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渠丨架子车

说起 架子车,这个对生活在农村的人并不陌生,它曾经是农民的重要劳动工具,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它拉过了艰辛,也拉出了幸福,从它的诞生,从无到有,从兴到衰,继而渐斩被时代的车轮淘汰了,从它的发展过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巨变。
      说起架子车,从无到有也不过四五十年。五十年代,由于国家钢铁的产量极少,加之橡胶资源的短缺,那时候还没有生产架子车。我听说有架子车还是在修张家坡水库的工地上,张家坡水库是一座土坝,当时建坝时,县里集中了上万名劳动力,全靠人们用双肩从远处把土挑到坝上,直到有一天县领导来工地慰问,带来了十辆架子车,人们才知道有这种工具,当然它比人们用肩挑省了很大力气,而且效益也提高不少。 

     再 以后农村里便慢慢有了它,在那时买什么都要票,证的年代,谁家有一辆架子车那真是比现在有一辆宝马汽车都稀罕。因为以前人们的劳作全凭身背肩挑,不管是春天往地里送粪,还是秋天收庄稼,没有运输工具,只好靠自己肩背担挑。自从有了它,人们的劳动生活便方便多了,谁家有了急事便可以互相借着用用,特别是谁家有个病人也不用几个人抬着往医院送,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进入七十年代,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了它,它成了人们主要的生产工具。春天人们用它把一车车的粪肥送到地里。夏天当 金灿灿的小麦成熟了,人们用它把一车车的麦子拉到场里,经过脱粒,晾晒,然后送入生产队的仓库。当麦子全部收割完了,就开始往粮站送公粮,那时候一个粮站管着县西四五个公社,在交粮的日子里,公路上到处是拉着小麦的架子车,一排好几里地,那场面真是车水马龙,十分壮观。
     到了秋天,人们又用它把一车一车的棉花送到加工厂,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每天的劳动生产都离不开架子车。
        八十年代以前,农村的住房相当紧张,两三家人挤在一个院子里,七八口人,两三代人也就只有两三间房子,生活是相当不方便,国家政策放宽以后,大部分家庭都分到了宅基地,那时候盖房子,全凭架子车运料,一车车砖,一车车砂,一车车灰,房顶上用的预制板,哪一样都离不开架子车,在那个年代,每建一座小院,架子车都立下汗马功劳。

      自从实行了联产责任制,土地被分到每一户,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粮食从以前的亩产几百斤到现在的上千斤,各种蔬菜大棚,各种果园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农民的生活富裕了,经济收入提高了,节奏加快了,而用人拉的架子车己经跟不上形式的发展,人们开始购买拖拉机,机动三轮车,而架子车就被闲置起来,有的家嫌它放在院里碍事,干脆把架车梯当做烧柴,送进灶膛,车轱辘送到废品收购站完事。从此村里就很少见到架子车了。
       而我家的架子车却保存的完好无损。有时候孩子开车回来看见它,就对我说:“现在己经用不上它了,你还留着干啥。
”其实他们怎能知道,就是它陪我走过了大半生,我用它拉过了春,拉过了秋,拉过四季。从地里拉回了一车车粮食,从果园拉回了一车车苹果。农闲时用它拉水泥,拉大砂,拉砖,拉预制板,才盖起了楼房,才拉出学费,供他们读书,成家。在家里,除了老伴,陪我时间最长的就是这辆架子车。可以说它为这个家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每每看到它,就会想起我这苦辣酸甜的一生,所以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会好好的保管它,若干年后,说不准它还能成为一件文物呢!

作 者 简 介

刘伯渠  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大营村农民,喜欢用文字记录家乡的山山水水和淳朴善良的家乡人。

(0)

相关推荐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老家的秋/鲁向辉

    园区的柏油路两边还有一些庄稼地,不过不是成片成片地相连着,不像儿时老家的田地一眼望不到头.路过的时候,我还是会特别留意,忍不住多看上几眼. 秋天来了,此时的庄稼地里也只有待收的大豆和玉米了.膝盖高的豆 ...

  • 又到一年种麦时

    每逢国庆节,在城里工作了很久的人们往往会带上一家老小,爬爬山.逛逛公园.到商店购购物,再到街上山猛海吃一番,玩的不亦乐乎.然而,国庆假期对于出身农村的我们,往往是另一番境象,常常是要回到生养我们的故乡 ...

  • 散文||记忆中的小推车

    记忆中的小推车 田月国||北京 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之后,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的确,七十年前的那场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的物力和人力 ...

  • 农村70年代集体劳动的情景,那时候穿衣服没补丁,就已经很幸福了

    曾经那个吃大锅饭,在队里集体劳动,按工分制给予报酬的日子越来越远了,这样的生活,对于农村的50后.60后们来说印象是很深刻的.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大家在田间地头一起劳动,思想也都很淳朴,虽然穷点 ...

  • 珍贵的彩色老照片,60年代女知青们的峥嵘岁月

    知青,是一个如今已经有些陌生的名词,但是在50多年前,知青们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了理想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历练.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理想.激情与浪漫.他们为那个时代做出了贡献.奉献了青春,历史应该镌刻 ...

  • 刘伯渠丨老张家的喜事

    前天,老同学老张打了个电话,说后天在家里请客,让我和老伴十点钟到他家.接完电话,我就纳闷了,这老张有啥事了要请客,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个道道,是呀,老张这几年也没啥大事,父母去世好几年了,培养个孩子在美 ...

  • 刘伯渠丨海边观日出

    在三亚有一种特别美的享受,就是去海边看日出.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约上三五好友,大家一块步行到海边去看日出.清晨,天还未亮,大伙便聚在小区门口,一同向海边出发,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四,五公里的路程不知不 ...

  • 刘伯渠 丨老并快乐着

    在三亚国家黄金海岸线上有一座美丽的小区,它就是海棠湾六和悦城.小区里生活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快乐的老人,他们大都七八十岁,六十来岁的就是小字辈. 每天清晨,当太阳从海水里钻出,像一个红彤彤的火球,把海 ...

  • 刘伯渠丨教师家族、五代百年

    (作家四世同堂大家庭) 尊师重教而闻名于世界的民族,伟大的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兼收并蓄的优秀文化,而教师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为此唐代韩愈总结说过:" ...

  • 刘伯渠丨火红的木棉花

    在三亚,有一种高大挺拔的大树叫木棉,別名英雄树.相传多年以前,在五指山下有一座黎族山寨,经常受到外来强盗袭扰,民不聊生,惶惶不可终日.这时有一个叫吉贝的汉子就把寨里的后生组织起来,保卫山寨.在一次战斗 ...

  • 刘伯渠丨读父亲的《父亲》

    时光荏苒,父亲已去世多年,每每翻开父亲的<落红集>,父亲伏案疾书的影子便会出现在眼前.父亲是一位教师,毕业于天津师院,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字功底,曾参与我县县誌的编篡,被评为全国百名语文骨干老 ...

  • 刘伯渠丨圆梦

    2017年,对于我这个和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汉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在这一年里有两件大事,它不仅圆了我的梦,且圆了几辈人的梦.      前些时候,老二儿子告诉我,咱们的光伏电站终于建成,现在 ...

  • 刘伯渠丨麻花,家乡的名片

    麻花,全国皆有,而我家乡的麻花,除了它的香,酥,脆外,确还有着非同寻常的标签. 话说清朝末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宫中官员及眷属逃往西安,途经陕州,当地官员为设宴招待慈禧太后,命人献上当地的 ...

  • 刘伯渠丨家的传承

    人的一生中都有遗憾,而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生中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太短,短到屈指可数. 父亲是一位资深的人民教师,年轻时就读于天津师院,毕业后留在邯郸工作.那时候父亲一个人在外,家里人都在农村,这种社会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