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坚守的屯堡文化圈

1屯堡街景。

在贵州,被当地人称为“老京族”的这个族,查56个民族是查不到的,但“老京族”确实存在,他们在贵州是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均不被认同的群体。他们被称为屯堡人,服饰、建筑、生活习俗,与众不同,形成了特有的屯堡文化圈。最经典的屯堡“老京族”文化,集中在贵州安顺市东28公里的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

2头帕。

3十字簪。

600年未曾变过的服饰

赶到屯堡天龙古镇,看到镇堡门前广场上拥堵的车辆和人流,好一阵兴奋,无巧不巧的,正赶上屯堡人的集市。

4绣花鞋上可是有尖刀的哟。

5驿站茶亭。

1戴黑帕的是老辈妇女。

2集市上的屯堡妇女。

乡间的集贸市场,在屯堡天龙古镇这边叫赶场、赶坝。一个赶字,透着匆忙。摆摊的,买货的,大多是穿戴特色服饰的屯堡中老年妇女。蓝色的长衣罩在外头,那蓝,含的绿色浓一点,大斜襟,襟边两黑两白一花的大长条,斜成厂字形,花条红绿白色小块面的图案相间;头上包着青帕、白帕,后纂儿插着十字玉簪;腰束着白黑两色丝绦,白窄黑宽。有的小女孩儿也是束腰的蓝斜襟褂,不带帕,头发用大朵花束出童子双环髻。背着孩子的妇女,用的是彩色的挎带兜,背上盛装物品的则是口大底小的圆背篓。对屯堡女人的服饰,导游老骆随口说出了一句顺口溜:“头上罩罩,耳上吊吊,腰间哨哨,脚上跷跷。”吃过了午饭,在镇街上的一个茶驿(驿站茶馆)旁,我们请教了卖茶的两位老人。她们的头上罩罩,指的是头帕。头帕,未婚女人不罩,上有老人的已婚妇女平时包的是白帕。长辈妇女,长期包的是黑帕。包白帕的妇女,遇到家里小辈办喜事儿,要包黑帕;包黑帕的,家里头老人先起房子,老人过世,要包白帕,都是有讲究的。罩头帕的仪式,是在结婚前的那一天晚上,要把结打好了,开脸。开脸也叫拔苦发。苦发,就是脑门儿上的那些头发。苦发拔得越多,意味着今后的日子越幸福。头上罩罩,主要还是指后纂儿上插的梅花管簪,共4块,形成十字形,上面的象征是一座山,横着的,象征是一条江;下面的,象征一块田,由一根银链,把梅花管簪串起,意思是丈夫去打仗了,做了媳妇,在家种田,尽管相隔千山万水,但心是连在一起的。有吉语:“银链拴起,千山万水心连心。”这梅花管簪,结婚头一天晚上要插上。耳上吊吊,是指耳環。屯堡妇女吊的耳环,都是银的,分圆形的和鱼形的。圆,圆圆满满的意思;鱼,年年有余的意思。银耳环,还起到身体健康状况显示器的作用。身体好,越戴越亮;身体不好,银色会越戴越污。腰间哨哨,是指腰带,叫丝头解腰,总共4米长,4米是12市尺,象征一年12个月,共888根,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细点说,恐怕是月月如意,年年发财,越发越有,越有越发,发发发。至于脚上跷跷,两位老年妇女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拿出了家底给我们看,那是大脚的绣花鞋。绣花鞋的鞋头,一是尖尖的,二是内藏机关,尖尖里有柄牛耳尖刀,这是为妇女防身用的,见财见色起意之徒,只顾看上面了,却疏忽了平地也会风云起,嗖,绣花大脚飞将上来,不是见血封喉,当场晕菜,也得疼得吱呀乱叫乱跳。鞋底是牛皮底,三层上好牛皮,又厚又结实,上有9颗铁钉,每3颗一组,共3组,取天长地久之意,也叫长长久久。用牛皮底,除了结实耐用还有防水的作用,下雨天可拿绣花鞋当雨鞋穿。鞋面儿上的花色图案,绣的是蝙蝠,寓意吉祥。

从对概括女性衣着配饰的四句顺口溜的解析中,我们感受到了的一种信息:屯堡妇女,男人是在外当兵的。从结婚的那天起,就有了长别离的思想准备,身分两地,心相随,情相牵;不仅要在家种好田,挑起生活的重担,还要能自立自强,独善其身。她们是军嫂。不过,拉开话题,才知这军嫂是600年前的军嫂。600年来,屯堡人一直沿袭着旧风旧习而已。奇装异服的屯堡人,是真正的汉族。当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平定南梁王反叛,2个月艰辛征程抵达普定(安顺),同年腊月“白石江大战”一举歼灭元藩王。战事平息以后,30万大军没有返回,就地屯田驻防,开发大西南,这才有了屯堡,有了屯堡人和屯堡文化。得知屯堡人现在的服饰是600年来一直保持的凤阳服饰时,我们不禁大惊。明王朝皇帝家乡的汉人当年就是这个样子啊!驿茶店的老板57岁,名叫陈忠秀。她说,不是没变化,明朝服装本是长衣大袖,现在改小了,袖子原来1.2尺大,现在只有7寸;原来是自己一针针缝的,现在改机械化了,用缝纫机;原来衣服的花边是自己编的,现在也改用机绣了。大山深处,多么坚韧的一族!改朝换代,主流汉族社会在几百年间,已经变到再回过头来看自己老祖宗,自己的前身,竟觉得像是少数民族了。

屯堡人没有经历过大清王朝和民国吗?

3厉害了,俺的神。

4地戏脸子。

戴上脸子是神

摘下脸子是人

屯堡另一个战争影子极深的文化是地戏。屯堡人管地戏叫跳神,把地戏班子的负责人叫神头,官称:神像首领。现在的屯堡天龙镇神头是陈先松。陈先松也是一位老人了,清瘦,腿脚好,嗓子更好,清唱地戏,无伴奏,唱男声是男声,唱女声是女声,声音要高便高,要细便细,要硬便硬,要柔便柔,上下通透,拿捏自如,真假嗓并用,抑扬顿挫,没有一点滞涩干瘪,听来十分受用。这是练功练来的。他13岁学戏,40年的功底,人称地戏王,能从容掌握8种唱法。他给我们学张飞,这是黑头;又学女性的哭板,用鼻腔,声音从脑门出来,出得很细很软,悲伤的情调,像四川号子似的,却不是高亢,而是凄切的细柔。张飞、李逵、窦尔敦类人物和穆桂英、樊梨花类人物在同一个男人身上分泾渭,若非所见所听,真是不敢想象。

1紅色脸子代表忠勇。

2白色脸子代表英武。

3老胡子通用,真头发做的。

4脸子要有武将的神采。

说地戏和军队、战争有关的,一是地戏,源于军傩。军傩是军队戴着面具在出征祭奠上举行的一种仪式上用的,有鼓壮军威、震慑敌人的作用。地戏一直是带着傩具也就是脸子来演出的,从来没有更改过。其二,地戏题材表现的是沙场春秋,人物全是将: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女将不是由女人来演,地戏班里没有女人,它是男性的艺术。剧目有《杨家将》《三国演义》《薛丁山征西》《隋唐演义》之类。演出的忌讳也体现出与军队、战争的关系:第一场演出不能损兵折将,出师未捷身先死是不行的。

地戏是被神化的。它和一般的戏曲不同,不能说演就演,演出前要请脸子,请脸子要摆香案,献雄鸡、猪头,举行仪式,烧香叩拜,求神灵把灵气给脸子。开了箱,请了脸子戴上,演员便转化为神。演出的时间,也不是随意的,一年中只有两次,一次是春节,从初二开始,避开初四,初四不能演,这天被视为不吉利,一直演到正月十五。第二次演是在鬼节(农历七月中旬)。每次演罢要扫场封箱,送神各归其位。脸子是圣物,封了箱是不能随意乱动的。

地戏的脸子选用硬度强、疤拉少的丁木和杨木制作。一部戏里(他们叫堂)一个角色(一尊神)便一个脸子,一堂脸子多达几十张上百张,甚至更多。脸谱化,有黑白蓝绿红诸色,红色代表忠勇,蓝色代表果敢,绿色代表沉稳,白色代表英武,眉眼鼻嘴要有武将的威严,要有煞气、霸气。也不都是这样,女将强调秀气,文将强调神气。老将的胡子是用真头发做的,不能假,也不能随便就用什么人的头发,要找德高望重的老人取发。

地戏王领我们到了他家,上了二层阁楼,请出了几件脸子的精品给我们看。年头长的地戏脸子背面颜色深,发黑发暗,新做的脸子发白。年头越长的脸子价值越高,二三百年以上的脸子已是文物了。

5地戏王陈先松。

6这是为旅游团表演的地戏。

地戏现在是天天演了,开发了旅游,要给旅游团看,每场时间不长。真正的演出,一演就是3个小时,也有通宵演的时候,一气儿演十几天二十几天,一堂戏演四五年才能演完。一年中演不完,只能演到哪算哪儿,来年再接着演。演出的场地不讲究,有块平地儿就行,观众坐得高,演员的位置低,演员的脸被罩在黑罩子里,脸子朝上,观众才能看清正脸。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武打虽说是程式化的,但动作的幅度挺大,弹跳腾挪都有,离地飞起的动作是很好看的。于是我有了种好奇:演员是怎么看黑罩外的世界的?黑罩上并没有窟窿眼儿,莫非黑罩是纱的?外面看,黑一片,里面往外看,能看得清清楚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