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究竟有多腐败?你看看曾国藩的俸禄年薪,不亡国才奇怪

引言

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虽然不能反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水平,但却可以很好地反应相应的社会问题和国家问题。西周起,我国便开始给官员“发工资”,但由于政治的特殊性和生产力的局限,物资工资始终占主导地位,一些官员甚至参加劳动才能维持生计。

秦朝是一个重要转折,全国统一货币后,官员的“工资”不再五花八门,但物资俸禄(皇粮)仍然占主导,工资的发放也没有标准。

依据《群书治要》引自崔寔的《政论》的记载,直到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东汉刘隆的年号),工资发放才以“红头文件”形式进行改革,开展“半谷半钱”制,即一半是发货币工资、另一半为发实物工资。从这以后,工资的发放基本是钱多粮少,直至民国也受到相应的影响。

到清朝,工资的发达已和如今的形式非常相近,工资以货币为主,各级官员的俸禄有明文规定,因等级不同而数目不一。但从侧面而言,清朝的俸禄也反应着当时的政治环境。有人说,看了曾国藩的工资后,就已经知道清朝要亡。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曾国藩的俸禄

道光十八年(1838年),27岁的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生)在第二次的会试中终于登第,获得殿试三甲的第24名,赐同进士出身,开启了仕途之路。

朝考中,他成功地考取一等第3名,被道光帝亲拔为第2名,成为翰林院庶吉士(文官)。虽然这只是一个短期职业,没有等级,但也有未入流品级的收入。

到清朝,官员的俸禄已经体系化,有俸银与禄米两种不同的“工资发放”内容,每年分为春秋两季领发。据《一两银子相当于现代多少钱》的描述,在清朝,领取俸禄的人员大体有三类,一是文官;二是武官;三是皇族宗室(包括王爷、公主等人)。

金、铜等为各个朝代流行使用的货币,银自明中后期成为货币后,很快就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民间流通和官方俸禄的重要货币。清中后期,白银的价值开始稳定下来,一般1两银子等于如今175元左右。

依照未入流官员每季收入为 31两5钱和31斛5斗来看,白银价约为5425元,大米约为11160元(一斛米约为如今200斤),

刚成为官员的曾国藩每季可有约16585元的收入。每季有6个月,所以曾国藩每月可有月约2764元的收入,和如今普通的公务员的收入相差不大。

但随着他的官越做越大,收入也出现成百上千倍的翻倍。成为一品大员后,每年可有白银180两,大米180斛,总督补贴银16000两。所以,做大官后的曾国藩每年约有290万元的收入。

而据张之洞的说法,称“京官用度,日需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足”,即工资已经以金为计量单位,但京城的大官们依然“刻苦度日”和“勉强自足”。那么,钱都去了哪里?

二、俸禄的真实用途

隋唐兴起科考,统治者试图通过考试录取的方式来减小乃至消除从西周时期就遗留下来的血缘在统治体系中的影响,但科考举行一千多年,直至清朝灭亡也无法达到目的。

血缘政治最后缩小至皇族的范围内,流动官员关于回避关系的政治道德和规则也随之建立起来,宗族等接间的血缘关系依然对古代的官场深有影响。如曾国藩与曾国荃是同宗关系,两人领导的湘军就以血缘纽带为基础。

因此,可以清楚的是,古代的官场中无法理解“清官”的标准,是以清贫为准,还是以没有过多的血缘纽带、亲朋结派等为准,又或者是这些要素都具备?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没有人可以撇清这些关系,皇帝都不能做到,除非彻底被孤立或远离官场和社交。

据电视剧《康熙王朝》描述的场景,康熙王朝晚期,朝廷中出现非常严重的银两亏空事件,从太子们到普通的官员都依靠出借朝廷的用以维持生活开支。为扭转局面,康熙帝曾让雍亲王(雍正)去追讨债务,但由于涉及的人员较广,干涉到的利益过大,以至于追债不了了之。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主要是官员们将钱财用于维系官场关系,打通各路人脉。所以,就算是以清廉著称的姚启圣、郑板桥和于成龙等,也多多少少花钱去打通关系,没有人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清朝中后期,所谓的碳敬、冰敬、别敬等送礼的方式已形成社会上公开的潜规则。曾国藩10年连升,在朝廷中混得风升水起,多少也用到这些社交方式。所以,做到一品大员,也让他显得有些“贫穷”。

据曾国藩在家书中的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他欠国家和私庄的银两已经达到四百多两,总感还债无期。组建湘军后,军费开支、出行考察和人情开支等,更是让他越来越“穷”,以至于默许湘军打胜仗时犯下的一些违法之事。

由此可以看出,官场的社交是一笔不菲的支出,用于掌撑场面和还人情的费用足以压垮一个普通的官员,朝廷所规定的银两压根就不能满足于这些支出。

三、高俸禄与贫窘的恶循环是清灭亡的原因

由于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在于士绅和地主阶级,而他们天生就具备腐败的性质,就算是统治者不愿意看到贪腐事件的发生,面对着大局势,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为防止官场腐败给政局带来影响,从清朝中后期(确切的说是雍正王朝)起,便开始执行“养廉银制度”,即通过拨给官员另外的银两用于官场社交,减少贪污腐败现象。

“养廉银制度”的拨银数量基本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文官一品大员每年有16000两,武官一品每年有2000两等;但用途和范围没有限制,许多官员可以从中获利。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一度被封为两江总督,官衔为一品大员,享受着文官中的最高待遇,所以每一年经过他手上的银两基本上不低于15,000两。

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依然过得相当拮据。据《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记载,他“衣着朴素,饮食清淡,多数以素食为主”,以及“鲜见肉类”。

由此可以得知,清朝的大部分银两都用于维持官场中的腐败现象,让其出现腐败的恶循环,以至于王朝快速地灭亡。

结语

经过洋务运动等系列变革,清朝清基本上少许改过鸦片战争之后的颓势,但国家稍微富足起来之后,从康熙时期就培养起来的腐败现象再次兴起,让看起来非常富足的清王朝变得捉襟见肘,相当难堪。比如,许多人都将甲午海战的失败归咎于慈禧太后的落后,但其实不然。

当时的李鸿章是北洋舰队的主要负责人,管理着清朝重要的海上力量。战争爆发之时,正值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动用了不菲的“军费”,以至于海战失败。而事实是当时北洋海军缺乏40多万两银子,作为统帅的李鸿章拥有家产4000多万两白银(费行简的《近代名人小传》中有提及),但却分毫未出,还在战争爆发的过程中保存实力和搞内斗,让战争草草收场,输给了实力并不怎么强的日本。所以,清朝的灭亡与统治者脱不了干系,其官员们更是难逃其责。

参考资料

《清朝其实很有趣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