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情感之为你好(一)
『写在前面的话』
“为你好!”
养育子女的道路上,如果说哪句话最有威力,“为你好”可以进兵器谱前三位。短短三字经,道透了多少父母的殷殷之心,却又枉然了多少孩子的心。一个是落花有意赐流水,一个是流水无情负落花。
爱的路上没有对错,只是一个越来越看不透,一个渐行渐远。
『正文』
这些年,关于“为你好”的恶评如潮。都说不好,却很少有人替父母说一句话。
我们为什么会不自主地脱口而出这三个字?
我们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对于我们来说,这三个字从哪里来?
。。。
生活中,这三个字无处不在。比如领导为了表示关切,一句“为你好”似乎安抚了我们,却也可能无意中点燃了心中的怒火,“不涨工资,鬼才信!”比如同事为了建立沟通,一句“为你好”似乎拉近了距离,却可能悄悄筑起了篱笆,“怎么那么虚伪啊?”比如朋友为了表示安慰,一句“为你好”似乎表达亲切,却也可能招来白眼,“和你有半毛钱关系!”
成人的世界里,都容不下一个“为你好”,那么孩子的眼里就揉得进去吗?
再仔细想想,我们的父母也喜欢这样表达他们对我们的情感。即使我们已经成年,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他们仍然喜欢这样表达。语调、语速、语气、甚至是微表情,都和我们小时候是多么的一样啊。
当年我们可能曾抗拒,现在居然被我们给接住了。而且,自然到我们都没有觉察。原来,这是一个传承。
既然不好,为什么会传承下来呢?当我们在说“为你好”时,我们到底想要说什么?
为你好的背后,其实是我不好。
爸爸妈妈小时候没有听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话,什么敲锣打鼓、水墨书画,一个也没有坚持下来,一个也没有出彩,甚至连进了KTV都张不开嘴。爸爸妈妈不希望你像爸爸妈妈一样,将来肠子都青一块紫一块的。
看到了我不好,其实就是自我救赎的开始。我们能感受到我们父母当年的苦心,也就可以开始尝试理解他们,与他们和解。这样,我们的心便不再无处安放。我们开始听到自己的心,开始理解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爱人,和我们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也没有人知道别人的路的终点在哪里,会是什么样。我们以为我们的指引是正确的,也只是基于我们自己有限的经验和知识。所谓对与错,换了环境,换了条件,就可能对的错了,错的对了。
其实我不好的背后,是罪恶感。
这个我有很深的感触。上学时,遇到陌生的,或是刚认识的女生,我会脸红。我为什么会脸红呢,其实是我怕别人误以为我喜欢对方。即使一个男生看见一个相貌出众的女生,最多是怦然心动,不至于立即马上爱上她的一切吧。这个误会源于我曾经喜欢一个女生,又不敢去表达,便被大家捉弄。只要那个女生一出现,他们就笑我,“看,谁来了。”我本以为男生之间可以透露心仪的女生,却因为我的软弱,一直被人嘲笑着,很久。
小时候,大人也喜欢用“警察来了”来吓唬小孩子要听话。结果,我直到现在看到警察,还会紧张,可我又没有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啊。
罪恶感的背后,是无谓的牺牲。
“别人让你做一件事,不做就有罪恶感,做了又不快乐,这就是牺牲。”——《亲密关系》
我们往往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各种失衡的情绪便如同鬼上身一样,如影随形,愤怒、失落、失望、困惑、绝望、退缩。对方也一定可以感觉到,违心的付出更得不到感激。一个死结便诞生了。
只有剪断这个死结,才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怎么办?
每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先想一想是不是百分百对自己负责。然后,你会觉察到,这个付出才是真心的,才不是为你好。
『写在后面的话』
除了“为你好”,还有一些话我尽量不说。
比如“快点”。说快慢可以,让孩子有速度、效率的概念;时间真的紧迫可以,孩子也可以看到你的焦虑。但是,她正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比如吃饭、穿衣服,动作慢一点又何妨,这个时间就不催促了。
还有一些标签类的词语,比如“总是”、“怎么又”。没有标签,就没有伤害,孩子更容易看到真正的自己。
『题外话』
昨晚,和棉棉探讨了两个话题。
她问我,“小偷是不是坏人?”我告诉她,“小偷是一个叔叔或阿姨做了不好的事情。”
她又问我,“猫为什么长尾巴?”我告诉她,“一个原因是为了平衡。”她问我,“平衡是什么?”我说,“就像是跷跷板,重的落下来,轻的升上去。不重不轻两边就平衡了。”她若有所思“轻重,重即轻。”好深奥啊,她开始思考阴阳了。
— END —
*** 第七十七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