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作家 || 王皓月:无 言

  

无      言

王皓月

  我从小就是一个话多的人。咿呀学语时,我妈发现我的舌根线比一般的孩子要长,牢牢地牵住了舌头,让它不能自如地伸展在唇外。所以,我的发音是典型的“大舌头”。为这,我不知受过多少亲戚邻居的模仿和嘲笑,好在年龄小,并不自知。我妈为我的说话不利索担忧不已,就在她决定要抱我去医院割开我受牵绊的舌线,还我一个灵活轻巧的舌头时候,遇到了阻力。八十高龄的奶奶坚决不同意手术,说万一割成哑巴怎么办?我妈妥协了,想等我长长看,实在不行了长大再做。很让她意外的是,我大概四五岁时,彻底告别了发音含混的“大舌头”, 已经变成了一个“牙尖嘴利”的丫头。

  从小读了那么多的书,看了那么多的杂志和报纸,我觉得我非但没有变成一个沉寂内敛的人,反而想把看到学到的东西变成一串串音符,从自己的嘴里弹射出来,时刻显示自己的不凡。少年时期,我敢站在各个小学精英汇集一堂的初一教室里,发表我的班长感言。说我的管理设想,强调遵守班级纪律的重要性,说我对老师委以重任的责任感。于是,开学没多久,我的新书包和一书包的新书被扔进了学校的公厕。回去委屈地汇报我妈,身为小学教师的她劈头就是一句:让你再得意,当了班长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得罪了同学才这样的!虽然没得到我妈的支持,但我还是在哭过之后站上讲台给同学们说了我的感想,我管束你们没有多少私心,你们扔了我的书包不是君子所为。多年后,我和一位老同事交谈,同事女儿是我的同学,她刚上初中时经常给他汇报,说班上有一个城里来的女孩当班长,可厉害了,敢站在讲台上不停地讲话……因此他对我印象尤为深刻,早在多年前就知道我了。我听后羞惭不已。

  离开家乡在外求学期间,语言的意义被我引申成为两种。可以在学校大礼堂的舞台上对着三千多师生演讲,也可以在教室熄灯后静静地点一支蜡烛写文章或者写信。成长的过程中,心里有无比多的话想要倾诉,觉得每天不说出来都会挤爆我的胸腔。于是不停地写,用笔尖诉诸纸上。白纸红线,一页又一页,渲泄着想说的话。写满了我感想的纸被我小心地折成了平整的信笺,被信封和邮票承载着,飞到了四面八方的倾诉对象手里。然而另一个极端是,一旦野外实习与同学们有群体相处的时间时,我的话就像决堤的江水滔滔不绝,交流斗嘴、搞笑风趣、插科打诨,不在话下。我越来越觉得,我的心里住着两个我,一个想静默着翩然出尘,一个想在人群里嬉笑怒骂、甩袖舞风。

  参加工作后,因为说不了话、话太多,吃了无数的亏。话有千万种说法,虽然表达的意思殊途同归,但表达后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儿时学说话,进入社会也是学说话,但是此学与彼学,难度根本不是一个级别。读书破万卷可能下笔如有神,但是不一定能说得了话,说得好话。情商是个好东西,说话是情商最直接的载体。能看得懂的,却未必学得会。各个群体里的人际关系千头万绪,一句不慎,已入浮冰。但终究,性格决定了一个人语言的多寡、方式的巧妙和获得的效果。舌乃三寸利箭,究竟是射疼了自己还是射伤了别人,往往只有事过境迁,跳出事外,才能看得真切,悟得通透。难为我这么多年不带脑子地吧啦吧啦地说了如许多,中间有得有失,竟然人近中年了,还活得敢在个别场合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言多必失”的痛领教了,话带机锋的怼承受了,愤怒失控的斥也上演了,太极八卦的游说也见识了。语言,既是一种不能匮缺的工具,也成为了与生活和工作对抗的支点。用得好了,撬动了幸福和平顺;用得差了,直接将经营半生的楼盘一朝倾覆,再无回收的可能。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你忘记了,别人却可能永远也无法忘却。

  最近,不停地与咽喉疼痛做着抗争。感觉两个下颌肿大着,声音听起来正常,却无时无刻不在疼着,咽口水都有痛感。消炎药、含片、口服液、中药丸一起上阵,泡脚刮痧辅助治疗。如此折腾数日,收效甚微。心里寻思这身体是不是给我憋着什么坏,准备给我来个意外“惊喜”?炸我个七荤八素?于是大周末的跑去大医院做正规检查。挂号、交费,楼上、楼下,喉镜、B超。一番紧张,结论是声带水肿。问医生如何诊治,只答,没什么好办法,少说话,多休养。瞬间,心绪万变。果然,还是话多了。说一千道一万,声带累着了。我不顾它的使用极限,在春天的风沙里仰头张嘴说个不停,不断摩擦它的“娇躯”;我忽略它的需求,只顾思想与语言协作冲杀的快意,在干燥的春风里,连水的滋润都没有保证;我忘记它的禁忌,在虚火上升的状态下只顾口腹之欲,吃着麻辣的食物,讲着麻辣的笑话。“说话”,终于给我惹祸了,而我若是不好好修正,恐怕它要惩戒到底,让我再也说不了话。

  人用一年时间学说话,却用一生学闭嘴。对亲近之人言语和煦,已成为当下最为奢侈的“家庭套餐"。然而有多少人连这点最基本的修养都做不到,把最和颜悦色的一面给了并不亲近甚至陌生的人,却用犀利的言语攻击着朝夕相伴的亲情、友情、爱情。没有什么情感是无坚不摧的,尤其是在语言的强攻下。也没有什么升职加薪的机会就是板上钉钉的非你莫属,你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已经为你的形象镀上了颜色,形成了独特的气场,能否融入拼图中的那一块,早已定论。懂你之人,不必说,自会懂;不懂的,说了也不愿懂、不会懂。等语言化为四周如萤火虫般闪亮盘旋的光,你会听到万籁俱寂不过是源于你管住了自己的嘴。当语言少了,心自然就亮了。

============

  王皓月,女,陕西绥德人。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陕西青年文学协会会员,榆林市作协会员。有部分诗歌散文及小说通讯作品发表于《中国诗影响》《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榆林日报》,“文学陕军”“绿色文学”“当代文学网”等纸媒网媒。

往期精彩链接

《西北作家》招募签约作家

黎   荔:哀悼过往的痛哭
唐胜一:闪小说两则

王小勃:分离(小说)

赵   丰:人生的河流

王   科:初见(组诗)

(0)

相关推荐

  • 我陪你看孤独的风景。

       12-29                                             如果活着的时候没有对我好              死了之后请不要来看我           ...

  • 爆笑经典冷笑话,要出远门一大箱行李,还买了上铺的票我问闺蜜

    爆笑经典冷笑话,要出远门一大箱行李,还买了上铺的票我问闺蜜

  • 少年说||佟佟(120): 最好的礼物

    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礼物,朋友暖心的帮助,就是送我最好的礼物. 一次学校组织大家爬山,当我们来到了山脚下,抬头望去,数不清的台阶,从山脚下一直到了山顶,一眼望不到边,笔直的角度,让我压力大增.高山十分挺 ...

  • 认定你是我的盖世英雄又能怎样(上)

    时长:7'99'' 我高中时的日记本扉页上有一段话: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大话西游>经典台词. 那 ...

  • 西北作家 || 王 炜:鹦鹉洲上无“玉人”

    原刊<西安日报>(2018年8月30日) 鹦鹉洲上无"玉人" 王炜 张说是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鹦鹉洲上无"玉人",这是张说在定昆池鹦鹉洲的& ...

  • 西北作家 || 王铁梅:皋 兰 山 情 怀

    皋 兰 山 情 怀 王铁梅 第一次来兰州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无意中推开窗夜望皋兰山,竟把山上的灯光当作了星光.远远望去,就那么十几颗"星星",在山腰,在山顶,闪闪烁烁,让人浮想联翩: ...

  • 西北作家 || 王小勃:分离(小说)

    分离 文/王小勃 分离是痛苦的,是揪心的,因为承载了太多的不舍和担忧.可是,我却亲眼看到过这样的一次不同凡响的分离. 我以前在殡仪馆做过理容师,说简单点就是给逝者化妆,让他们体面地离开人世.说实话,刚 ...

  • 西北作家 || 王科:初见(组诗)

    初见(组诗) 文图/王科 初见 那个阳光正好的中午 书摊凌乱在人来人往的边上 一朵花藏在上衣口袋 还想着要撞见什么样子 清冷的墙角 阳光还在一步之外 轻起的风盘旋过来 两个跌撞一起的影子 南辕北辙只是 ...

  • 西北作家 || 王利群:读 海

    读     海 文/王利群 今夏转道北海,就住在银滩,距海边不过200多米. 这次没有急着去看海.因前几年随团到过大连.秦皇岛.北戴河.青岛.海南岛,觉得哪儿的海也许都面孔相似.所以先去老街与侨港风情 ...

  • 西北作家 || 王金杰:菩提(外二首)

    诗三首 王金杰 菩 提 一具人像 一株菩提 烦恼从脚下滋生 遮天蔽日 体内空空如也 果实飘坠流蜜 菩提树撑起一片天 恒河经久不息地吟诵 玄奘吃尽苦头尝到甜头 大雁塔飞翔着醒悟的大雁 时光蛛网锈蚀了钟声 ...

  • 西北作家 || 王军乐:两个故乡

    两个故乡 文/王军乐 那天去战友家赴约,坐定而茶未端起.战友儿子的儿子跑到战友儿子前,"爸爸,窟.窖.穴各是什么呀?"问得极有童话味道.孩子好学事大呀,爸爸极速地从沙发上拿起了手机 ...

  • 西北作家 || 王铁梅:桃花情结

    桃  花  情  结 王铁梅 喜欢桃花是从年少时开始的.那时候,去过的景区见过的花景甚少,所以,第一次在故乡--红古川见到成片的桃花景象时,便被那粉色的花海所吸引. 离乡这些年,每每遇到与桃花有关的话 ...

  • 西北作家||王科:红衣(外一首)

    红衣(外一首) 诗/王科 她从那边来的 迷蒙着看不真切的地方 心头扯出的一抹颤抖 红色弥漫衣角 她不是款款来的 嘴角的悸动,双眼清澈 红色是那么真切 心绪同夜色都是清爽 沉默,谁在假装沉默 震耳欲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