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世:出身英烈家庭,认总理为义父,终成新中国戏剧事业奠基者

概述

作为我国戏剧事业的奠基者,出身于英烈家庭、成长于革命前线的孙维世为我国的表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无论革命战争或是战后建设,她都始终与人民在一起。

出身英烈家庭,铸就铁骨性格

孙维世生于一个英雄的革命家庭,她的父亲孙炳文和母亲任锐都是都是同盟会的元老级人物,也是中国最早一批有着革命斗争精神的人。

在参加革命工作后,两个人都以最大的热情,投身革命,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然而不幸的是,在革命过程中,孙维世的父亲孙炳文不幸被捕牺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锐,这位英雄的母亲,看着越来越多的国土沦陷,日寇侵略者在上海肆意烧杀抢掠,她毅然将儿女们送往延安,让儿女们也投身革命。

认总理为义父,扎根延安

当时想要去延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辗转武汉八路军部办事处,经人介绍才能抵达延安。

22岁的孙宁世带着16岁的妹妹孙维世,踏上了这段艰难的旅途。

好不容易抵达延安,八路军留下了22岁的孙宁世,但16岁的孙维世因为年龄过小,而被八路军婉拒。

但一心报效祖国、发誓把侵略者赶出中华大地的孙维世,硬是在冰天雪地中,倔强地站在八路军办事处门口抹眼泪,怎么劝也不肯离开。

后来,外出归来的周总理得知了孙维世的故事,又知晓了她的身世后,内心极受触动。

他当即认孙维世为义女,把她留在了革命队伍中,并把她的母亲接到了延安。

从此,延安抗日宣传队伍中多了一个坚定的女战士。

赴苏联深造,在苏联战场展现过人风采

1939年,在送周总理前往苏联治疗伤病的路上,孙维世向周总理表示自己也想前往苏联,学习戏剧表演。

周总理因自己去治病是公派,而孙维世没有上级批准,不能搞特殊为由,拒绝了孙维世。

急中生智的孙维世,策马去到毛伯伯的窑洞前,听完孙维世想法的毛伯伯,亲笔写下了同意孙维世去苏联学习的批准书。

就这样,孙维世踏上了去苏联学习的旅途。

在苏联,孙维世时刻把学成报效祖国的信念挂在心中。

苏联战争爆发时,本可以随着学校转移、离开莫斯科的她却身先士卒,勇敢地迈上前线,参加了苏联的战地救治任务,和苏联战士们站在一起,在苏联战场上展现出了我国八路军的风采。

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学成归国后,孙维世没有要求去到大城市和她日夜思念的周爸爸邓妈妈相聚,而是主动奔赴最艰苦的战争一线。

在枪林弹雨中,她用文艺宣传的方式,把各种政策改成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用另一种方式维护了军民团结。

解放战争胜利后,她长期担任国家领导出访时的翻译,用自己所学报效国家。

后来,她又主编、主演了一系列宣传国家的戏剧,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她始终冲在第一线,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她也找到了一生的爱人,金山。

小结

在那个枪林弹雨的时代中,孙维世用文艺宣传的方式,把军民鱼水情的政策,融进了老百姓的生活。

她始终冲锋在前,冲在革命前线,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工作者。

作为杰出的戏剧艺术家,她创造的作品,都是以人民为主角,以人民为观众,更把我国人民这种欣欣向荣的精神态度,呈现在世界的舞台上,为我国的戏剧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