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人文]督亢探源
荆轲刺秦王之后,督亢之名鹊起。然而督亢何义?督亢安在?史不绝书,众说纷纭。其实要弄清这个问题,主要研读一下《水经注》卷十二“圣水”、“巨马水”就可以图清案晰了。
为什么以《水经注》为主要依据?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自此以后督亢地图就销声匿迹了。督亢地图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汉成书的《史记》中,《水经注》问世于北魏末期,相距荆轲刺秦王七百多年,然而其中引用的材料却要早得多。比如应劭比郦道元早三百多年,王肃早将近三百年,司马彪早二百多年,徐广和裴骃都早一百多年。这些人所提供的材料可靠得多。还有一个原因,郦道元是涿县人,这个杰出的水利地理专家对于家乡涿县和最相邻近的固安、新城是最为了解的。
解析《水经注》之前,先澄清几个地理概念。
固安县,古称方城、方城县、方城侯国,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称固安县,元初至明初一百零五年间为固安州,后复为县。固安不同于故安,故安是易县武阳城南的一个古城,而固安在北京南,其县城距天安门五十公里。
唐朝对于固安而言,是大划分的朝代,把原先幅员辽阔的固安一析再析,划出了雄县、永清、新城三县的部分领土,成为当今的境域。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固安及鄚县地置归义县(雄县)。
周(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析固安、安次地置武隆县(永清县)。
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析固安县置新昌县(后来的新城县)。自此,固安县辖境趋于今境。
涿州市,前身涿县、涿州、范阳,县、州、郡几经变易。
高碑店市,前身新城县,古已有县,后废,其地入方城、涿县。唐朝复置县,其县城新城乃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始建。
下面看《水经注》。
先看圣水。
圣水出上谷郡之西南圣水谷——东迳玉石山——东过良乡县——涿县东(与涿水合,谓之桃水。水首受涞水。)——东过阳乡县北(在固安西北,自西汉至晋一直属方城)——东迳方城县故城北(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魏封刘放为侯国)——东南经韩城东(魏晋时著名经学家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东过安次县南——东入于海。
再看巨马水。
巨马河(即涞水也)源出代郡广昌县涞山——东南经榆城——东至逎县(涞水县,西晋时期称遒县)——东南经故安(易县武阳城南,不是现在之固安)——东南经范阳县故城北——东南经容城县北——又东经涿县郦亭楼桑(上承督亢沟水)——又东迳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其水自泽枝分,东迳涿县故城南,又东迳汉侍中卢植墓南,又东,散为泽渚,督亢泽也。北屈注于桃水。)(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所著《郡国志》曰:方城县有督亢亭。《史记·燕世家·集解》,东晋末年之徐广曰,方城有督亢亭。)——东南经益昌县(东汉学者应劭所著《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故县也。注:今霸县辛章乡策城,在霸县县城东南35公里)(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迳临乡城南。《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注:临乡即固安之林城)——又东安次县——又东勃海东平舒县(大城北部、静海大部)北——东入于海。
圣水自西北而来,从良乡、涿县到达固安,东去固安的韩城,再东去安次达于海。
巨马水自西而来,从涞水、易县、涿县到固安,又经固安之林城,再去益昌(霸县东南)东过安次县,南到平舒(大城北部、静海大部),东入于海。
圣水和巨马水同时穿越固安县境,而逶迤东去入海。
下面再来解析督亢陂、督亢泽、督亢陌、督亢亭这样几个基本概念。
督亢地区为什么有名?因为她是富庶膏腴之地。她为什么富庶膏腴?中有陂泽,支渠四通,富灌溉之利。陂泽何在?在固安。巨马水自涿县流入,东迳督亢泽,泽苞方城县。这里明明告诉人们,从涿县一直往东就是督亢泽,督亢泽把方城县环抱其中。千万注意,这里可不是把方城县城环抱其中,而是把方城县环抱其中。陂是塘,泽是水乡,聚水的地方。督亢陂泽的水来自何方?来自圣水、巨马水。渠是把陂泽的水引向四面八方的沟渠。陌是东西走向的道路。而督亢亭则首先是地标建筑物。那么著名的督亢亭在哪里呢?在固安。具体记述督亢亭的,较早的当属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所著、公元300 年成书的《郡国志》,其志曰:“方城县有督亢亭”。《史记·燕世家·集解》,徐广曰,方城有督亢亭。徐广是东晋学者,徐广生于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南北朝裴骃的《史记集解》(约公元450年成书)说“方城县有督亢亭。”
郦道元反反复复地说,“方城县有督亢亭。”唯独没有说涿县有督亢亭,更没有说新城县有督亢亭。有人以为新城县原属方城和固安,或许督亢地或督亢亭在从固安县析出新城县时划到新城县那边去了。这种疑问是因为缺乏历史和地理知识造成的。其一,在郦道元时代及其以前,新城县早已有之,《水经注》有时称北新城,是为了跟陕西新城县、山东新城县、浙江新城县等区分开,因为这是河北新城县。
其二,督亢泽在方城县,不可能跑到新城县去造一个督亢亭。其三,新城县介绍督亢地和督亢亭依据的是唐朝以后的资料。以下是新城县引用的资料:《唐书·地理志》载:“大和六年以故督亢地置新城”。《辽史.地理志》载“自雄州白沟驿渡河,四十里至新城县,古督亢亭之地“”,王曾《上契丹事》,谓“新城县古督亢亭之地,城南有督亢陂。有亭曰督亢亭,绿柳遶陂。夹路不绝三十余里,达于白沟河。夕,宿于白沟河店,与副使同寓。是日行九十里”。新城县明代县志载:“督亢亭在县北一里许,遗址高二三丈,周围六七步,突出物表,四望无际”。新城县清朝县志载:“今其址已泯,嘉庆十七年紫泉水涸,土入于中流。见方石,掘之弥多,盖其遗址也”。须知,《旧唐书》成书于公元945年,比《水经注》晚四百多年;王曾《上契丹事》是1013年,比《水经注》晚将近五百年;《新唐书》成书于公元1060年,比《水经注》晚五百多年; 《辽史》成书于公元1344年,比《水经注》晚八百多年。而同最早记载“方城县有督亢亭”的《郡国志》相比,《旧唐书》、《新唐书》、《辽史》分别晚了六百多年、七百多年、一千多年。也就是说,在六百多年、七百多年、一千多年以前,新城县没有督亢亭,后来居然有了。那么什么时候有的呢?也只有在唐朝大和六年(公元832年)以后,建筑新城县城的时候同时建造或以后建造了一个督亢亭。
那么方城的督亢亭具体位置在哪里呢?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5年)固安县志载:“督亢亭:史记方城属涿郡,有督亢亭。旧志在县西二十五里。”县西二十五里,当是宫村镇一带,恰是白沟河岸边,水陆码头。白沟河即拒马河,上游称拒马河,固安段南北称白沟河,下段称大清河。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讲清楚,《水经注》时代的巨马水东西走向的河道比现在偏北,在雄县和霸县北部,恰是固安县境。
这里难免出现一个疑问:怎么没有言着永定河?当然那时候的永定河还没有冠以这个名称。且看《水经注》卷十三 漯水。永定河的上游即为漯水。源头称桑干枝水,源于累头山(山西朔州市南阴方口,宁武县管涔山)——向北流入北魏故都平城(山西大同)——又南流至应县西北入桑干河——河北境(亦称桑干河),下游称永定河——东南流至渔阳郡雍奴县西(今武清县附近)注入潞河(今北运河)。
郦道元时代,永定河在固安北,所以讲督亢泽时就没有言着永定河。然而当年的圣水与现在的永定河道却多有相近之处。
有一个概念需要弄明白:督亢陂泽有多大?郦道元没有说具体的面积,却描绘了一个宏伟磅礴的气象,只说“泽苞方城县。”北魏裴廷俊重新治理督亢陂和督亢渠,卓有成效,他对这个问题是了如指掌的。他说督亢陂径五十里。唐朝《括地志》载“督亢陂······径五十里。”但有文献说督亢陂周五十里。周是周长,径是直径。如果周长五十里,那么直径仅仅十余里,那就不可能把方城县环抱其中了,那就不值得拿去诱惑秦王了。而径五十里才是对的,那才可能把方城县环抱其中,那才值得拿去诱惑秦王。当然此说的根本依据不是凭空设想,而是依据郦道元的真实描述,依据裴廷俊说和《括地志》说。径五十里的督亢陂泽,支渠四通,自然就形成了富有灌溉之利的富庶膏腴之地,而这块富庶膏腴之地是很有规模的,是十分广袤的,这才有可能把固安大部、涿县和新城一部包容其中。
督亢泽是从圣水、巨马水引水而成的一个巨型水库,提供了灌溉之便的水利设施。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年代,太是难能可贵。而作为该项水利设施地标建筑的督亢亭,当然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作。从公元300年《郡国志》记载“方城县有督亢亭”到现在已经一千七百一十三年了。有的地方或许也有类似建筑,却比方城县有督亢亭的记载晚了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其实一个县有没有督亢泽和督亢亭并不重要,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早有就是早有,晚有就是晚有,关键是尊重事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结论:督亢泽在固安,督亢亭在固安!
赵复兴,中共党员,大学中文系本科,副编审(副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省党史学会、河北省地方志学会、河北省文史资料研究会等十余家协会会员,固安县人民政府非物质文化工作顾问,固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长期在公社、乡镇和县局任职,自1985年从事史志工作,任中共固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史志办主任。主编出版了文史、党史、组织史书籍多部和新中国首部《固安县志》。整理出版了自明朝至今的9部古志书。出版的个人著作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恰是风流倜傥时》,长篇报告文学《黄金港湾》、《大道之行》,诗集《赵复兴诗词选》,民间故事集《穆桂英夜摆迷魂阵》,电视诗剧《卞城》,专著《固安地区民俗辑录》、《名人轶事》、《风俗荟萃》,音乐史专著《古乐奇葩》,长篇小说《精灵》、《永定河的清晨》等,另有历史文章、诗词、报告文学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