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让身边的人“失望”其实是一种智慧

情绪的内涵

所谓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我们会说自己的情绪是有很多种的,最简单的就是爱憎、喜怒。
当然,对于不同个体而言,由于本身的性格、出身等等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所以也会拥有不同的情绪。
在心理学看来,情绪是十分主观的一种感觉,是关乎个体思维能力的一种状态。

情绪为原有的动机

在心理学学界,众多学者都对这一概念拥有一些研究与观点,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汤金斯所说的,情绪是个体的一种原有的动机。还有学者扎伊德说的,个体情绪是能够适应周边环境的,并且会根据本人的适应能力变化。
在他的理论当中,我们可以得知,无论是什么情绪,都能够从中得知个体情绪的不同性质,以及对于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精神分析学学派,学者们认为,个体的情绪会和其原生家庭的环境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很多孩子在生长过程当中,经历来自家庭的一些消极的行为,那么在其成年之后就会变得比较消极、偏执、甚至是为了一些事情会选择任何方式。
很多刑事案件的凶手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而那些在成长过程当中经常被家长夸奖的孩子性格则会比较积极。
心理学家认为,很多人即使是受到十分严重的精神上的损伤,都会选择忍受,而不是做出什么反击的行为。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当他们经受一些矛盾时,不会去沟通,而只是选择忍受,最终在一个节点直接爆发,引发争执。
比如说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对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存在三种层面上的界限,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于这三种不同的自我认知,也存在完全不同的看法。
所以同样,当个体面对三个自我认知间产生的张力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纠结,甚至导致一些精神上的折磨。
对于那些生活的比较压抑的人来说,他们往往会在生活当中压制自己的各种需求,并且也会让自己对于很多事情存在一种有意的抑制,往往只是在乎身边人的看法,以他们的看法为重。
所以这种人往往会在生活当中逐渐迷失自己,甚至是对自己产生种种的“虐待”行为。

改变的方式

一、让自己学会尊重自己
关于这种方式,著名心理学专家埃利斯曾经提出情绪ABC观点,指的是个体的情绪变化也会和对于事情的不同想法、认知之间的不和谐有关系。
想要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在众多自己所要经历和处理的事情上,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
无论身边的人对你产生怎样的夸奖、怎样认可你的存在,最终你的价值是取决于你自己的行为的。只有自己做得出色,才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同时也获得自己的认可。
就像俗话说的,性格决定成败。人生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己的性格与态度。
很多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绪会让自己太过于在乎他人的情绪以及想法,最终很多行为都受到影响,但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乎你的想法与做法的,也许在他们眼中,你做什么根本不重要。
二、自尊的建构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这是《孟子·告子上》当中的一篇短文,说的是一个人在危机时,对于身边帮助的看法。
有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帮助”,但是态度是十分恶劣的,所以个体也会产生“弗受”与“不屑”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在著作《乡土中国》当中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他认为基于中国社会的传统,个体的身份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体系,所以自尊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身边人的情绪其实根本不值得我们为之殚精竭虑,当然,为了保持关系,是应该将心比心,但是太过于在乎,就会让自己活得没有任何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