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精神微解读

什么是“创造“”?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性有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性(Special Talent Creativity)”,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Self-actualizing Creativity)”。其中,前者是人的个体差异,后者是人的共同潜能。前者指的是科学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后者是指在开发人的可能性、自我潜在能力意义上的创造性,是从事对他人可能并不新、而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活动的创造性。如:—个小学生在擦黑板时不够高,就在黑板擦上钉了根小木条,沙发的手靠背不能枕头,沙发匠就把它制成枕式靠背…这些都是创造性的发挥。

但是,具有“特殊才能的创造性”的人,并非天生就有很高的创造力,也是经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才产生的,只是在吸取他人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基础上,加上他本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才产生特殊才能的创造性。例如,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工作班子中,就有美国技工约翰·沃特,英国车工巴契拉,瑞士钟表匠巴格曼等人,这些能工巧匠对爱迪生的发明创造所作的贡献是难以估计的。

怪盗的创造力

某夜,有个名叫吕班的怪盗、侦探,潜入—个公爵的住宅,在三楼卧室里,偷到—份重要的外交信件。他正要离开房间,突然听到门外有脚步声——公爵参加晚会回来了。吕班进退维谷。窗下有一条运河。如跳进运河就可以脱身,但吕班顾虑外交信件被弄湿而前功尽弃。踌躇中,他看到自己的帮手在对面大楼窗口等待接应,于是灵机一动,决定先把信件递给帮手,再只身逃走。他钻到窗外,站在窗台上,探身、伸手,可是很遗憾,还差一点点儿,够不着。手边又没有杆子或棍子之类的工具,对面大楼的窗台很窄,跳过去也没有落脚之处,把信件扔过去,又担心被风刮跑。一时,怪盗吕班竟束手无策。可是仅仅数秒钟之后,吕班就有了办法,什么工具也没有用,就把信件递给了帮手,然后只身跳入运河之中,匆匆离去。

你能知道吕班是用什么方法把信件递给帮手的吗?

原来,吕班在危急之中,摆脱了以往人们总是用手去传递信件的习惯思维定势,他爬出窗口,用手拉着窗框,脱了鞋,把信件夹在脚趾中伸出去,他的助手也如法炮制。用脚趾传递信件,因为脚比手长!吕班突破了自我,运用创造性的传递方法——用脚不用手,使他获得了成功。

被偷走的钱去哪了?

伦敦,一家冷饮店的角落里,经常坐着一位老人,看年岁不下七十,他总默不作声,一口一口地喝着牛奶。看他那安详的神态,晚年一定过得挺不错。

一天早晨,这位老人走进冷饮店不多时,来了—位名叫波蒂的女记者。波蒂告诉老人说:“昨天晚上,小偷钻进冷饮店,偷走了二百英镑纸币,逃出冷饮店,还未跑出十米,就碰上了从胡同里出来的警察,警察见他形迹可疑,就把他带到附近的警察局;正巧,冷饮店老板也来警察局报案,警察便更加怀疑他是小偷,马上进行搜身。但令人费解的是,小偷竟然身无分文。没有证据,警察局只得将小偷释放。将小偷释放后,警察又进行盯梢,看到小偷回家后,再也没有返回过作案现场。可以确认,小偷设有同案犯。”女记者还说:“警察从小偷的神情上,可以确认是他作案的,可惜的就是没有证据。”

老人听了,慢条斯理地说:“警察常干蠢事。波蒂,你若想了解真相,—两天后,去那小偷家里看看,定会水落石出的。” 说完,老人还朝女记者自信地笑了。两天后,女记者去小偷家,果然不出老人所料,女记者发现了小偷的作案方法,并且报告了警察,小偷立即被逮捕归案。

老人怎么会料事如神的呢?

原来他首先考虑到—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小偷只偷纸币,不偷硬币。有人或许会说,硬币币值小。当然,不能不承认这种看法有点道理,但略一想,问题的症结不在这里,而是小偷更注重解决的是偷了后怎么不被发现。

因此老人的思考就从“如果纸币偷走后,藏在什么地方可以不被发现”这一点出发,根据这样的思路,他想到了冷饮店门口不远处的那只邮筒,那是藏纸币的好地方,警察也不能随便检查。

可以设想:小愉用信封事先写好自己的姓名、住址,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将偷到的纸币装进信封,丢进邮筒。在这里,老人就考虑到小偷改变了往常偷东西的程序,断定他是用邮筒作案,他推算了一下邮件的传递时间,所以敢自信地对女记者下结论。尽管这位老人未必知道自己使用的这种思考方法具有自我突破的性质,但是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年人思维的特点,联想较广,经验丰富,思考全面。

为什么大多数人缺乏创造力呢?

有两个主要的理由:

其一

我们所做的事大都不需要创造力,举例来说,当我们在高速公路上驾车、乘电梯、在杂货店里排队付帐时,都不需要创造力。为了处理日常事务,我们早已建立一套指导我们应付各种日常状况的规则——从处理公文到系鞋带到应付电话推销员。就我们大多数的话动而言,这些规则是不可或缺的。缺少了它,我们的生活就要陷入一片混乱,而且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举例来说如果清早起来,就要思索牙刷刷毛和烤面包的意义,你可能不会用它来刷牙或填饱肚子。因此,遵循既定规则使我们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很多事。

其二

我们大都有某些态度会将我们的思考闭锁在现况中,并使我们的思想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在我们处理大多数事务时,我们应持这些态度。但在我们想要更有创造力时,这些态度就形成一种障碍。我们可以称这些态度为“心智枷锁”(mental lock)。心智枷锁都是经由学习得来,它们与我们的思考和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致丝毫未警觉到心智枷锁正引导我们的思考方式。它们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我们不用多思考就会照着做。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

如果你选择B,恭喜你,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唯一全部由直线构成的图形。有些读者可能选择图形C,你也答对了!因为图形C是唯一不对称的,因此C是正确答案。图形A也是一株因为图形A每一点都是连续的,因此A是正确答案。至于图形D呢?它是唯一由直线和圆弧组成的,所以D也是正确的。图形E呢?它是唯一的非几何图形,因此也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由于观点不同,它们都是正确的答案。

有好事者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生时,一位尖子学生回答:“是零”,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有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为什么人越长大想象力却越贫乏?要知道大人的知识比小孩多,其想象力应该比小孩更丰富才对。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标准答案”可能在此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曾有家长记述过这样一件事:他读一年级的儿子参加语文考试,有两道看图写话题,第一题,他儿子对画面上正在给小树苗浇水的男孩写道:“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为错,标准答案为“哥哥在浇水”。第二题,他儿子面对画面上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正在捉蝴蝶的小孩写道:“庄稼丰收了”。结果又是错,因为标准答案是“小朋友捉蝴蝶”。该家长认为,原则上讲,根据画面显示内容,儿子的答案都不能算错。可儿子却说:老师说,标准答案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其它都算错。回想一下,一个人从小孩长成大人,不知要经历多少次考试,也不知要核对多少次标准答案,头脑也不知多少次被灌输“唯一正确”的观念,而现实的世界却是多样的,创造力的发挥更是需要大胆假设。也许正是因为对“标准答案”会受到奖赏的追求和对“其它答案”可能遭受惩罚的恐惧导致我们想象力的丧失。

SO

要诀一:更有创造力的方法就是寻找第二个正确的答案。有许多寻找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去找,真正的创意常常就在转角处。

要诀二:你问问题的态度决定了你的答案。有一种方法可用来寻找第二个正确答案,就是改变你问问题的态度。例如,你经常听别人说:“答案呢?”、“这是什么意思?”、“结果呢?”这些人是在寻找一个答案,一个意义和一个结果。假如你训练自己问道:“有哪些答案呢?”、“有哪些意思呢?”、“有哪些结果呢?’’你将发现你的思考会更深入,而且可以使你有一个以上的点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