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杂志编辑改的稿子

我今天在抖音看到了《作品》杂志编辑改稿子的视频。我之前不知道还有《作品》杂志,也不知道它属于哪个级别的。

比如编辑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她翻了个身,脸朝向雨声来源处,窗外是各种雨的声音……”。

其实这种句子就是典型的“句子不简练硬伤”,上面那个句子写成:“脸朝窗外”即可。为什么有的人会写成“脸朝向雨声来源处”呢?其实我以前写作也是这个样子,第一,把句子写得啰嗦,是怕读者不明白。比如上面那个句子简练了,我会想,如果外面没有雨声,我有什么理由让脸朝向窗外,所以我会啰嗦地写成“脸朝向雨声来源处”,是为了证明我转过脸来,是因为听到了雨声。

文学杂志编辑,只给出了修改后的稿子,我这里讲的是,为什么有人会把句子写得这么啰嗦,思维逻辑是什么。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啰嗦的硬伤。

《作品》杂志发修改稿子视频,是为了证明编辑没有“徇私枉法”,没有为了钱或者关系而给别人发表作品。

编辑举的例子是正确的,但是这不能代表文坛一片净土,文学杂志一片净土。之前我提到过的作家宁肯的例子,就能证明文坛是不是净土。我可是听过宁肯的现场课的。

当然我也不是说,文坛一片黑。当然不是,以前我也说过了,这里不重复。孙红雷说过,有白就有黑,有黑就有白。没有纯粹的黑,也没有纯粹的白。比如班宇黑铁等作家,都不是通过自由投稿出名的。文坛重视新人,也不重视新人。

其实,编辑对新人作品有着一种天然的看不上,没有毛病的句子也得给人挑出毛病。比如一般文学杂志编辑看不上网文作品,就挑毛病。《作品》编辑修改《雪中悍刀行》。他大部分修改得对,但是个别地方也需要斟酌。比如《雪中》开始写到,“北凉王府龙盘虎踞于清凉山”,他把“于清凉山”删除了。

当然后面带出来“清凉山”也可以。但是前面带有“清凉山”能让人一眼知道北凉王府在什么地方。

后面还有,某个老道背着“一柄”不常见的桃木剑。编辑把“一柄”删除了。当然删除也不错,比如王占黑写小说,语句简练到,我需要猜上下文才能搞清楚的地步——我感觉她是太简练了。其实王占黑那样写法,是故意让读者看不懂。

但是不删除一柄,是不是意味着啰嗦呢?不啰嗦,但是可能不够简练。但是删除了读起来有点别扭。比如你形容一下这把桃木剑的尺寸也好啊,让人读起来顺畅些。

其实编辑只是为了省时间,把看起来不必要的词语和句子删除了,他没有时间去负责如何修改,比如删除一字,如何再增加一字。

编辑举的例子,都属于硬伤。但是他没有举没有硬伤而没有通过的稿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