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无名肿毒门(二则)《辨证录》

(二)无名肿毒门(二则)《辨证录》

一无名肿毒,生于思虑不到之处,而其势凶恶,有生死之关,皆可以无名肿毒名之,不必分上中下也。前条止言头上,而在身之左右前后与手足四肢尚未言也。

不知得其治法,无不可以通治。

失其治法,

则在上者不可以治中,在中者不可治下,在下者不可以治上中也。

得其治法者若何,大约上中下之生无名肿毒者,多起于淫欲无度之人。

又加之气恼忧郁,火乘其有隙之处,蕴藏结毒,故一发而不可救,所以无名肿毒尽是阴症,而绝无阳症也。

然则治之法宜用解阴毒之药矣,惟是解阴毒之药多半消铄真阴,因虚而结毒,复解毒而亏阴,安有济乎。

故无名肿毒往往不救,乃是故也。余得异人之传,仍于补阴之中以行其散郁之法,可佐之解毒之品,微助行经之味,是以多收其效。

余不敢湮秘传之书而负万世之人也。方用:

玄参(一斤) 柴胡(三钱) 生甘草(一两) 三味煎汤十碗,为主。倘生于头面,加川芎二两、附子二钱,再煎汁取三碗,分作二日服完。未破者即消,已破者即生肌而自愈,不必二剂也。倘生于身中前后左右,加当归二两、甘菊花一两、附子三分,亦如前煎服。倘生于手足四肢,加白术二两、附子五分、茯苓一两,亦如前煎服,无不收功。

此方名收黑虎汤,言即至恶之人见黑虎亦未有不寒心者,是恶毒得之尽散也。

玄参最善退浮游之火,

得甘草之助,能解其迅速之威,

得柴胡之辅,能舒其抑郁之气。

且又有各引经之味,引至结毒之处,大为祛除。

妙在用至一斤,则力量更大。又妙是补中去散,则解阴毒而不伤阴气,所以奏功更神。人勿惊其药料之重而不敢轻试,深负(铎)一片慇慇救世之怀也。若些小轻症与非阴症疮毒,俱不必用此重剂,又不可不知耳。

(0)

相关推荐

  • 活蚯蚓治疗无名肿毒

    活蚯蚓治疗无名肿毒 "无名肿毒"一证见于<医学入门>是指体表局部骤发肿痛而言,因其随处可生,无适当的名称,故名.多由风.寒.热毒客于经络所致.因热毒而成者,局部肿焮而色 ...

  • 无名肿毒

    无名肿毒论 来源:<青囊秘诀>--石道人传 属性:人有头面无端,忽然生小疮甚痒,第二日即头重如山, 第三日即面目青紫,人多不知此症,乃至险至危,若不急救, 数日内必然一身发青而死.但青不至 ...

  • 《辨证录》无名肿毒门(二则)

    人有头面无端忽生小疮,痒甚,第二日即头重如山,第三日面目青紫.世人多不识此症,此乃至危至急之病,苟不速救,数日之内必一身发青黑而死.若青不至心胸者,尚可救疗.因其人素服房中热药,热极便为毒也.凡人入房 ...

  • 《辨证录》血症门(二十一则)

    人有一时狂吐血者,未有不本之火者也.然血已吐出如倾盆,则火必变为虚火矣.实火可泻,而虚火断不可泻,况血已吐出,无血养身,而又用泻火之药,以重伤其胃气,毋论血不能骤生,而气亦不能遽转,往往有至气脱而死者 ...

  • 《辨证录》惊悸门(二则)

    人有闻声而动惊,心中怦怦,半日而后止者,人以为心中有痰也.乃用消痰之药治之不效,久则不必闻声而亦惊,且添悸病,心中常若有来捕者,是惊悸相连而至也.虽俱是心虚之症,而惊与悸实有不同.盖惊之病轻于悸,悸之 ...

  • 《辨证录》虚烦门(二则)

    人有遇事或多言而烦心生,常若胸中扰攘纷纭而嘈杂,此阴阳偏胜之故,火有余而水不足也.或谓心热则火动而生烦,胆寒则血少而厌烦矣.不知虚烦实本于心热,胆则未曾寒也.夫胆则最喜热而恶寒,世人云胆寒则怯者,正言 ...

  • 《辨证录》痢疾门(十二则)

    人有夏秋之间,腹痛作泻,变为痢疾,宛如鱼冻,久则红白相间,此是肝克脾土也.盖夏秋之间,寒热必然相杂,肝遇凉风,则木气不舒,上不能宣,必至下克. 而脾胃之中受三夏暑热,欺肝木凋零,乃与肝木相争.肝木激而 ...

  • 《辨证录》内伤门(二十三则)

    人有好食肥甘烹炙之物,遂至积于胸胃久而不化,少遇风邪,便觉气塞不通,人以为伤风之外感也,谁知是内伤于食,因而外感乎.凡人胃气若强,则土能生金,肺气必旺,外邪不能从皮毛而深入也.惟胃气之虚,则肺金亦虚, ...

  • 《辨证录》痰证门(二十一则)

    人有肠胃之间,沥沥有声,饮水更甚,吐痰如涌,人以为痰饮之病,谁知是胃气之虚乎.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无不入于胃中,游溢精气,上输脾胃,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胃气之旺而然也.倘胃气一虚,仅能消谷 ...

  • 《辨证录》鹤膝门(二则)

    人有足胫渐细,足膝渐大,骨中酸疼,身渐瘦弱,人以为鹤膝之风,谁知水湿之入骨乎. 夫骨最坚硬,湿邪似难深入,何竟入于膝乎?此因立而行房所成也.凡人行房,必劳其筋骨,至于精泄之后,则髓必空虚,髓空则骨空, ...

  • 《辨证录》脱肛门(二则)

    脱肛门(二则) 人有脱肛者,一至大便,则直肠脱下,而不肯收,久则涩痛,人以为肠虚下陷也,谁知阳气之衰,不能升提乎.夫脱肛之症,半成于脾泄,泄多则亡阴,阴亡必至下坠,而气亦下陷,肠中湿热之污秽,反不能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