正在河里捞沙子。
远远的,看到几个汽车内胎捆在一起,上面放着一块木板,父子二人在一铁锨一铁锨往上揪沙子。大家刚才的兴奋劲瞬间冲到了九霄云外。而我的心在滴血,眼泪几乎快流了出来,我深吸了一口气,最终没有让它滴出来。曾经,我是多么恨捞沙子的人,可在他们面前,我却不知所措,丝毫没有谴责的念头。老师时常教育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可在生存面前,我才知道,良知究竟能值几毛钱。
我那位同学又坚持上了一年,最终还是走向了社会。虽然我知道这是必然的,但总不忍心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边。分班了,新班主任不认识他,自然不可能再为他捐款。而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几十年过去了,不知道他过得怎么样。
我心里很清楚,中考如果不努力,结局不会比他好多少。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大多数是无耐,是没办法!现实这个词,我终于掂出了它的分量,有时候是那么沉重。
初二的暑假,许多同学邀请我去潏河游泳,我都以不会为原因拒绝了。其实,我是不想看到潏河那又黑又臭的模样。8月中旬,传来了一个噩耗,我们班一位游泳水平最好的男同学在河里淹死了,雇佣了专业的打捞队,三天都没有找到尸体,第四天才漂了上来。就是因为他水性好,玩跳水,一个猛子,扎到吸沙机吸的大窟窿里,被埋在沙子里了。
面对潏河的不断污染,我除了感慨,别无他法;面对捞沙人艰难的生存,听到吸沙机无情的隆隆声,我无可奈何。家乡的潏河,成了我心里永远的痛。
不知不觉,二十多年过去了。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潏河由清澈的自然之美,到后来几十年的不断污染,臭气熏天,垃圾漂浮,饱受折磨,终于等到了春天。近几年,政府开始大力整治河道,严控水污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打响了“蓝天保卫战”,推行了“河长制”,一系列组合拳,责任明确,监管到位,效果明显。沙场关闭了,沿河造纸厂关闭了,钢铁厂关闭了,一座座污水处理厂建起来了,岸边的杨柳长高了,潏河的水渐渐映出微笑了。
现如今,潏河长安东段,河道进行了加固,修建了西安城南最大的潏河湿地公园,占地面积5000多亩。有湿地、湖面、绿化,打造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城中河,湖光山色,处处美景,是市民休闲、娱乐、散步的好去处。西沣路以西,现属于高新区,也开始动工重修河道,全部用石头砌成的坚固堡垒,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河的两岸,栽植了大量的柳树、油松、雪松、国槐、银杏、栾树、金叶榆、白玉兰等乔木。竹子、碧桃、木槿、金叶女贞、小叶女贞、月季、南天竹、红叶石楠等花灌木。还有大片的草坪,真正展现出了一幅美的自然画卷。
原来所有的美,背后心酸的往事;所有耀眼的光环,都折射出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
家乡的潏河,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环保事业曲折而飞速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转变,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明天。
漫步潏河岸边,杨柳依依,鸟语花香。望着潏河一天天的蜕变,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曾经的苦涩,已渐渐淡去,化作了无形的动力。只要有希望,人就有无穷的力量。美好的日子,在前方。
作者简介:李强,男,笔名秦岭,陕西省长安区人。现就职于西安市水务系统。文学爱好者,偶有文章发表获奖,作品散见于网络文学平台。常思考,品生活,让文字与灵魂对话。愿用文学的镜子照亮自我,润泽他人。
↓点击阅读往期精彩↓
名 家
小 说
散 文
理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