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亢生:「幽燕杨家将」漫说佘太君
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学人物,佘太君的形象特点始终在发生着变化。她是杨门第一代女将,又名佘赛花,她的最早出场是在元代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戏中的佘太君形象较柔弱,与普通的家庭妇女看不出有什么两样,遇事没有主见,动辄哭泣;她与奸贼谢金吾多是巧妙周旋,而真正力挽狂澜戳穿贺驴儿奸细面目,保护杨家的,是杨六郎的岳母长国姑。如当谢金吾来拆清风府,佘太君出面阻止,剧中写道:“不提防被他来这一摔,错闪了腰肢,擦伤了膝盖,争些儿磕破了脑袋。哎一一你也可怜俺个白头的,这……你……你……你……”在元代的另一部戏曲《孟良盗骨》中,佘太君也仅是杨令公托梦的传声筒,并没有真正产生作用的实质性的行动。因此,在元杂剧作品中佘太君形象还没有充分展开,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明代中叶以后,形成最早系统叙述杨家将故事的小说作品,主要为《南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在丰富的说唱与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不同人的敷衍、扩充、改编,杨家将的故事体系基本形成。两部小说都大胆而饱含激情地塑造了一大批巾帼不让须眉的杨门女将形象,她们武艺超群,性格豪放,聪慧灵秀,扬威疆场,完全摆脱了封建礼教中妇德女训、尊卑等级的枷锁。这时的佘太君,拥有了先皇御赐的龙头拐杖,能够“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在佘太君身上已有了元曲中长国姑的那种特殊权威,这是其与佞臣做斗争的重要资本。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杨家将的故事以新的面貌被改编成不同版本搬上舞台,较为有名的是豫剧《五世请缨》(原名《十二寡妇征西》,又名《百岁挂帅》)、扬剧《百岁挂帅》、京剧《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在这些戏剧中,佘太君“活了一百单七岁,眼不花这耳不聋,腰不酸我这腿不疼”,是个精神矍铄的特殊老人。她是杨家的家长和精神领袖,关爱每一个儿孙,希望他们都能建功立业,有为于国家。她手持龙头拐杖,“上打昏君、下打奸臣”,是个不屈的的正义之士;她可披挂上阵,临危不惧,又是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她不仅在家里,而且在朝廷都能得到着普遍的尊重。
进入到新世纪以后,杨家将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被翻新和改变,佘太君的形象更加丰富而多样,成为了“上得了朝堂,下得了厨房,骑得了骏马,耍得了金枪,斗得过奸臣,打得了番邦”的女变形金刚。这样的形象变化,更多迎合了当代人的欣赏口味,而离最初附着在此形象的内在特质却越来越远了。
佘太君为杨业妻的说法不见于宋元正史,仅散见于私人笔记及通俗文学作品。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有“佘太君”条说:“小说称杨老令婆曰佘太君,不知何本。按毕尚书沅关中金石记云:杨业妻乃折德之女,世以为折太君。”近代孔另境编辑《中国小说史料·杨家将》也说;“业娶府州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女。今山西保德州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业妻也,西北人读‘折’音如‘蛇’,故稗官家作佘太君,以折窝村为社家村,又附会为蛇太君,委蜕不死。”
清代乾隆年间即有人以为佘太君是个历史人物。如乾隆年间的《乾隆一统志》和《保德州志》都称有“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保德州志·人物·列女》记载:“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其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节度使,业后为代州刺史,皆距此不远,故缔缘烟卜地于此与?”清光绪十年续修《岢岚州志》,沿用了《保德州志》的说法,而且又吸收了不少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成分,增加了佘太君为夫申冤的情节。其中的《节妇》卷称:“杨业妻折氏,业初名刘继业,仕北汉……娶折德扆女。后归宋,赐姓杨。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后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为民。”这些记载中,史实与传说相混杂,要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并不容易。
清人又有私人笔记讲到折氏善骑射。如康基田的《晋乘搜略》卷二十记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援桴鼓然”。此处把佘太君比作蕲王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而梁红玉是南宋人。如果佘太君真有其人应该活在北宋,用后人比先人,更让人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