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孔子以人与礼为本的人生哲学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孔子是一个具有浓郁的人本情怀的思想家,关注人的生命;在为人处世中,处处按照礼的规定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体现了非常高的情商思想。他的以人与礼为本的人生哲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原文】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评析】
孔子非常注重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了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不能贸然服用自己不了解药性的药。
【原文】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评析】
孔子以人为本。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对生命的关注超过对物质财富的重视,体现了中国人道主义的思想。
【原文】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评析】
古时候君主吃饭前,为了国君的安全,需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对国君十分尊重。他在与国君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原文】
10.19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评析】
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为了表示对国君的尊重,不违背礼的规定,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对礼的尊重已经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方式。
【原文】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评析】
孔子按照臣子之礼的规定,对国君的召见非常重视,没有等到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见国君。
【原文】
10.21 入太庙,每事问。
【译文】
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
【评析】
此章重出。《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已有。这段话表示孔子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
【原文】
10.2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评析】
孔子一个坦荡荡的君子,很注重交友的诚信友善。既然朋友死了,又没有亲属负责后事,那么,孔子作为朋友,理所当然尽一己之力,为死去的朋友处理后事。
【原文】
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评析】
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孔子把精神看得比物质还重要。因此,他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孝”的问题,蕴含着内在的礼的意蕴。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文化符号。
【原文】
10.24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评析】
孔子很注重养生。睡觉时,不能像尸体那样仰卧着。中国人讲究“站如松,坐如弓,卧如弓”,其中的“卧如弓”是指睡眠的姿势像弓一样,侧身而睡,像胎儿在母体中一样蜷缩着,这个姿势最养生,因为这种姿势时大脑是充分放松的。现代医学也讲究要侧卧,右侧卧更好,右侧卧的时候心脏不受压,同时肝脏在右侧,右侧卧的时候血更容易回归肝脏,对肝本身就是个养护过程,使肝脏得以充分养护和休息。如果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侧卧的睡姿是最解乏的,因为这样的姿势才最能让大脑放松。
另外,孔子主张在家里应该随意自由一些,这符合人性追求自由的特点。因为接待客人的时候,需要按照待客之道,从穿着打扮,到言谈举止,都需要符合礼的规定,并不自由。
【原文】
10.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评价】
孔子把礼视为重要的人生哲学,处处按照礼的规定来约束自己。可以设想,我们为人处世,如果能够按照孔子所说的礼的规定来自我约束,处处讲究文明礼貌,就不可能产生很多的人际矛盾,就不可能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生争执。
【原文】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
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评析】
如果坐在马车上,主人随意大声说话或者用手指乱指点,就会干扰车夫驾车和马的行驶。以上这几章,讲的都是孔子如何遵从周礼的。在许多举动上,他都能按礼行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应该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什么语言,他都一丝不苟,准确而妥贴。所以,孔子的学生们在谈起这些时,津津乐道,极其佩服。
【原文】
10.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评析】
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共:同“拱”。三嗅而作:嗅应为狊字之误。狊,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鸟的长叫声。
这段话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同构性。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表现出来对自然的热爱与回归。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因此,他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责任编辑:高雪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