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家仅24美元,做到全球顶级藏家,他是收藏传奇第一人

张宗宪,收藏传奇第一人!

1948年底,刚满20岁的张宗宪只身前往香港。随身所带,仅有一只箱子,一两黄金和24美元现金。

一两黄金,换来一张火车票到广州,停留一晚后,经罗湖过境到香港;24美元,藏在一个枕头里,到香港后,成为他的全部财产,换成港元,不过140多块。

从1948年到2017年,整整七十年,张宗宪从身家只有24美元,却活成了如今收藏界的一个重要符号。

现在,他是20世纪香港最成功的古董商,深受世界大藏家信赖与尊重;也是全球各大拍卖公司的座上宾,鼎力相助香港苏富比、佳士得及内陆拍卖业的建立与发展。至今,许多拍卖行仍然为他保留“NO.1”号牌。

张宗宪以敏锐、精明与智慧,早已超越了一般藏家的能量。有人说,他在这个行业所拥有的,更是一种控制力。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些传奇事迹的?他的收藏真经又是什么呢?

张宗宪1994年在嘉德(右后方坐着的是马未都)

张宗宪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看得懂、买得到、捂得住。

看得懂,即真、好、整,广东话叫“全美”。同样价钱能买100件普品的,张宗宪宁愿买5件全美的。物以稀为贵,他买东西,专挑掐尖儿的。

情愿错过,绝不买假”,是他的座右铭。“假的当真的买,隔一百年还是假的。但是真东西一年不涨,五年不涨,十年总会涨。”

“好的艺术品,价低的时候只要压得住,一定会再高的,等个五年十年后总会涨,因为好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少。东西不是今年买了明年就卖出去的,你要藏个五年,等人家都忘记了,到时出来价钱就会比较高,今天买了就在等涨价是不行的。如果买卖间隔太短,这个市场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这就是张宗宪的收藏之道,看似简单朴素,却是他七十年收藏生涯的经验之谈。

无论是经营古董店,还是做艺术经纪人,亦或自己把玩收藏,张宗宪鲜有失手或看错的时候,他精准的眼力始终为人称道。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秘诀?有四个重要的点:“多看、多听、多问、多买。”

多看,是锤炼眼力,这是必杀技。

张宗宪打过一个比方:他曾经请画家朋友给他父母画像,这画家画美女特别好,但画起他父亲,一眼就看得出来画得不像——亲人的脸实在是太熟悉了。看瓷器看字画也是同一个道理,就是熟,看珍品要像对“父母”一样熟悉。

多听,是广泛收集信息;多问,是转益多师;多买,是多实践,不怕交学费。

判断艺术品的好坏要靠融会贯通各种经验,作出自己的判断。不要怕上当,买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上过当之后就记得特别深刻。

张宗宪藏齐白石《福祚繁华》

张宗宪从事收藏超半个世纪,可以说见证了中国艺术品的一路涨势,也感受到艺术市场的今昔巨变。

他总说做生意讲利润,收藏就是。1980年,北京一套房5万元,现在500万,翻100倍,而那时候一张齐白石的画卖100元,现在卖1000万,一本十万利!

2011年,他在北京匡时送拍一张齐白石1945年作的《牵牛竹鸡》,成交价2875万元,而他买入时只花了17万港元。

还有齐白石画给啸天将军杨虎的《虎》,50万港元买入,2010年在香港苏富比以3202万港元成交。

张宗宪曾说,有时候他看到现在的行情,回头想想以前自己卖出去的那些东西,心里也是感慨万千,想着要是留几件该多好?

业内有人感慨,论财力,张宗宪不算最有钱的;论专业,张宗宪基本是靠自学的;但论他达到的成就,实在是收藏界的传奇。

“张宗宪教育了中国一批玩家,收藏要耐得住寂寞”,一位内陆藏家说。

“张先生当年的很多举动,都被别人认为是疯子,当时值5万的东西,他能出10万抢,但时间证明他是对的”, 一位拍卖公司的老总说。

“收藏是需要财力和眼光的,张先生都有”,一位专家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