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全芳 ‖ 杨家将的谱牒与传说
杨业仅儿子就有七个,除杨延玉英年殉职外,其他都长寿而终。而仅杨延昭就有三个儿子,也都长大。如果加上杨业之弟杨重勋的后代,那杨家子孙就更多了。今天,杨家后代几乎遍及各地。他们纷纷拿出家谱、族谱,来证明自己是杨家将子孙,杨家的“根”在山西代县。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杨氏族谱是否可信可靠,也就是如何看待族谱。
中国谱牒出现得很早,如今已有了专门研究谱牒的学科叫谱牒学。家谱、族谱对研究明清经济、社会、人口、民俗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由于时间的流逝,现在保存的唐宋谱牒,已经不多。而散留于民间的宗谱、族谱,大多是明清时代所修。明清所修谱牒,对于当时及稍前的宗族变迁情况,当然是十分可靠的。但对数百年前的情况,就不一定准确了。杨氏宗谱,多修于明代,也有说是修于元代的,因而宗谱中对杨家将的记述等,出现了与历史不符的内容。这种情况,足以使人怀疑这些杨氏族谱的可靠程度。
修家谱尤其是宗谱、族谱,是很难的,难就难在数百年前甚或千年之前的祖宗,究竟是谁,他的后代是什么情况。如果没有准确的文字记录,那就只能凭口传,而口传的可信度就低了。明清时代修谱牒难,唐宋时代修谱牒,同样难。宋代的文史大家欧阳修,修过欧阳氏族谱,照理说这样一位大家修谱,理应不难而且可靠了,其实不然,当时人就怀疑欧阳修修的族谱不可靠:“欧公著族谱,号为精密,其言询生通,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当唐末黄巢陷州县,率州民捍贼,乡里赖以保全。琮以下谱亡,自琮八世生万,为安福令,公为安福九世孙。以是考之,询在唐初,至黄巢时几三百年,仅得五世,琮在唐末,至宋仁宗才百四十五年,乃为十六世,恐无事理。后世谱牒散亡,其难考如此。”(《齐东野语》卷11)
谱牒失传,续谱无所依据,是后世家谱、宗谱失实的原因之一。还有情况,便是“公卿家谱,多古之贤者,不肖者皆去之”(《猗觉寮杂记》卷下)。把以前的贤人、好人硬拉进自己的家谱、宗谱里,而把奸臣、坏蛋赶出家谱、宗谱,是通病。这是谱牒失实的又一个原因。谁都愿意自己是杨业杨家将、岳飞岳家将的后代,而又有谁希望自己的祖先是秦桧?当然,也有老实人实事求是。狄青就是其中之一。狄青出身贫寒,绝不是名人后代。当狄青当了大官后,有人拍马屁,说狄青是唐朝狄仁杰的后代。狄青坚决否认说,我是地道的农民出身,不是狄梁公后代。
近年来,各地拿出了一些杨氏宗谱。这些明清时代修的宗谱,同样存在上述通病与失实之处。
1983年,湖北省黄梅县农民曾献出了一部《杨氏宗谱》,共五本。据报道,该谱“记载了杨氏宗族从第一世祖到第九十八世孙的简历”。“到三十世杨相时,娶严氏生子叫继业。杨继业娶佘氏,生延昭、延信二子。杨延昭(六郎)娶黄氏生子叫宗保。杨宗保破天门阵娶穆氏,生文广、再兴二子”(《河北日报》1984年8月4日)。这就不用多说了,一看就明白,这部杨氏宗谱中的记载传抄了杨家将的传说。
湖南风景名胜区武陵源的杨家界,聚居着杨家将的后代,流传着不少杨家将的传说和遗迹。他们共同保存有五册杨氏宗谱一部。据这里存有不少杨家将传说推断,这部宗谱中的杨家将记载,也很可能有传说中的成分,这里之所以聚居杨氏,或许是杨畋曾在此之故。
山西代县、原平一带,也保存一部杨氏族谱。杨家将在代县等地生活、战斗多年,杨氏后代肯定有不少留居山西。很可惜,这部宗谱同样将传说中的杨家将渗入了进去。这部族谱记载,杨业的父亲不是杨信,而是杨衮,杨业的兄弟中不见杨重勋,而冒出个杰安、杰康。依习惯,兄弟的名字中,有一个字应相同。这个“杰”与“重”、“贵”都不一致。可见族谱从开头就使人难以理解。在族谱中,杨业八个儿子的姓名,也与正史目异,例如杨延辉,使人想到《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而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中,有一个是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中却有个杨文广。这显然出自传说甚至戏曲、小说。之后,又将另一杨信的后代杨宗闵、杨震、杨存中等,统统归进了杨家将,族谱之难修与可靠程度,在这部杨氏宗谱中又一次体现出来。
看来,准确地分清历史上的爱国英雄杨家将,还是千古传颂的传说、戏曲、小说中的杨家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日月同辉,永放光芒。
阅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