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社会动乱,佛教流传,加之老庄哲学的影响,尚清淡风气极盛,从而形成了一种“玄学”。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田园诗和山水画,对造园艺术影响极大。从这时起造园艺术已初步走上了再现自然的路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01
历史背景
(1)战争频繁、政治动荡
(2)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
①老庄、佛学与儒学结合形成玄学(重清谈,逃避现实)
②名士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另一方面表现为寄情山水、祟尚隐逸的思想作风
③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④白莲社(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隐士集团)
(3)知识分子阶层从审美角度对自然山水的再认识
代表人物:谢灵运、王羲之、陶渊明、顾恺之
(4)山水艺术的兴盛
①文学方面: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②绘画方面:已经摆脱作为人物背景的状态,开始出现独立的山水画。代表人物及作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宗炳《画山水序》、王薇《叙画》
(5)建筑技术提高与观赏植物的使用
①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的架梁;斗拱已趋于完备;歇山屋顶较多;砖结构大规模的运用到地面;石雕技术达到很高水平。
斗拱是中国古代较大的木结构建筑中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
(斗拱组成)
歇山屋顶又称九脊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常作为皇宫里非主体建筑,及王府、达官贵人(五品以上)的府邸、官署、寺庙等建筑。
②观赏植物方面:树木、竹、各种花卉栽种普遍,专门种植桑树的“桑梓苑”。代表人物及作品:嵇含《南方草木状》、贾思勰《齐民要术》
02
皇家园林
(1)邺城
① 铜雀园紧邻宫城,已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园内修筑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分别储存冰、盐、粮食,另有养鱼池养鱼,武器库贮藏军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是一座兼有军事堡垒性质的皇家园林。
② 华林园
石虎役使十余万人修建御苑,挖池堆山,其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是华林园。
③ 仙都苑
规模宏大,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苑内建筑物的名称包含形象丰富。在皇家园林历史上具有一定开创性意义。
(2)洛阳
①芳林园(华林园)
魏明帝时,洛阳开始大规模的宫苑建设,其中包括著名的芳林园(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
②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 ①功能分区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 ②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构成宫城、内城、外城三套城垣的形制。
- ③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中轴线北端,它经历了多个朝代二百余年的不断建设,不仅成为当时北方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北魏洛阳平面图)
(3)建康
① 华林园
大内御苑华林园,与宫城及其前的御街共同形成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序列,是南方的一座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
② 玄武湖
南朝宫苑主要围绕玄武湖来建设。玄武湖古称桑泊。原来只是一块因断层作用而形成的沼泽湿地,湖水来自钟山北麓。三国时吴王孙权引水入宫苑后湖,玄武湖才初具湖泊的形态。
刘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对玄武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挖出来的湖泥堆积在一起,形成露出水面的小岛。其中最大的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合称“三神山”。
(4)皇家园林的特点
① 园林的规模比较小,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细致
②山、水、植物、建筑等,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但老庄、仙界的玄虚之景仍然与人间的现实之景分庭抗礼
③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三大园林类型并行发展)
④园林创作手法由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⑤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了
03
私家园林
魏晋人士喜好游山玩水,那些身居庙堂的官僚士大夫不满于一时的游玩,纷纷造园。地主富商也纷纷效仿,于是私家园林兴盛起来。
当时的私家园林主要分为两类:建在城市里或城市近郊的城市私园一一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1)城市私园
①张伦宅园
园内的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的主景,能够比较精炼集中地表现天然山岳形象。
②玄圃、湘东苑
(2)庄园别墅
① 金谷园
这是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天然水景园。人工开凿的池沼和由园外引来的金谷涧水穿流于建筑物之间,河道能行驶游船,沿岸可供垂钓。
园内树木繁茂,植物配置以柏树为主调,其他的品种则分别与不同的地貌或环境相结合而突出其成景作用。
金谷园景观比起两汉私园更为精致,但楼、观建筑的运用,则仍旧残留着汉代的遗风。
04
寺观园林
(1)寺观园林包括三种情况:
①毗邻与寺观而单独建置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
②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③郊野地带的寺观周围的园林化环境
(2)郊野地带的寺观,在选择建筑基址的时候,对自然风景条件的要求非常高,往往成为开发风景的主要手段。在荒无人烟的山野地带营建寺观又必需满足基本条件:
①靠近水源以便获得生活用水
②靠近树林以便采薪
③地势向阳背风、易于排洪、小气候良好
(3)佛教和道教共处一山,形成了“佛道共尊”的局面:
东林寺(慧远)——庐山第一座佛寺
简寂观(陆修静)——庐山第一所道观
05
公共园林
亭:在汉代是驿站建筑,到两晋演变为点景手段,后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如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新亭、兰享等一些近郊的风景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性质。
(1)兰亭
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晋代永和9年(353年)3月初3日,王義之邀友在此聚会,书写《兰亭集序》,序中描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竹修林,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王義之等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
王義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義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
06
小结
(1)中国古典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上升到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上升到适当地加概括、提练,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
(2)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4)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领域,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从此以后,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私家、皇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
下个篇章——园林的全盛期!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达到了全盛,其极具代表性的园林又是什么呢?
如果有兴趣深入学习的同学,可以关注“东道手绘”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考研经验和手绘知识,了解更多风景园林,环艺景观,环艺室内,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的课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