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问,是最高级的智慧!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遇到不平事,受到委屈时,人难免一声大吼,“不平则鸣”。
会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本事。
但一旦过了好事的年纪,沉淀下岁月的沧桑,就好像多了些逆来顺受,少了些往日轻狂。
之所以不再轻易开口,是因为看懂了,不必追问;看穿了,不想多说。
01
明知不问,是一种最大的善意
古人云:人不可太尽,事不可太清,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说话也是如此,做人做事,还要注意方法方式。
做人要以心换心,就别往他人的伤口上撒盐。
不是所有的善意,都需用嘴巴来表达。
有一个深深印在脑海里的故事:
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个年轻女孩在一家珠宝店工作,这是她上班的第一天,心情既兴奋又忐忑。
她在认真整理宝石时,注意到一位刚走进店里的青年,衣衫褴褛,满脸哀愁。
就在这时,电话铃声响了,女孩赶忙去接电话,却不小心碰翻了盒子,里面的六颗宝石全部掉落。
她立即蹲下捡起,数了一遍又一遍,却始终只有五颗。
焦急的她抬眼一看,发现那个青年正神色紧张地往大门走去,她当即追了上去。
门口正站着两个保安,如果此时大声呼喊“小偷”,一定可以人赃俱获。
可她却是叫住他:“对不起,先生,请留步!”周围人的眼光随之聚焦了过来。
青年转过头来,双手因为紧张而微微发抖,但依旧强装镇定地问道:“什么事?”
女孩面露难色:“先生,这是我第一份工作,现在找工作很难,您说是吗?”
青年不安地说:“确实。”
女孩说:“相信如果换成您在这里,也能干得很不错的!”
青年思忖了下,说道“那我可以祝福你吗?”并伸出了手。
女孩也立即伸手紧握,“也祝您好运,先生!”
青年转身离开,女孩也走回柜台,手中握着那第六颗宝石。
女孩明知青年拿了宝石,却没有故意问他:“你是不是偷了宝石?”
反而是毕恭毕敬地暗示他,言语之间保持着尊重,还不忘鼓励穷苦的他积极向上,并祝福他,着实令人敬佩。
毕竟茫茫人海,难免有磕磕碰碰,难免有令人皱紧了眉头的烦恼。
此时若依旧能体谅人心,善待他人,做到明知不问,这颗心一定满怀善意,温润如玉。
明知不问的待人之道里,饱含了一个人高明远识的善良。
02
看穿不言,是一种智慧
《红楼梦》有副名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上联说的是“明知”,下联讲的是“不问”。
世事洞明的人,通晓世情冷暖;人情练达的人,不让他人难堪。有时候,明知故问的嘲讽,比声色俱厉的责难,更让人心寒。
别人的短处,心知就好,不必揭穿;未愈的伤口,若不能医,切忌撒盐。
成年人的世界里,面子可以自己看轻,却不能不留三分给别人。知人不必言尽,责人不必苛尽,知人不评人,知事不闹事。
《菜根谭》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
自尊心人人都有,但不是谁都懂得好好照看。也许你的一句无关痛痒,在别处就是一场腥风血雨;也许你的一句漫不经心,在别人心里就是一颗铆钉。
看穿一半的人,嬉笑怒骂;看穿一切的人,冷眼旁观。
有“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心境,就不怕小人一时得意,君子暂时凄惶。
唐玄宗时,有位远近闻名的学者——张彖(tuàn)。那时,仗着杨贵妃受宠,皇亲国戚的杨国忠权倾朝野,一手遮天。
为了一官半职,很多人极力巴结,把杨国忠当成了靠山。只有张彖不屑一顾,说:“冰山难靠,总有融化的一天。”
果然好景不长,杨国忠逆行倒施,天怒人怨,在安史之乱中被乱刀分尸。而备受排挤的张彖,早已看破时局,心灰意懒,归隐林泉。
暴风骤雨在常人眼中,声势浩大叹为观止,但在智者眼中,却是盛极必衰,转瞬即逝。
不要光看眼前热闹,就草草定论,智慧的人,目光深远,懂得冷眼相看。
古人说:“冷眼观人,冷耳听语”,看穿不轻断,就是过人的智慧。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语言表达,终究有限,更多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明知不问,比明知故问更加通情达理;看穿不言,比口无遮拦更懂得冷眼旁观。人生在世,与其心躁而话多,不如心静而无言。
▽
人人都有一张嘴,能说话,不代表会说话;
说得多,不代表说得对;
很多时候,口沫横飞,比不上适时的沉默。
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心中要有底,
人生在世,愿我们能把握做人的尺寸,适时沉默,保持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