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刑部员外郎戴昇墓志铭初考

摘要:“土木堡之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明朝国运的改变不容忽视。戴庆祖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一直都被后人称颂和敬仰,他的家乡江苏省溧阳市为其建宗祠、立宗庙和宗节坊。土木堡之变的历史被列入教科书和军事研究的典型战役。

关键词:土木堡之变 溧阳 戴庆祖 戴昇 墓志铭

作者:盛良君 ,安徽省广德市人,收藏家、长期从事金石碑刻及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安徽省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州市赵孟研究会会员、湖州市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员。

“明故戴昇墓志铭”青石质,长55厘米,宽51厘米,厚12.5厘米,共29行字,满行32字,外饰卷草纹。此墓志由于长期流落荒野河畔,被农家妇女用作浣洗的捶衣石,致使很多文字被磨泐,且有多处人为刻划、打砸或剜刻痕迹,右下角残碎尚存。笔者经过精心捶拓,除了一些破损较重部分文字无法释读外,其余尚可辨识,兹据拓本迻录并考释志文如下:

▲ 明故戴昇墓志铭

一、墓志铭录文

明故刑部員外郎戴公墓誌銘

溧阳戴氏初居鐵山之戴巷,後徙鄉之永成。有諱慶祖者,永樂囗應/詔而至京,拜太常讚禮郎,升寺丞、少卿。戴氏囗大囗徙居邑进囗囗囗公之囗父/而後之者也。公父良祖,敬贈太常寺丞。囗既後太常事、太常囗囗囗囗囗囗従太/常于京,昏晨不懈。正統己巳,太常從/英宗皇帝北徵,遇土木之難死節焉。公聞難、號慟,水浆不入口者五日。囗囗囗往求/太常尸。

昼夜間行。遇虏則被血污面,伏眾屍下,俟過,復起走,求之经囗囗囗囗,乃歸,/而容貌頓瘁,家人不識也。/朝廷录死事者之後,扵是官公照磨,公乞终丧,服除,選南京都察院照磨。居官勤/慎考最,陞南京大理寺左評事,寻陞右寺副。多所平反,人咸德之,嘗誦欧阳崇公/囗生之訓曰:“此子輩可當一日而三復者也。” 有罪人妻,自遠郡来省其夫,適娩娠/扵途,值天大寒,公亟使人布席其地而覆之,又衣食之,訪其縣歸焉。

成化甲辰,公/囗年至,乞致仕,陞刑部員外郎,允其請。丁未,以/恩例進階奉政大夫;弘治壬子,又进階朝列大夫。丁巳六月二十三日卒于正寝,/壽八十一,己未三月初一日葬于姥山之原。公諱昇,字賓扬;娶睦氏,封孺人,先公/卒,繼娶繆氏。子男三:長恩,陰陽訓術囗囗;次愈,南京都察院撿校;次璁,邑庠生。

女/二:長適南京錦衣指揮趙囗;次適邑人楊洲;皆繆出。孫男二:鎬、錡;孫女二。公性仁/厚,與人無所忤,囗賓客、教子有義方,欲以詩書礼義望其鄉。檢校君兄弟方以功/名奮,公為有後矣!先君子官南京時,嘗與公鄰,故予得交檢校君兄弟而知公者。/乃按状而為之銘,銘曰:/戴氏之囗太常起,以公承之非無子。居官有惠家有礼,啟以詩書足闕邑。既高/而壽享多祉,吁嗟公乎囗以此。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弋阳汪俊撰。/先妣繆孺人生扵正統八年正月初一日,卒扵正德七年七月二十七日,享年/七十;以正德九年二月十二日合葬于姥山先君子之墓。/先君子卒時,不肖愈璁囗囗囗扵編修汪公,越七年始囗得之。則既葬矣,又十/六年,先妣繆孺人殁,而公銘乃能以掩諸幽,而先妣之誌亦得以附諸左右。/不肖戴璁頓首謹書。

二、墓志銘內容解析

戴昇,字宾扬,溧阳人(今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生于永乐十五年(1417),卒于弘治十年(1497)。父亲名戴良祖,伯父名戴庆祖。永乐年间戴庆祖被召到京城担任太常寺赞礼郎,后来升职做了太常寺卿。戴昇跟随伯父在京城居住,一方面可照顾伯父生活起居,一方面向伯父学习礼仪和儒学。

墓志中提到“土木之变”,即为明代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土本堡之战是明朝与蒙古瓦刺之间发生的一场重大战役,明英宗御驾亲征,率领50万大军被蒙古三万铁骑屠杀殆尽,其惨烈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三、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时期,蒙古瓦剌首领也先表面与明朝互通贡市,请求通婚,以保和好;暗中刺探明朝虚实,寻机举兵,图谋恢复元朝统治。1447年,瓦剌“太师淮王”派贡使200人进京朝贡,却谎称3000人来冒领粮食,操纵朝中大权的太监王振把瓦剌贡马价格减少,激怒瓦刺。

当年七月,瓦剌太师也先以明朝刁难其贡使和毁弃婚约为借口,倾尽全力派出四路大军南下侵扰明朝。命脱脱不花可汗率东路攻辽东,阿刺知院率中路攻宣府(今河北宣化),易道一部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也先亲自幸微骑攻大同。11日,也先率师进至猫儿庄(今山西阳高西北),击杀了大同参将吴浩。败讯传到朝廷,当时年仅23岁的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不顾于谦和王直等文武重臣再三谏阻决定御驾亲征。

1447年7月17日,英宗和王振仓促率领20万大军(号称50万),浩浩荡荡前往大同迎战瓦剌骑兵。也先探知明军以主力出征,却行阵如蚁,首尾难顾。于是伴装畏惧,主动北撤,隐伏塞外,纵容明军兵骄,寻机待战。

八月初一明军兵至大同,王振不见瓦刺军踪影,以为瓦剌望风而逃,于是急欲北进,炫耀兵威。这时,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密报王振,瓦剌兵势非常强悍善战,且大同以北各地明军均遭到惨败,大军若继续北行,正好中了瓦剌的计谋。王振听后害怕战败,立刻下令班师。

王振家在蔚县,他想借皇帝二十万大军之势炫耀,于是大军便向蔚县撤退。此道本可顺利返京,在大军前行 50 里后突然停下,原来时值收割季节,大军路过蔚县必会糟蹋庄稼,故而王振又提出改道回京。令全军折向宣府,经居庸关而返。将士急行军往返辗转宣府、大同间;适逢大雨,道路泥泞,兵困马伐。太师也先察知明军改道北行,指挥混乱,断定并非用计。立即改变设伏的策略,以蒙古骑兵灵活机动的特点,挥师突入长城,跟踪追击。

13日,追至宣府西侧,一举击败明军后卫吴克忠、吴克勤部。听说明成国公朱勇和永顺伯薛受领兵4万来援,又迅速转兵,在明援军必经之地鹤儿岭(今河北源鹿西北)设伏待机。14日下午,明军主力退至四面环山、水源缺乏的土木堡,道路繁杂,大军机动困难,王振以辐重未到,下令大军扎营等候。途中众文武大臣多次劝谏,兵部尚书邝埜冒死觐见英宗“力请回銮”,户部尚书王佐整日跪伏在草丛中,请求皇帝南还,钦天监监正彭德清以天象示警相劝,皆为王振叱回。学士曹鼐说:“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王振生气的说:“倘有此,亦天命也”。

而此时随行官军中,也有不少人愤恨王振胡乱指挥,企图采用非常手段干掉王振,强行逼迫英宗回銮。吏部郎中李贤便是其中的一员:明日,当过鸡鸣山,众皆惧,无不叹息怨恨者。予不胜其怒,与三五御史约,谓:“今 天子蒙尘,六军丧气,无不切齿于振,若用一武士之力,捽而碎其首于驾前,数其奸雄误国之罪,即遣将领兵诣大同,而驾可回也。”

当晚,瓦剌军占领土木堡西北、西南要地,控制了堡南的唯一水源,对明军形成包围之势。15日,也先提出议和,行佯退之计,麻痹明军。明军断水两日,兵马饥渴难熬。英宗和王振急欲摆脱困境,潜使往瓦剌军营议和。王振则下令全军觅水,人马争路,相互践踏,阵势大乱。也先乘机指挥精骑从四面入阵,明军惊恐,指挥失灵,未经几战即全军溃不成军,明军几十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也被部将所杀。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将臣张辅等大臣皆战死,史称“土木堡之变”。

时任太常寺卿的戴庆祖也因随驾北征而蒙难殉国,戴昇在京城获知国难和家难后,“闻难號恸,水浆不入口者五日。” 痛定之后,时年33岁的他居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冒着生命危险的决定——孤身一人亲赴土木堡战场寻找伯父尸骸!他“昼夜間行。遇虏則被血污面,伏眾屍下,俟過,復起走……。” 终于皇天不负,他找到了伯父戴庆祖尸骸,但因天气炎热,尸骸已经腐败,戴昇只好将伯父的头发和指甲剪下,一路南行,带回故乡溧阳。到了家中,因为长途劳累,已“容貌顿瘁”,家人竟然一时认不出他来。

据《铭记“碧血丹心”的历史英雄戴庆祖》一文记载: “戴庆祖护驾左右,在五十多位大臣中尤为突出,他面对残忍的敌人毫无惧色,并与也先手下大将颜帖木尔据理力争,怒斥也先不仁不义的强盗行径,骂贼不止,他的英勇之气使瓦剌军望而生威,气急败坏的瓦剌军将戴庆祖残忍地五马分尸,极刑处置。戴庆祖壮烈牺牲后,家人星夜赶往战场,在万马奔腾的战场寻找遗体,仅在绳索上找到一些头发和指骨。”

土木堡之变后,朝廷立即做出了迅速而正确的决定:遥尊成为俘虏的英宗皇帝为“太上皇”,而改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又重用忠臣于谦,积极备战,局势渐渐稳定下来了。死难的家属也得到了应有的抚恤。

明景泰元年(1450)追封戴庆祖为太常寺卿(正三品),赐国葬、建祠、建坊,崇揚其精忠爱国的献身精神,尚书王直为其撰写碑文。戴昇由于伯父戴庆祖的殉国而被国家特殊照顾,荫选为南京都察院的“照磨”(注: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于南京留置,设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各一人,不设左职。下设司务、经历、都事、照磨各一人,司狱二人。十三道监察御史,员数少于北京。)

▲戴庆祖像

数年以后,戴昇由于考核优秀,又被调入南京大理寺任“左评事”一职(注:明朝的“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法院,督察院相当于检察院,刑部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合称“三法司”。) 成化二十三年(1484),68岁的戴昇打报告要求“致仕”(即退休),上级将他的官职升至“刑部员外郎”,并同意他的请求。戴昇也因此成为一名在明代三个司法部门(刑部——公安,大理寺——法院,都察院——检察院)都任过职的官员。

戴昇在司法部门工作过程中,秉公办案,“多所平反,人咸德之”。也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官,就高高在上,冷对黎民;相反,他一直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墓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个犯人的妻子远道来南京探监,时值寒冬而临产,戴昇闻知,立即派人对她进行了救助,给予衣食与照顾,最后,又寻访到她的家乡地址,把她平平安安地送回家去了。

四、 结语

据《溧阳县志》记载:“戴庆祖,字继先,自号成趣翁。永乐间以人材荐,授太常寺赞礼郎,累擢至少卿。正统十四年,扈跸北征,死土木之难。成化间,建坊立祠。穆宗朝,追赠嘉议大夫、太常寺卿,谥忠节。遣官谕祭,祀乡贤。侄升,荫都察院照磨。戴庆祖墓在县西姥山,距县十里。”

在“百度”上输入“戴庆祖”、“戴良祖”的名字后,搜索到一篇名为《大山下:戴晨养亲庐墓以孝闻》的文章,文中也详细记载了溧阳戴氏的一些情况,其中引用了《溧阳县志》的记载,详细描述了“戴昇寻找伯父遗骸”的故事,以及戴庆祖获得“谥号”,并为其建忠节牌坊的史实。这些内容都和这块“戴昇墓志”上记载的完全吻合。

《戴昇墓志铭》的出现,则是更精确地提供了所记载之事的时间和细节。起到了史实与志载相互佐证的作用。古代贤者的事迹,或已埋没,或已消失。如今,幸存一块残破的墓志,成为了我们一代代后人慎终追远、缅怀古贤的文化符号。

编辑:徐厚冰,本文由原创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发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