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亮:青年求学期的学术积累(1882—1902)[上]

高步瀛一生大致可分成三段:第一段为1902年以前,为其早年活动期,主要是求学、应考,中举后在永清、完县、定兴、畿辅大学堂、保定优级师范学堂任教。第二段始于1903年赴日本留学,毕业归国后受严修(1860—1929)之请开始步入仕途,宣传通俗教育,受聘教育部,到大学任教。任职之余,与京城诸多名流谈笑往来。此为其盛年活动期。第三段始于他受邀赴沈阳萃升书院任教,迫于“九一八”事变,辗转回到北京后,专任北师大教授,并兼任莲池讲学院讲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受余嘉锡(1884—1955)、陈垣(1880—1971)、沈兼士(1887—1947)力邀至辅仁大学。因积劳成疾,于1940年逝世,此为其晚年活动期。求学为他日后的教育从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从政为实践其教育(教学)构想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教学则是其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且为其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清同治十二年(1873),高步瀛生于直隶省霸县的北庄头村(具体日期不详)。霸县高氏为名门大户(至今,高氏仍为霸州地区一大姓氏),然不幸“遭捻乱中落”[1]。光绪七年(1881),高步瀛九岁,是年,其父高德沛(?—1881)辞世,高母张太夫人(1841—1937)[2]携四女一子来到了安新[3]外祖父家。

自光绪壬午(1882)至光绪甲午(1894),高步瀛皆寄居安新。甲午年,高步瀛22岁,中顺天府乡试举人。中举后,“远近争慕其名,聘为师”[4]。而高步瀛亦到莲池书院“应课”,并至永清[5]、完[6]等县教学,“既而长定兴书院”,为书院山长[7],“弟子承教者,成就甚多”[8]。后“朝野唱言维新”,高步瀛又受聘到直隶高等学堂(前身为畿辅大学堂)和保定优级师范学堂任教习[9]。

莲池书院创办于雍正十一年(1733),鼎盛时汇集了一大批老师宿儒,与湖南岳麓书院南北辉映。因李鸿章(1823—1901)、袁世凯(1859—1916)等大吏先后支持,也一度吸引了众多有志之士。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其重视地方教育,为莲池书院筹款购置书籍,增设经古斋课,提倡经史实用之学,使得莲池书院“士子负笈来学者遂日益增多,弦诵讲席,蔚然为北方第一学府矣”。[10]

为倡行古学,李鸿章聘请了黄彭年(1824—1890)、张裕钊(1823—1894)和吴汝纶(1840—1903)等先后主持书院教学,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同治初,合肥相国节临是邦,聘贵筑黄子寿先生主讲,先生立学古堂,增课经古。……燕赵儒风,为之一变。先生既开风气之先,张廉卿、吴挚甫两先生联镳接轸,皆以古文经济倡后学,数年以来,北地士风,蒸然日出,三辅英俊多出其中。”[11]

张裕钊与吴汝纶同列“曾门四大弟子”(另两位是黎庶昌、薛福成),又皆桐城后学之古文宗师。高步瀛到莲池书院受学在中举后(1894年),此时,张裕钊已去世,但其主持莲池书院期间(1883—1888年)所培植下的学古精神、重视古文的教学方法,深深影响了当时的学子及后来的主持者——吴汝纶。高步瀛虽未能亲聆张裕钊之教诲,但其为文著述常引用张廉卿(张裕钊字廉卿)之观点[12]。莲池书院的求学,不仅得到了吴汝纶的教诲,也结交了诸多日后往来密切的朋友,如吴闿生(1877—1950)[13]、尚秉和(1870—1950)等。

光绪己丑(1889),吴汝纶就任莲池书院山长,培养了一大批“桐城末学”。高步瀛亦有幸厕身其中。在高步瀛一生中,可称为其“老师”者,除鄚州黄秉钧[14]外,便是桐城吴汝纶。

吴汝纶主持莲池书院的时间是光绪己丑(1889)至光绪辛丑(1901),而高步瀛在莲池书院求学以应考的时间是光绪甲午(1894)至光绪辛丑(1901),故二人得以相知。程金造记载吴汝纶“阅先生(指高步瀛)骈俪之文,尝自叹弗如。然先生自从吴先生学,益攻本源,而为文遂擅骈、散两家之长矣”。[15]然尚秉和谓:“君恨不受业于桐城吴挚甫先生,乃即其遗书而私淑之,尽得其传。”[16]“恨不受业”、“私淑”之说实不合吴、高二人之交接。

莲池书院的教学虽仍以传统的应举之课为主,但因吴汝纶对时局的观察,已开始引入英语、日语等西学课程。高步瀛在莲池书院的时间虽短暂,但亲得吴汝纶之教诲,又有莲池诸同学之相互切磋,为其日后的为文著述及行事做人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1.古文的学习、研究与推广

桐城古文为有清一代之“显学”,其在晚清民初的传衍,不仅简单地表现为与骈文派、新文学革命派、白话文等争胜上,更多的表现出对延续传统教育及面对过渡时代思想转型的一种担当,当然也含有争夺政治话语权的努力。作为桐城后学之一大宗师,吴汝纶不仅系统地传承桐城古文的传统,继续加深对古文理论的研究,同时在古文创作实践与风习引领、培育后学与奖掖后进等方面更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有学者分析称“桐城末学”“因古文创作追求的差异,以及师承交游的复杂联系,形成了以吴闿生(1877—1950)与姚永朴(1861—1939)为中心的两个创作群体”,其中高步瀛被划到吴闿生一派。[17]这“两个创作群体”的“老师”皆为吴汝纶[18]。高步瀛之于古文学习、研究与推广受吴汝纶之影响颇深。

高步瀛擅骈文,时人称其“当代第一人”“三百年来,无与伦比”。[19]入莲池书院后跟随吴汝纶习古文,可惜今难以见到高步瀛之古文创作。但高步瀛主讲北平高等师范(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沈阳)萃升书院等院校时,所用教材皆为其编选之“散文选”,从中可探究其师承。

桐城派自其初创,即注重通过编选选本来宣传桐城“风尚”,构建桐城诗学、文章学之统系。高步瀛亲承吴汝纶之教诲,与莲池诸子多有交游,对其人之著述多有耳闻目睹。桐城末学所编选的选本,如吴汝纶编《古文初学读本》、李刚己编《中小学堂古文词读本》,姚永朴、姚永概合编《历朝经世文钞》,吴闿生编《国文教范》等大抵为姚鼐《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的“节本”,或根据二书之体例编辑。高步瀛治学喜《文选》与《古文辞类纂》,其历代文举要可以说是对《文选》、《古文辞类纂》等选本的节选,并结合自己对“文”的理解而有所损益。通过将历代文举要选文与《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相较后亦可发现这种传承关系。

因此,作为“选本”,历代文举要实际上是桐城文派的现代传衍,但由于高步瀛本人对“文”的理解及其所处时代、所培植的学术思想诸方面的影响,又表现出对桐城派的“矫正”,对当时各种“派系”争胜的回应。高步瀛曾说:“窃尝谓今日为学,门户之见不可存,而门径之辨则不可不审。区区文艺,特其一端云尔。”[20]

在对选文的笺注上,高步瀛亦继承了吴汝纶等桐城先贤之学术思想。高步瀛曾云:“古来文章家,未有不精于小学者。司马长卿作《凡将篇》,扬子云作《训纂》,皆邃于六书,故其为文,瑰丽奥博,雄视一世。至唐之韩柳,其文中用字之法,合乎古谊者尚多,故能为文家不祧之祖。为文章而不明小学,如无源之水,虽偶可窃名一时,而不足以垂久,此可断言者也。”[21]吴汝纶亦主由训诂通文辞,为文倡“雄奇瑰玮之境”[22],一生致力于点勘经史文章。由考据明义理,再臻文章之佳境,此乃桐城派文章之“法门”。高步瀛之选文笺注,正是以此“法门”为据,期以指示后学。

高步瀛对吴汝纶之古文评点、考证亦深信不疑,在其历代文举要、《文章源流》等作中多有引录,如贾谊《陈政事疏》所谓“可为长太息者六”,吴汝纶考正应为“可为长太息者三”;再如吴汝纶评贾山《至言》谓:“语语有崩云坠石之势。”[23]

李景濂(1869—1939)在《吴挚甫先生传》中指出:“故其(吴汝纶)为教也,一主乎文。以为中国之文非徒习其字形而已,缀字为文,而气行乎其间,寄声音神采于外,虽古之圣贤豪杰去吾世邈远矣,一涉其书,而其人之精神意气,若俨立在吾目中。”为何要知古圣贤豪杰之精神意气?是因为:“欧美之学,号为文明,明有余而文则不足;吾国周、孔之教,独以文胜。后世失治,由君相不文,不知往昔圣哲精神所寄,无由化裁通变以为民用。”[24]王森然曾交代高步瀛“独不喜今文家,以为意主用世,而缘饰经术耳。此可见先生笺注历朝文之微意,与其治学之态度矣”[25]。高步瀛之“微意”正源自吴汝纶之“一主乎文”。

[1] 考察捻军所到之处,并无直隶霸县。不知程金造所谓“故霸县富室,遭捻乱中落”据何言之。关于捻军,可详参郭豫明著:《捻军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 此处张太夫人之生卒年,参赵成杰:《高步瀛著述考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3] 按,程金造、尚秉和等皆言高父病故后,高步瀛随母张太夫人居新安外家。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评传》谓“安新”。经查,安新县建制可溯至东汉末年,始建依政县,后唐、宋、金、元、明、清皆有沿革。元时称新安县,至道光十二年(1832)废新安县入安州。至民国三年(1914年)始称安新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安新县划分为新安、安新二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又合并称安新县。1944、1946、1950、1958年均有所变革,至1961年从徐水县中析出安新县,县名沿用至今。高先生居外家乃1882年,此时应称“安州”。故诸家所记皆略有差错,王森然称“安新”较合理。高步瀛之长女姚高淑芳亦曾追记,祖母张太夫人携其父所居地为新安镇,后改安新县。故本文称安新。参河北省地名委员会编:《河北省地名词典》,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347页。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台北)《传记文学》第十七卷第五期,民国五十九年11月。

[4] 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评传》。

[5] 今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

[6] 今河北省保定市完县,1993年改名顺平县,仍隶属于保定市。

[7] 犹今学校之教师。

[8] 王森然《评传》于此曾驳程金造之《行状》所记,谓:“先生为定兴书院山长,《行状》谓在入莲池前,误。”

[9] 此处王森然所记或有差错。1902年,清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奏定学堂章程,始开办高等学堂。在此之前,直隶省曾在畿辅大学堂旧址设立直隶省大学堂,但因请不到外国教员而作罢。袁世凯遂将此改为直隶高等学堂,并请美国学者丁家立为总教习。此处王森然《评传》谓直隶高等学堂于1901年创设,可能误记。参陈宪庚、吴金贵著:《保定市北区地名志》,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230页。

[10] 杨佑茂:《李鸿章与莲池书院》,柴汝新编:《莲池书院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11] 刘春堂:《莲池书院碑铭》,转引自柳春蕊:《莲池书院与以吴汝纶为中心的古文圈子的形成》,《东方论坛》2008年第1期。

[12] 如《李将军列传》引张廉卿评此文之叙事手法。参《两汉文举要》,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2页。

[13] 关于吴闿生之生卒年,有以下诸说:a.余祖坤所编《历代文话续编》(下)收吴闿生辑《古文辞类纂诸家评识》,目录前有说明,吴闿生之生卒年分别为1879、1949年;b.贾文昭编著《桐城派文论选》收吴闿生《诗说》及《明清八大家文钞序》,作者简介有吴闿生之生卒年分别为1877、1948年;c.周斌编著《中国近现代书法家辞典》收吴闿生,简介其生卒年分别为1877、1949年;d.周家珍编著《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词典》收吴闿生,生年为1877年,卒年未知;e.钱仲联、傅璇琮、王运熙等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收吴闿生,生年为1878年,卒年未知;f.陈所巨、杨怀志主编《桐城近世名人传续集》收方宁胜作《吴闿生传略》,谓生于1879年,卒于1950年;g.江小角、方宁胜编《桐城明清散文选》收吴闿生《诗说》等篇,作者简介谓其生卒年为1877、1950年。据日本田原天南编《清末民初中国官绅人名录》载吴闿生谓:“年龄四一余。”是书初版于1918年,往前推41年,恰1877年。故吴氏生年暂定为1877年。

又据梁淑安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载吴闿生,谓“卒年不详,以编《吴门弟子集》与《晚清四十家诗钞》时间推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仍健在。”而方宁胜明言吴氏卒于1950年,故今仍其说,暂定其卒年为1950年。

[14] 高步瀛9岁丧父,母亲张太夫人携其至安新外公家,得识黄秉钧(字心权)先生。“黄先生奇其聪明才智,大爱悦之。”参程金造《霸县高先生行状》。

[15] 程金造:《霸县高先生行状》。

[16] 尚秉和:《高阆仙先生传》,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666页。

[17] 石珂:《桐城末学的群体构成与唐宋古文接受》,《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8] 据吴闿生介绍:“先大夫垂教北方三十余年,文章之传则武强贺先生(按,指贺涛),诗则通州范先生(按,指范当世)。……二先生外,则有马其昶通伯、姚永朴仲实、姚永概叔节、方守彝伦叔、王树楠晋卿、柯劭忞凤孙,咸各有以自见。其年辈稍后,则李刚己刚己、吴镗凯臣、刘乃晟平西、刘登瀛际唐、步其诰芝邨、赵宗抃铁卿、张以南化臣、阎志廉鹤泉、韩德铭缄古、李景濂右周、王振垚古愚、武锡珏合之、谷钟秀九峰、傅增湘沅叔、常玉璋济生、尚秉和节之、梁建章式堂、刘培极宗尧、高步瀛阆仙、赵衡湘帆、藉忠寅亮侪、邓毓怡和甫等,皆一时才生。”吴闿生著,寒碧点校:《晚清四十家诗钞·自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按,邢赞亭亦回忆到:“吴先生时,李刚己名誉最著。……其他如吴镗凯臣、刘乃晟平西、刘登瀛际唐、魏兆麟征甫、赵宗抃铁卿、齐福丕懋轩、赵衡湘帆、王仪型式文、王振垚古愚、贾恩绂佩卿、傅增湘沅叔、谷钟秀九峰、常玉璋济生、武锡珏合之、李景濂佑周、梁建章式堂、韩德铭缄古、尚秉和节之、马鉴滢筱珊、杜之堂显阁、刘培极宗尧、刘春堂治琴、刘春霖润琴、王延纶合之、王笃恭琴南、高步瀛阆仙、藉忠寅亮侪、邓毓怡和甫、邢之襄赞亭等,皆其著者也。……民国成立之后,莲池囊日同门,寓居北京者尚有二十余人,时为文字之饮。”参邢赞亭:《莲池书院忆旧·莲池俊秀》,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北文史集萃·教育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8页。姚高淑芳亦云:“吴先生旧学淹贯,而不罔夷新知。故与父亲同列吴先生门墙各人,如:傅增湘(沅叔)、谷钟秀(九峰)、藉忠寅(亮侪)、邓毓怡(和甫)、尚秉和(节之)、梁建章(式堂)、李景濂(又周)诸先生,无不贯通经史,穿穴新旧。”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第41页。

[19] 见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评传》引靳极苍、陈垣语。

[20]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序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

[21] 高步瀛:《海客漫录》,《京师教育报》第七期。

[22] 吴汝纶《与姚仲实》有云:“桐城诸老,气清体洁,海内所宗,独雄奇瑰玮之境尚少。”吴汝纶撰,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三集)》,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51页。

[23] 高步瀛选注,陈新点校:《两汉文举要》,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24] 李景濂:《吴挚甫先生传》,《吴汝纶全集》,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1131页。

[25] 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评传》。

刘晓亮,暨南大学文学博士,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出版诗词集《妍媸集》(香江文艺出版社)1部。主编或参编《宋词鉴赏词典》(崇文书局)、《汉魏六朝诗鉴赏词典》(崇文书局)、《唐宋文学作品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个人专著《八代诗汇评》(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高步瀛历代文举要研究》(凤凰出版社)2种。在《文献》、《杜甫研究学刊》、《国学季刊》、《暨南史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杜诗学研究、20世纪学术史及传统文化的近现代转型等。

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诚请转发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