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生逆境,看大诗人如何抉择,杜甫《旅夜书怀》

如果一个年过五旬的“老头儿”感慨漂泊无依,他会怎么做呢?别人不知道,杜甫他会写一首诗,诉说自己的心事。杜甫写过一首《旅夜书怀》,景中有情,感人至深。有学者考证过,这首诗写于公元765年,当时杜甫54岁。这一年,杜甫辞去了公职,在成都杜甫草堂等待机会。杜甫的好友剑南节度使病逝,他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只好离开成都前往渝州。在杜甫去渝州的路上,写下了这首《旅夜书怀》。

有人说杜甫是个“官迷儿”,一辈子都想出人头地,实现人生理想。这种看法也对也不对。表面上看,他的确是想当官。透过现象看本质,他想当官不是为了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而是为了尽忠报国。明白了这一点,就能读懂诗中的忧愤凄凉。

细草、微风、江岸,平淡至极,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让人看到了杜甫的视角。平淡过后,引申出深刻的主题意旨。危樯、独夜,扁舟,扑面而来的孤独感,杜甫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孤零零一个人站在江岸水畔。江畔徘徊,难道他想不开了?杜甫不是这样的人,他还有人生理想没有实现。明明不起眼的景色,在杜甫看来气象万千,他写下了激荡人心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中前四句紧扣“旅夜”主题,当他根据真实山水营造出一个艺术空间之后,人们就知道他要抒情了。

如果想要翻译一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你就会发现,无论怎样解读都没有杜甫的诗句精彩,这就为他的“书怀”奠定了感情基调,让人们关注他的感受。景色由近及远,心事也是由内而外。逻辑上的关联性,有一种水到渠成的美感,就好像,如果杜甫在这时候不感慨一番,读者都不会原谅他。

杜甫借着江畔景色,直接抒发胸中意气。他有鸿鹄之志,却落得个报国无门的结局。他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己和家人却衣食不周,为了生存劳碌奔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杜甫有了放弃的打算。他年老多病,实在是没力气再拼搏了。杜甫真的有点儿心灰意冷了。他有个“偶像”叫李白,会不会是李白的遭遇让他想到了抛弃一切荣辱得失,回归内心的本真。物我两忘,无欲无求,还是那个人们心中的杜甫吗?

杜甫写完这首诗后,人生际遇没有丝毫的起色。他在渝州的时候写过一首《拨闷》,依然流露出苍凉悲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