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科普丨神经内科副主任姜尧佳带您掀开动脉粥样硬化的面纱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其病变基础是脂质代谢障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特点是受到累及的动脉病变首先从血管内膜开始,先是脂质和复合糖类发生积聚,进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且伴随着动脉中层逐渐蜕变和钙化,从而引起动脉壁增厚变硬和血管腔狭窄。
这种病变逐渐进展,严重时引起动脉管腔阻塞,导致其所供血的组织或器官缺血、坏死,如发生在脑动脉会引起脑梗死,发生在冠状动脉则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1、年龄
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有关。相关研究表明:年龄越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率相应也越高。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更应该关注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和防控。
2、其他高危因素
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大量吸烟、酗酒、高热量饮食习惯,以及糖尿病、肥胖和遗传性因素等。
二、如何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相关的体检,包括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心电图、血管超声、动脉造影等检查,以及血压的监测,是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危险因素的最有效方法。一是可以及早发现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从而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二是定期体检对于已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相关危险因素者,可以达到监测疗效并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的目的。
三、怎样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后,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来延缓疾病的进展,更重要的是防治其复发。除药物治疗外,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用药需要专科医生指导,以获得好的疗效,同时降低副作用引起的损害)
抗血小板类药物: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重要策略。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较全面的调脂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此外还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有效药物。常用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钙、匹伐他汀等。
通俗地说,血小板聚集在一起的作用是参与止血,可是止血的时候难免形成血块,因此,血小板过度聚集则会引起血栓形成。那么吃抗血小板药物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聚集的目的就是减少血栓形成。另一方面,动脉粥样硬化之所以会发生并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因为其形成的粥样硬化斑块,而他汀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延缓这些斑块的形成,同时还能稳定这些斑块。
2、手术治疗
对于急性或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一些疾病,例如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颈动脉狭窄等,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对狭窄或闭塞的动脉进行再通、重建。以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为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的患者,有较高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此类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剥离动脉中的粥样硬化斑块或者行血管腔内支架介入治疗手术,都可以重建狭窄的颈动脉使血流恢复畅通,从而有效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四、如何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首先应当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开始。我们需要做到,戒烟戒酒、保持规律合理的作息时间、减少精神心理压力、进行适度的运动、保持正常稳定的体重和健康的膳食结构。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地减少各种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如果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一定要尽早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效治疗与合理控制。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地控制基础疾病、合理规律地使用药物就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所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专家简介
姜尧佳
神经内科三病区副主任,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现任黑龙江省脑血管病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医学会眩晕分会委员、黑龙江省脑血管病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及参研省、厅及校级科研、教研课题多项。
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准确进行血管评价及针对性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姜尧佳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四
出诊地点:门诊楼二楼神经内科三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