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人生逆袭的典范,贵在浪子回头金不换
韦应物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出生于贵门望族,从小便官居宫中侍卫长,不识一字、恃宠而骄的一个纨绔少年,却浪子回头,成长为一个勤政为民的苏州刺史,同时还成为一个名留青史的著名田园诗人,不得不说,韦应物是一个传奇式人物,盛唐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
韦应物,生于公元737年,卒于公元791年,享年54岁,陕西西安人。韦氏家族在长安是一个世家家族,祖辈以来,均为朝中高官,光宰相就出了二十多位。出生在这样的家族,是不需要通过科考来进入仕途的,只要有学问,通过“门荫入仕”,可以直接步入仕途。唐朝时宫廷选拔卫士都是从官员子弟中选拔,可能少年的韦应物不善学问,厌文好武,而且应该武艺还不错,15岁时就被任命为三卫郎,相当于玄宗皇帝的侍卫长了。
韦应物46岁时在滁州做刺史,写了一首诗《逢杨开府》。相当于一个自传,回忆了他在京城做侍卫长时的情况,简直活脱脱一个纨绔少年、地痞流氓形象,当然也有“改邪归正”后对当年情形的自嘲成分。按现在话来说,也可以说是标准的“高富帅”,家庭好、工作好,有权有势。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我少年的时候,倚仗着皇帝的恩宠,简直就是一个无赖。在外面横行霸道,家里还藏着亡命之徒。白天赌博,夜里偷情,可官家却不敢抓我,因为我负责保卫皇帝。还说“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大字不识,文盲一个,整天饮酒闹事、顽钝痴呆。
自嘲式的自传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时的韦应物。怎么敢想象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整天赌钱、喝酒、滋事、欺人儿女的文盲,也能成人成材,居然还当到了刺史官职,而且成为名留史册的大诗人。这也就是韦应物自己写诗记下来的事,要是别人这样写,还以为是在诬陷呢。
韦应物的变化源于安史之乱。韦应物18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跑到了四川,韦应物则留在了长安,同时也失去了工作。没有了靠山的韦应物,再也不敢胡作非为。“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不仅不能再猖狂了,还常被人欺负,也是够可怜的。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不过到底是出身于贵族之家的子弟,总算没有沦落街头,彻头彻尾成为一个小混混。不知是有高人指点,还是自己幡然醒悟,反正是过起了“少食寡欲,焚香扫地而坐”的苦行僧式的学习生活。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靠着自学成才和祖上留下的荫德,27岁时步入仕途,任洛阳丞,相当于洛阳副市长。一腔热血的韦应物本想好好打理战乱后的洛阳,造福一方百姓,可惜宦官当道,反被诬陷,一气之下,以养病为由辞官,回到京城当了军中参谋。
在其后的十余年间,基本在京城或京城附近任职。直到44岁时,离开京城到滁州做了刺史,然后在刺史位置上,先后又做了江州刺史、苏州刺史。到刺史位置后,有了他施展才能的舞台,兢兢业业、勤政爱民,与年少时完全成了两个人,也可能他是在为年少时的无知赎罪,他时时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生怕自己对不起朝廷给的工资。
就这样一个大唐的好干部,居然贫困潦倒。公元791年,54岁的韦应物,苏州刺史任期届满后,本应回到京城待重新分配工作,却没有回家的路费,只好临时寄住在无定寺,当年染病死于苏州。
韦应物作为田园诗人,《观田家》是其代表作。但从中不难看出,他的田园诗更是表达他心系百姓冷暖的政治诗,“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粮仓中早已没了存粮,但税租却没交完,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作者惭愧啊,我的俸禄可都是来自这些种田的百姓啊。
韦应物流传最广的诗还是那首《滁州西涧》,尤其其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成为千古名句,为众多书家笔下的最爱。
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是怀念老友邱丹的一首怀念诗。这首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以己揣彼”的写法,描写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语浅情深,言简意长,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平淡悠远中满含幽思之情,诗意寂静,却禅意盎然。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在这个秋夜里,我一边散步一边感叹天凉了,不由得想起了老朋友。听着沉寂山林中松子掉落的声音,想着幽居的你此刻还没睡吧。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