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两汉时期,皇后的居所为何叫椒房殿?

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君主的称谓渐渐制度化,并且一直延续两千多年之久,“皇后”作为皇帝的正妻,不仅仅肩负着传宗接代的责任,身上更是肩负着辅佐天子以及执掌皇帝后宫的权力。“皇后”作为两汉时期的皇室一族,“皇后”的称谓也逐渐演变成制度化。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礼仪传统,对“皇后”的称谓研究也是非常讲究等级秩序,“皇后”的称谓不仅彰显皇室的尊贵,同时也展现了汉朝时期井然有序的尊卑制度,自秦汉之后,“皇后”这个称谓就被历朝历代一直沿用。两汉时期皇后的称谓名称“称谓”是体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往来关系的身份标签,用以分别辨识长幼、尊卑的秩序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两汉时期对于“皇后”的称谓也随之发生改变,根据历史记载,汉朝时期的称谓内容涉及多个方面,“皇后”是皇帝的妻子,与皇帝享有同样的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皇后”的称谓也体现着两汉时期社会意识形态。

1、皇后——皇帝嫡妻“皇后”一词,一般用于非常正式的场合,在秦朝时期,已经有了“皇后”一词,根据历史记载,汉朝以前,就已经有“皇”或者“后”一词,但是她们的丈夫并不是君主,由此可见,在汉朝以前,对于“皇”、“后”并没有被赋予太多的含义,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君王的妻子称谓出现了“妃”、“后”等词语,可见在汉朝以前“皇后”一词并没有被统治阶级专用。根据史书记载,秦朝的皇帝嬴政,作为秦朝的最高统治者,他并没有册立“皇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中,历史上真正作为第一位“皇后”的应该是刘邦的妻子吕雉,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册立吕雉为“皇后”,后世称之为“吕后”。西汉时期,“皇后”一共有18位,东汉时期,“皇后”一共有22位,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的李夫人,在汉武帝去世之后,李夫人被追加尊号为“孝武皇后”,汉恒帝在即位之后,将自己的祖母,追加尊为“孝穆皇后”,在《汉书·外戚传上》中记载:“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由此可见,“皇后”一词的由来,在多种史书记载中,都曾在皇后称谓之时,在其前加姓,如《史记》、《汉书》以及《后汉书》史料都曾记载过,“皇后”在后宫之中,地位最高,在后宫之中所有嫔妃以“皇后”为尊,“皇后”是两汉时期最高女权的代表,也是女性最高社会权威的象征。

2、皇太后——帝王母亲在两汉时期,还有一种称谓代表着贵族身份的象征那就是“皇太后”,“皇太后”的称谓只有是先朝的“皇后”才能被尊为“皇太后”,如果帝王是过继而来的,其生母也不能被称为“皇太后”,并且“皇后”只有等丈夫去世之后才能称为“皇太后”。“皇太后”也自称“哀家”,其中“哀”的意思就表示先帝去世的意思,但无论如何,不管是“皇后”还是“皇太后”,就从称谓字面意思来理解,“后”意思就是要在皇帝后面,无论做什么都是“皇帝”最尊贵,所以在其称谓后面都加了一个“后”字。皇后的其他称谓1、天下母——一国之母“天下母”的称谓来源于“天下父”这个称谓,自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高度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就被称为“天下父”,两汉时期的统治者将“家”与“国”共同治理,以此来炫耀皇室的权威,以及统治者“仁义”的“家国概念”,“家”与“国”的概念被统治者充分利用。

将“天下一家亲”的思想广为流传,在《尚书》中《洪范》篇记载:“天下作民父母,为天下王,圣人取类以正名,而谓君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皇帝作为“天下父”,皇后作为“天下母”,是两汉时期君王专制制度的体现,根据史书记载:“皇后之尊与帝齐肩,供奉天地,袛承宗庙,母临天下”,作为“天下母”的“皇后”应该有“母仪天下”的气度。并且具有尊贵的地位和应该承担的“皇后”职责,“皇后”要时刻保持“母仪之美德”,不仅要做皇帝后宫的典范,还要做全天下妇女的典范,每个被立为“皇后”的妃子,都是有“母仪天下”的美德,当然也不乏有因为缺失美德而被废黜的“皇后”,由此可见,“皇后”的品德尤为重要,在被立为“皇后”之前,需深受朝廷皇帝以及汉朝子民的爱戴和认同。2、臣——母子君臣在朝廷之中,“皇帝”和“皇后”之间的婚姻关系,更多的是政治关系,因依赖外戚势力,其“皇后”身份的特殊,在夫妻之间、母子之间也有称“臣”的情况,例如:汉惠帝刘盈对自己的母亲吕后称“臣”。

根据史书记载,当刘盈知道了吕后迫害赵王以及对戚夫人的所作所为之后,对太后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身为皇帝的刘盈对母后称“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可能是由于吕后强势的性格以及当时吕后听政,让汉惠帝刘盈不敢造次,其二是刘盈性格仁慈、软弱、心思单纯,与吕后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母后更多的孝顺,其三是因为知道了吕后所有的杀伐果断,对朝臣太过杀戮,让刘盈对母亲心寒。这种“母与子”、“君与臣”的关系可以看出,汉朝时期,大部分皇帝都被外戚、朝臣或是母后掌权,虽然被众人尊敬,但并没有实权,更像摆设,皇帝处处受制于人,皇帝对“皇太后”卑躬屈膝,太后对朝廷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进而皇帝对于“皇太后”无形之中产生了敬畏之心。两汉时期与皇后相关的称谓两汉时期,与“皇后”相关的称谓还有很多,比如皇后居住的住所,以及与皇后相关的人,如外戚、外家等,下面就一一来讲解一下这些。

1、两汉时期皇后居所称谓根据史书记载,椒房殿是皇后居住之所,从两汉朝廷宫殿的建筑遗址布局中可以看出,椒房殿是在宫廷建筑群中比较大的一座建筑之一,汉朝时期,“椒”作为延绵子嗣的植物代表,在后宫之中,往往是“春秋之义,母以子贵”。“皇后”能否为“皇帝”延绵子嗣,这不仅关乎皇帝是否延续香火,更关乎国家社稷的稳定,如果皇帝没有子嗣,很容易导致为了争抢皇位而引发动乱,所以,要想坐好“皇后”之位,为“皇帝”延绵子嗣非常重要,汉朝时期,“皇后”居住的宫殿用椒涂屋,也就显而易见了,所以,“皇后”居住的宫殿就直接叫“椒房殿”。2、两汉时期皇后亲戚称谓皇后的亲属多被称为“外戚”、“外家”或者“椒房之家”、“椒房之亲”等,而“外戚”是被用得最多的一种称谓,这些“外戚”在汉朝的不同时期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外戚”不仅仅包含“皇后”的亲属,还包括“皇后”的母族。

在《史记》中有《外戚世家》篇,在《汉书》中有《外戚传》,在汉朝时期,“外戚专权”的现象多有发生,最具有代表性的出现的几次有,如吕太后时期、霍光时期、王莽时期,这几次“外戚专权”都对于汉朝历史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外戚专权”不仅仅是两汉各个家族外戚的权利之争,也还体现了皇权与“外戚专权”之间的息息相关的关系,“外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稳定汉朝国家政局,也有可能起到乱政的作用,因此,“外戚”对两汉时期朝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对汉朝时期的“外戚”也都褒贬不一,不能一概而论。综上所述,两汉时期对于“皇后”的称谓有很多,“皇后”这一称谓多用于正式场合,自汉朝之后,“皇后”一词一直沿用至清朝,可以看出“皇后”这个称谓贯穿了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皇后”、“天下母”等都是皇后称谓,从这些称谓也可以看出,“皇后”更多的是体现其崇高的地位,也更多的是体现“皇后”辅佐皇帝,母仪天下的风范,以及“皇后”为后宫“六宫之首”的权利和责任。参考文献1、《两汉皇后称谓初探》2、《<三国志>称谓词研究》3、《上古汉语称谓研究》4、《先秦两汉女乐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