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原生家庭投入新的亲密关系后,我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去相信

我们常说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可是对于很多人而言,自己都没体验过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又怎能给到孩子呢?
原生家庭的影响之所以会在成年后在新生家庭中延续,是因为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会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脑海,刻入人心,甚至成为基因里的一部分。
你曾经不喜欢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可是无意识地也这样对待孩子;
你曾经不喜欢父母的相处模式,可是无意识地跟老公也重复着同样的剧情。
美国著名疗愈师萨提亚认为:每个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可是在我们的成长营里,有一位姐妹通过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疗愈自己亲密关系,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成长。
以下为成长营学员真实分享
为保护学员隐私,个人信息隐去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爱”这个主题。
爱是一个很永恒的话题。
马斯洛就非常明确的指出,爱和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虽然爱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但是没有人,也没有教科书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们都是模仿着父母和家人的模样对待我们自己,家人和孩子。
可是这些我们认为的付出的“爱”,他人未必认为是爱。
因此很多问题就产生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问题,夫妻之间的情感问题,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困扰,总之不一而足。
下面我就说一说我自己的一些经历,分享一下我对什么是真正的“爱”的看法,也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和探讨。
我人生的前面三十年都是很平顺的,读书工作结婚。
真正让我感到问题来了时候,是我家大宝出生以后,父母来帮助我们带宝宝的阶段。
那个阶段的家庭矛盾,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教儿理念和我先生育儿理念之间的差异。
那个阶段我在夹缝中异常艰难,每过一段时间都会伤心抑郁,我积极的找朋友和同学出去玩,目的是疏散心头的不快乐。
等我平复好了,再来迎接下一波的家庭风暴。
其实在这个家庭矛盾里面有两种爱的观念在打架,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种是我父母灌输给我的,爱就是要为所爱的人考虑好安排好方方面面,并倾其所有的付出,没有自我。
另一种是我先生代表的爱,就是各自安好,任由让孩子自由发展。
父母会抱怨我先生不负责任,我先生会说我父母管得太多,孩子都管傻了。
现在来看一看我父母的爱,这种爱大部分的人会认为,这一定是普世中最无私和最真正的爱了。因为倾其所有,无私奉献。
随着我的成长,慢慢也发现这份爱里面沉重和负担。
我妈妈那一辈的人觉得,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有效手段,所以她特别期待我和姐姐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因此,在我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妈妈会因为姐姐不好好学习挨打。
我虽然年幼,但是也清楚了要得到妈妈的爱,是必须要好好学习的,或者说,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所以这一学就是十几年,直到博士毕业,顺利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妈妈的期待,为了心中的那份爱和归属感的需求。
换句话说,我努力学习,这份努力的背后的动力系统是恐惧,是对有条件之爱的恐惧;不是发自内心的对学习本身的热爱。
显然,不是出于自身热爱的外驱动力,是不足以开发我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因此我的工作干的也不咋地。
尤其这种讨爱模式衍生到了我后面的人生时间里。
比如在我和先生之间的关系中,我在婚姻中一如我在原生家庭中不能做自己,而是想着要去满足他人的期待;
比如这个模式也会衍生到工作环境中,工作中不能坚定的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而是看大老板的期待。
因此,父母这份表面无私的爱,在物质生活和成长中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其实给我的是沉甸甸的压力和期待。
但这份爱,的确是父母能给予我的最好的了,我并不埋怨他们。
反观我先生的家庭,先生的父母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勤劳而淳朴,努力为了孩子创造好的经济条件。
他们的家庭环境宽松而温暖,从来没有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挨骂或挨打。
因此,我先生从小就接受了这样自由的养育。
他小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但是后来却越来越好,现在在单位工作也是特立独行,不追随主流,一心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虽然很平凡,但他的人生充满了自我满足,自我肯定,而且兴趣盎然。
想到这里,跟他走到一起走进婚姻,应该就是这份不同,让我对他很是欣赏。
他自带的那份自在和洒脱,正是我身上所缺少的部分;
而我身上的认真与执着,也是他所缺少的。
我们两个这样互补的个体,走进婚姻面对孩子的时候,却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冲突——谁都希望对方听自己的,但事实上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种家庭矛盾的痛苦促使我进行自我的反思和成长。
另外促使我快速成长的是我的大宝。
作为一个妈妈,我想也不用想,我肯定是爱我的孩子的。
我在上学前认真陪伴她,从认字读书,到公园到大自然,从历史故事到博物馆,从城市走向全国各地,我尽我的所能给与她看见世界以及理解世界的窗口,她如我所愿的聪明伶俐,思维开阔,见多识广。
但不如我所愿的粗心马虎,认真仔细不足。
虽然数学的题目都会做,但往往都做不对,错误大部分发生在审题和计算,或者自己把数字看错。
我和大宝是完全不同的人,我认真仔细,追求完美。
所以在我的认知里面,大宝这孩子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不仔细,对她非常生气。
当我很用力的、带着情绪去纠正孩子的这个缺点的时候,传递给孩子的是一份焦虑和恐惧的情绪。
她感受到的只有妈妈对他的不满意,以及她自己做的不够好的信息,注意力完全不在她哪里需要提高上面。
 
我无意识的重复了我妈妈的模式,一种有条件的爱,一种焦虑和恐惧的爱,不相信孩子比父母强,让他们背负自己的期待和情绪。
因此,孩子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本身的问题,还要背负大人的情绪和期待。
这样的内耗怎么能让一个孩子能专注学习,心无旁骛,并真正的热爱学习呢?
等我有了这样的反思和成长后,一方面努力疏导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回归中正,客观的看待孩子的某些问题,思考如何跟孩子良好的沟通,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里面体现的就是很多育儿书里面说的“温和和坚定”
温和是指父母情绪平和的时候再去和孩子沟通。
不能带着情绪去和孩子说话,不管是愤怒的情绪,还是内疚的情绪,这些情绪对孩子都没有好处。
因此情绪处理是自我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其次就是坚定,坚定是指坚持原则。
父母的内心必须是力量的,不怕孩子在你面前如何撒娇耍赖,不能讨价还价的,不心软的。
因此,管教孩子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温和坚定”。
但这个温和坚定里面有千山万水,其中的难只有亲自体验才会知道。
所以我也在这个中正的“温和坚定”周围,左右摇摆,一会儿会被惯性拖到“情绪里面”,一会又会内疚出现心软。
因此,这条温和坚定之路就是父母自我成长之路,自我修行之路。
等我们把自己修好了,孩子自然成长的好。
回归今天的主题“爱”。
总结我的前半生,生活在期待他人给予爱的恐惧之中,而我的后半生,要开创自爱的旅程,真正的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和所有的人。
真正的爱里面包含了接纳、理解、尊重和信任。
接纳、理解、尊重我的每一个过往,每一次挫折,每一个苦难;信任自己本自具足。
也祝福每一个姐妹都能得到一份真爱的礼物,充满热情的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如果你对更多【个人成长营】内容感兴趣,
请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