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千难万险 揽得万紫千红
不辞千难万险 揽得万紫千红
“国家地名普查几十年才搞一次,抽我们搞地名普查工作,是区政府对我们的信任,是一项光荣神圣的任务,特别是地名来历要搞清楚,地名文化要深挖,否则,我们将成为华容历史上的千古罪人”,这是我区区级坐班专家兼监理组组长72岁的姜长生同志在区级专家组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发自肺腑的声音,震撼着与会者的心灵。大家深深地认识到:“文化是民族之根,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之魂,在长达几千年里,中华民族屡遭外敌入侵,但始终屹立不倒,其原因是根深魂在,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而地名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大家纷纷表示:要不遗余力地挖掘地名文化,保质保量的完成地名普查任务。这里仅撷取我区在挖掘地名文化上的几处萍踪掠影……
一.抽干水塘挖石碑
临江乡很早以前有座马桥,由马桥派生出的地名有马桥驿、马桥村、马桥塆等等,马桥驿道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经塘门口长江渡口,通江达海,上通省州,下连府县,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马桥是何年何月何人所建,因何命名?不得而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查人员在专家的带领下,进驻马桥村,村里的干部与学校老教师讲不清楚。第二次,在村普查员的引领下找马桥塆小组长,可小组长不在家,要来了小组长的电话,经预约,小组长答应回家召集“六老”,等普查人员来村座谈。第三次在与“六老”座谈时,大家也讲不明白,其中有位廖姓老者讲我塆里有位李老先生知道马桥是怎么回事,他已84岁,退休后住在鄂城儿子家里。”普查员只得请求小组长通知李老先生回村。当得知李老先生回村的消息后,第四次区乡两级专家立即前往,李老先生说:“他60年前曾看到马桥边有块石碑,记载了建马桥的过程与来历,后来听说这块石碑被塆里的妇女搬到塘里作为洗衣服的台阶。塆里有三个塘,到底是哪个塘我也不知道,只有70岁以上的老婆婆知道。”廖婆婆现住在华容街上女儿那里。第五次,区地普办租车从华容接廖婆婆回塆,廖婆婆指着塆中最大的一个塘说,“60年前,我们几个妇女曾将马桥边倒在地上的一块石碑抬到池塘洗衣服,现在可能滑到塘底了。”普查人员粗略计算出此池塘有20多亩。塘水深有3米多。得知情况后,区地普办召开会议做出决定抽干水塘挖石碑。第六次区地普办主任找到临江乡分管负责人一同前往马桥村村部,村党支部严书记说“拿什么抽干水塘,村里与小组里都无抽水机械,只有个体户有”。临江乡的杜副乡长当即表态,“我不管那么多,就是租机械你们也要把塘抽干”。可等了十天也没有动静。第七次区地普办常务主任兼区级专家王同林亲到临江乡,找党委潘书记说明来意,潘书记连忙说老领导来了,我们一定抽干水塘,并叫来杜副乡长说:“租机械与抽水的费用由政府负责,你督办到底。”当水塘抽干以后,发现并无石碑。第八次区级专家在王同林的带领下赶到现场,当即决定摸泥探石,挖泥取石碑。杜副乡长与村严书记亲自组织6名劳力,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将石碑从塘底抬到了岸上,并用清水洗干净。可石碑已模糊不清,依稀辨认出“王游题”三字。王游何许人也?区地名办集中8名专家讨论,翻阅了大量史书,方知王游乃清康熙年间的大名府(今河北)知府,祖籍武昌县永三里,现王姓在此有几十个塆落,是那一支呢?只好将整个华容的王姓族谱一一翻阅,查出王游是现段店镇中嘴村民王塆人,族谱里记载了王游所写的“募修马桥亭记”,原来马桥的修建是王游回乡时遇驿道的小桥被水冲垮了,便直接找武昌县令曾昕,曾昕当即表态,此地虽不属于武昌县管辖(马桥驿道当时属黄冈),但我愿拿私人积蓄捐资修桥,后王游又找当地名儒龚笃叙,要求他牵头集资建桥。在施工筑桥时,遇到驿站的一匹白马跑至此倒地而亡,遂将此桥命名马桥。马桥竣工后,王游受邀题写“募修马桥亭记”王游在亭记中感叹曰:“余感吾邑侯之善政,而尤嘉笃叙之朴诚而勇于义也。”马桥的历史终于真相大白。同时顺便查出王氏族谱中有5个村落的迁入时间有误。
二.正本清源查族谱
段店镇有一个村叫百席村,此村是以居名点百席塆得名,“一普”地名志载此塆明朝时有幢屋能开100桌酒席,故得名。在准备入库时,区两名座班专家认为,此地名来历不符合历史,历史上整个华容都没有哪一幢屋能开100桌酒席,况且此塆历史既没出王侯将相,又没出大富豪,几百人的小塆怎么可能有开100桌酒席的大房子呢?非要把这个来历搞清楚,为此,区地名普查办专家直接到百席塆找“六老”座谈,“六老”们几乎异口同声说:“我们塆历史上很有名的原因就是有一幢房子能开100桌酒席”。第二次组织段店镇知名人士、老学者、在外文人到百席村办公室开座谈会,大多数人人文百席塆的来历没有错,少数人虽心存疑虑,但说不出原因。当得知此村的赵斌同志清明节期间要回家乡时,区地普办人员喜出望外,因赵斌是百席村出了名的秀才,特别是对历史颇有研究,少年时是远近闻名的神童,赵斌曽任湖北省副省长,2016年初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斌回乡的机会难得,区地普办与区政府联系,并派专人在清明节期间在百席村守候,因赵斌在清明节哪一天回乡的日子没确定,当接到守候人员电话,赵斌已到家的信息后,区地普办主任带领区座班专家迅速赶到百席赵斌家,趁赵斌兴趣正浓时提出问题,赵斌爽快地回答说:“我年青时听塆里老人讲,明清时期,我们这里有幢屋能开100桌酒席,是不是这回事,我没有考证”。此言大令专家们大失所望。区专家组有的同志灰心了,认为众口灼金的事不必深究了,劳神费力划不来。姜长生同志坚定地说:“我一定要查清楚”。他把家里藏书:《太平御览》《舆地纪胜》《二十五史》等搬到区地普办仔细查阅,可查遍了史料无迹可寻,最后决定查族谱,百席村有30多个姓氏,大姓主要有夏、赵、王、李、张。姜长生布置区级8位专家分头查,先查大姓,后查小姓,所有姓氏都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夏姓族谱中查到根源。原来夏姓从明初迁此后,人丁兴旺,在第二代中出了一位优秀人物,名字叫夏佰锡,此人自幼聪明绝顶,年青时考中秀才,于明嘉靖年间中进士,曾显赫一时。夏姓家族以他为荣,夏姓后人便以他的名字定为塆名,后佰锡渐渐演变为百席,能开100桌酒的房子只是以讹传讹。
三、传说故事觅踪迹
很多地名从传说故事中来,而传说常有不同的版本,需要认真的甄别,可有的传说与史料记载惊人的相似。如春秋时名将伍子胥是华容段店人的传说近似逼真。我们在考证段店镇伍担塆时,此塆的“六老”异口同声说:“伍子胥的出生地就在此”,在查与此塆相连的臣子山居民点来历时,老教师、老学者众口一词道:“此山系伍子胥练兵时所筑,自称臣子”。两个村落附近有伍祖庙,伍担桥的名字是后人纪念伍子胥所取。十几里外的孔关村,就是历史上重要关卡,春秋时称昭关,三十里外的芦洲塆,春秋时的芦洲,即芦州渡所在地。据《太平御览》《舆地纪胜》史记等史书与《东周列国志》载,伍子胥家族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名门望族,到楚平王时,伍奢与大儿子伍尚被楚平王以谋逆之罪杀害。并悬赏捉拿伍奢的二儿子伍子胥。伍子胥混昭关,经芦州渡,遇江上丈人渡出楚境奔吴的,这些地点恰好都在华容境内。据传,伍子胥年少时与申包胥是同窗好友,两人习文练武,结为异性兄弟。据《东周列国志》载,伍子胥得江上丈人所渡口到达接渡石(现鄂州观音阁旁)上岸后,遇前来接应的申包胥,申包胥将伍子胥接到家中,一天一夜未曾吃东西的伍子胥饥饿难挡,狼吞虎咽、风扫残云般吃完了申包胥给他准备的饭菜,酒足饭饱后的伍子胥发誓要报仇雪恨灭楚,申包胥劝伍子胥报仇可以,但不能灭楚,你如要灭楚,我就要保楚。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攻入楚都,楚国君民逃至于随,申包胥在咸阳向秦哀公求救跪了七天七夜,公元前502年,申包胥借秦兵打败吴兵。若伍子胥是监理人,楚王悬赏捉拿时为何不就近逃往最强的秦国或第二的齐国呢?
综上所述,我区专家组认为,伍子胥是华容人的传说与史料相吻合,其故事的大多情节与史料惊人的相似,足以说明伍子胥是华容人,或者说是华容出生并长大的人,其父亲与祖上是哪里人,需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