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幼科》吐泻

〔曾〕小儿吐泻并作,即名霍乱,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泻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纳而不出,中焦主腐化水谷而生荣卫,灌溉百骸,下焦分别水谷,主出而不纳,脾居中州,胃为水谷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后水谷分(脐上一寸有分水穴)传变得宜,岂有吐泻之患。凡小儿吐泻,皆因六气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调护失宜,乳食不节,遂使脾胃虚弱,清浊相干蕴作而然。有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

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冷热之分,要须详审。〔娄〕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钱氏白术散、和中散、主之。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钱氏玉露散、河间益元散、主之。〔薛〕手足指冷者,脾气虚寒也,用异功散加木香。伤风吐泻者,风木克脾土也,亦用前药。若饮热乳而泻黄者,湿热壅滞也,用四苓散。如不愈或反甚者,元气复伤也,用白术散。泻而腹中重坠者,脾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若服克滞之剂,而腹中窄狭者,脾气虚痞也,用六君子汤。若面黄泻青,脾虚而肝乘之也,用六君柴胡、升麻、木香。若多噫泻黄,心脾气虚也,用六君炮姜、升麻。生下半月旬日内吐者,止宜调治其母,恐婴儿脏腑脆弱,不胜药饵故也。

夏秋治里

〔钱〕小儿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寒,当下之并和胃,下用白饼子(癖),和胃用益黄散(脾)主之。

儿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下虚也。更有五脏兼见证,肺,睡露睛喘气。心,惊悸饮水。脾,困倦饶睡。肝,呵欠烦闷。肾,不语畏明。当先视儿兼藏证,先泻其所实者,而补其虚,如脾虚,益黄散主之,此二证多病于秋夏也。

五月夏至后,吐泻身壮热者,此热也,盖小儿脏腑十分中九分热也。或因伤热乳食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方(一名甘露散)

寒水石(半两,软而微青黑,中有细纹者) 生甘草(一钱) 石膏(半两,坚白而有墙壁,手不可析者,如无,以方解石代之,坚白似石膏,敲之段段皆方者是)

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钱,食后温汤调下。(海藏云∶非肾热相火大盛者,不宜服此)

六月大暑后,吐泻身大温而似热,脏腑中六分热、四分冷也,吐呕乳食不消,泻黄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广亲宫五太尉,病吐泻不止,米谷不化。众医用温药,一日而加喘、吐不定。钱氏曰,当以凉药治之,所以然者,谓伤热在内也,用石膏汤三服并服之。众医皆言吐泻多而米谷又不化,当补脾,何以用凉药。王信。众医皆用补脾丁香散三服。钱医后至,曰不可服此,三日后必腹满身热,饮水吐逆。三日外,果如所言。所以然者,谓六月热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饮,热伤脾胃,即大吐泻也,医又行温药,使上焦亦热,故喘而引饮,三日当甚。众师不能治。复召钱至,见其热证,以白虎汤(发热)三服,更以白饼子下之,一日减药二分,二日三日又与白虎汤各二服,四日用石膏汤一服,及旋合麦门冬、黄芩、脑子、牛黄、天竺黄、茯苓,以朱砂为衣,服五丸,竹叶汤化下,热退而安。

七月立秋后,吐泻身温,脏腑中三分热、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哕,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广亲宫七太尉七岁,病吐泻,是时七月,其证全不食而昏睡,睡觉而闷乱,哽气干呕,大便或有或无,不渴。众医作惊治之,疑睡故也。钱曰,先补脾,后退热,与使君子丸(疳)补脾,石膏汤退热,次日又以水银硫黄末研和,以姜水调下一字。钱曰凡吐泻,五月内九分下,而一分补,八月内九分补、而一分下,此者是脾虚泻,医妄治之,至于虚损,下之即死,即当补脾,若以使君子丸,恐缓,已又留温胃益脾药治之。医者李生曰,何食而哕?钱曰脾虚津少即呕逆。曰何泻青褐水?曰肠胃至虚,冷极故也。钱治而愈。

八月秋分后,吐泻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呕哕,泻青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不可下也。

〔田〕凡小儿盛暑吐泻,邪热在下焦则泻,在上焦则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虽吐,时时与啜之,过三日必愈。

如身热脉大,小便黄,用五苓、益元各半,热汤调,温服之。如身凉脉细,小便青,早晨益黄散,午后玉露散。如过四五日困弱,宜异功散、和中散、开胃丸。

〔洁〕如有风而泻,用防风、羌活(谓吐泻,兼肝病风搐拘急也。有热而泻,用黄连、黄芩、大黄(谓吐泻,兼心病身热也)。有寒而泻,用附子(谓吐泻,兼肾病身冷,或足胫寒而逆也)。有湿而泻,用白术、茯苓(谓吐泻,兼本脏脾病多睡体重昏倦也)。有肺病而泻用芍药、桂心,定喘麦冬、人参,甚者多槟榔,大便不通加大黄(谓吐泻,兼肺病喘嗽也)。更详看病新旧,新则止之,久则有肠风之患,宜推陈致新,法当宣风散(痘发热)导过后,用入脏君臣药调之,宜益黄散。

〔曾〕有小儿盛夏初秋,遇夜乘风,渴而饮水,过餐生冷果物,攻激肠胃,遂乃暴吐暴泻,传作手足俱痹,筋挛而痛,痛则神志不宁,以惊证治之,误矣。所谓筋遇寒则引缩,又以阳明养宗筋,属胃与大肠,因内伤生冷饮食,外感风邪,吐泻交作,胃气因虚,不能养其宗筋,亦致挛急,此证口气温,面色惨,脉沉缓,再以手按两膝腕下,见筋缩而引于皮间,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汤加附子半生半炮,水姜熟煎,空心温服,更详虚实冷热,为治可也。有数岁小儿忽患吐泻,始自夏秋昼近极热之地,解衣乘凉,夜卧当风之所致,盖先感热,后感冷,阴阳相搏,气射中焦,名为霍乱。《活人书》用香薷散调治,以其能分别水谷,升降阴阳。又曰∶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详此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薛〕凡暑令吐泻,手足指热,作渴饮冷者,属阳证,宜清凉之剂。手足指冷,作渴饮热者,属阴证,宜温补之剂。凡病属阴证误用寒凉者,死则手足青黯,或遍身皆然。

香薷饮 治夏秋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吐痢心腹疼痛,发热烦闷。

香薷(三两) 白扁豆 浓朴(各一两半) 生甘草(二两)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服。

车前子散 治暑月霍乱吐泻,烦闷引饮不止,小便不利。

白茯苓 猪苓 香薷 车前子(炒) 人参(各等分)

上为末。灯心汤调下。

不换金正气散 治脾胃不和,寒热往来,脏腑虚热,霍乱吐泻。

浓朴(姜制) 藿香 陈皮 半夏 苍术(米泔浸) 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服。

二顺散 治中暑霍乱吐泻,烦闷燥渴,小便赤涩,便血肚疼。

猪苓 泽泻 茯苓 白术 甘草(炙) 官桂 干姜 杏仁(各一两,去皮尖双仁,炒)

上为末。每服半钱,不拘时,水调下,或水煎服。

六和汤 治心脾不和,气不升降,霍乱吐泻,咳嗽胸满,头目疼痛,嗜卧倦怠,并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成痢,中酒作渴,心逆畏食。

人参(去芦) 缩砂仁 甘草(炙) 杏仁(泡去皮尖) 半夏(汤煮透,锉,焙干。各一两) 白扁豆(炒熟,锉去壳,一斤,碎切,烂杵,拌匀,酿、经一宿,焙干) 藿香 赤茯苓(去皮) 木瓜(各二两) 香藿 浓朴(去粗皮,姜制,慢火焙干。各四两)

上,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七分,无时温服。或入盐半字同煎。

冬春治表

〔钱〕伤寒吐泻,身温乍凉乍热,睡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证,当煎入脏君臣药,先服大青膏,后服益黄散。如先曾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洁古云,身温吐泻咳嗽,是风木入于脾,母虚,其子亦弱,法当煎槟榔豆蔻汤下大青膏,后服益黄散。)

伤风吐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术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洁古云,吐泻身热而渴、小便少者,五苓散主之,身热而呕者,当服白术散,后煎槟榔木香汤下大青膏。)

伤风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洁古云,身凉吐泻,不渴者、则知为寒,煎附子桂枝汤、下大青膏)

大青膏

天麻(末,一分) 白附子(末,生,一钱半) 蝎尾(去毒,生,半钱) 朱砂(研,一字匕) 青黛(一钱,研) 麝香(一字匕) 乌蛇稍肉(酒浸,焙干,取末,半钱) 天竺黄(一字匕,研)

上,同再研细,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月中儿粳米大,同牛黄膏、温薄荷水,化一处服之,五岁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以温补之,不已,复以凉药治之,又不能散,谓之本伤风,医者乱攻之,因脾气积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证多睡露睛身温,风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为泻,当去脾间风,风退则痢止,宣风散主之。后用使君子丸补其胃。亦有诸吐痢久不瘥者,则脾虚生风,而成慢惊矣。

〔海〕吐泻过多,脾胃虚乏,欲生风候者。四君子加白附子减半,生姜煎服。

守胃散 治阴阳不和,吐泻不止,预防风证,常调脾胃,进饮食。

人参(去芦) 白术 白茯苓(去皮) 山药(去黑皮) 干葛 扁豆(炒,去壳) 南星(锉碎,瓦器盛,东壁土同酷煮少时,滤干,切片,焙)甘草 藿香(去梗) 防风(去芦) 天麻(各半两)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钟,姜二片,冬瓜子仁五十粒掐碎,煎七分,空心温服。

如泻不止,入沉香、白豆蔻同煎。

钓藤饮 治吐利,脾胃气虚生风。

钓藤钩(二钱) 蝉壳 天麻 防风 蝎尾(去毒) 人参(各半两) 麻黄 僵蚕(炒) 甘草(炙) 川芎(各二钱五分) 麝香(五分)

上为末。水煎服。虚寒,加附子一钱。

身热泻黄多渴为热宜凉剂

曾氏云∶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钱氏以吐泻、身热、泻黄、多渴作热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黄散相间服,在春冬用白术散、大青膏相间服。

〔钱氏〕玉露散(方见前)

〔李刚中〕治夏秋吐泻。

好黄连一两,入虢丹一两,炒丹焦,为细末,面糊丸,如芥子,服二三十粒,壁土姜汤吞。更量数服,不妨。

〔丹溪〕治小儿周岁,吐乳腹泻。

白术 滑石末(各三钱) 干姜(一钱) 陈皮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为粗末。煎服。

肢冷泻青不渴为寒宜温药

曾氏云∶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或白冻,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钱氏以吐泻、身凉、泻青、不渴作寒病,在秋以益黄散主之,在冬春以益黄散、大青膏相间服。

〔海〕吐利,四肢胀逆,脑门低陷。四君子加藿香、丁香、芍药、等分,煎服。

钱氏益黄散(见脾) 万安膏(见吐)

〔世〕和胃丸 治吐泻不止,欲生慢惊。

丁香 白术(各一两) 半夏(五钱) 藿香 蝎尾(各一钱)

上为末,姜汁打糊、为丸如小豆大。二岁儿三十丸,姜汤下。

理中汤 主温脾暖胃,冷吐冷泻,及胎气虚,中寒腹痛。

人参(去芦) 白术(各一两) 干姜(炮) 粉草(炙。各二钱半)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用温白汤空心调服。

理中丸 治吐利不止,米谷不化,手足厥冷。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米饮下。或一二十丸,不拘时候。

金液丹 治吐利日久,脾胃虚损,手足厥冷,精神昏塞,多睡露睛,口鼻气凉,欲成慢惊风。又治大人阳虚阴盛,身冷脉微,自汗吐利,小便不禁。

舶上硫黄(十两,先飞炼去砂石,秤,研为末,用砂盒子盛,令八分满,水和赤石脂、盐泥固封,晒干,露地先埋一水罐,盛水满,坐盒子在上,又以泥固济讫,常以三斤火养三日三夜,足,加顶火一斤, 成,冷,取药)

上以柳木捶乳钵研为末。每服二钱,生姜米饮调下。多服取效。大人,药末一两,蒸饼一两水浸,去水,饼和丸桐子大。晒干,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米饮空心下。

阎氏云∶吐泻虚极,当速生胃气,宜与理中丸,并研金液丹末,煎生姜米饮调灌之,惟多服乃效,俟胃气已生,手足渐热,然犹螈 ,即减金液丹一二分,增青州白丸子一二分同研,如上服,兼用异功散、羌活膏、温白丸、钓藤饮子之类,仍频与粥,虽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十救八九。沈存中论金液丹,见小儿吐利剧,气已绝,服之得活者数人,须多服方验。

〔钱〕豆蔻散 治吐泻烦渴,腹胀小便少。

舶上硫黄(一钱) 滑石(五分) 丁香 豆蔻(各半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至半钱,米饮调下,无时。

〔张涣〕匀胃散 治三焦不调,停寒膈上,乳哺不消,胸膈痞满,甚则喘逆吐利,肌体痿黄。

甘草(炙一钱) 藿香 白豆蔻 人参(各一两) 木香 干姜(炮) 浓朴(姜炙) 丁香(各半两)

上为细末。一钱,水一小盏,姜二片,煎六分,温服。

〔王氏〕治吐逆兼吐利不止。

丁香 藿香(各一分) 木香(一钱) 硫黄(半两,别研极细) 滑石(二钱,研如粉)

上为末。每服一钱或半钱,米饮调下,量大小与之。如泻,即用附子一枚重半两者,炮去皮脐,为末,再用生姜汁捣成饼子,用白面裹之,慢火煨面熟,去面不用,只将附子切焙,再捣罗为末。每吐兼泻,即入附子末少许,如药三之一,更量虚实,以米饮调下,神验。

吐如激水者亦定。吐利不止,多成慢惊,宜速疗之,如已成慢惊,兼金液丹与之。

助胃膏 治脾胃虚寒吐泻等证。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炙) 丁香(各五钱) 砂仁(四十个) 木香(三钱) 白豆蔻(十四个)干山药(一两) 肉豆蔻(四个,煨)

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服十丸,米饮化下。

身温泻黄白似渴为寒热杂合病

钱氏治法,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黄散相间服,在冬春用益黄散、大青膏相间服。

补虚

四君子汤 治脾气虚损,吐泻少食。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二钱,姜枣水煎。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加陈皮半夏,治脾胃气虚,吐泻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虚痰嗽,喘促恶寒,或肝虚惊搐,目眩自汗诸证,并宜服之,以滋化源。

钱氏异功散 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正其气。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陈皮(各等分) 一方,加木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海藏云∶此方,四君子汤、补脾汤加减法也。)

愚按∶前方治脾胃虚弱,吐泻不食,或惊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肺虚弱,咳嗽吐痰,或虚热上攻,口舌生疮,弄舌流涎。若母有证,致儿患此者,子、母并服之。

《和剂》观音散 治小儿外感风冷,内伤脾胃,呕逆吐泻,不进乳食,久则渐至羸瘦。

大抵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俱虚,则吐泻不已,此药大能温养脾胃,进美饮食。

石莲肉(去心) 人参 神曲(炒。各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炙) 木香 绵黄 (炙)白扁豆(炒,去皮) 白术(各一钱)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枣一枚,藿香三叶煎,温服。

温中丸 治小儿泻白,胃寒故也,腹痛肠鸣,吐酸水,不思饮食,霍乱吐泻。

人参 白术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姜汁面糊丸,如绿豆大。米饮下二三十丸,无时。

和中散 和胃止吐泻,定烦渴,治腹痛。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炙) 干葛 黄 (炙) 白扁豆(炒) 藿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二枚去核,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温服。

(海藏云∶和中散,四君子汤加减法。)

曾氏和中散附 主久病才愈,面黄清瘦,神昏气弱,脾胃未实,食物过伤,停饮生痰,留滞中脘,耗虚真气,或成吐泻。此药性味甘平,大能调治,常服和胃气,进饮食,悦颜色,理风痰。

人参(去芦) 白扁豆(炒,去壳) 白茯苓(去皮) 川芎 缩砂仁 半夏(制) 香附子 甘草(炙。各一两) 肉豆蔻 诃子(去核。各七钱半)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空心温服,或不拘时。

〔毛彬〕治胃气不和,吐泻不止,痰逆不食。平胃,引行诸药。银白散

半夏(一两,洗七次,焙,姜、制饼) 白扁豆(炒) 莺粟米 人参 白术(焙) 白茯苓 山药(各四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八分,姜二片,枣一枚,煎六分,温服。

东垣人参安胃散(脾)

除湿

胃苓汤 治肠胃受湿,呕吐泄泻。

白术 茯苓 泽泻 浓朴 猪苓 陈皮 甘草(炒。各等分) 桂(少许)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水灯心陈皮煎汤调下。若停食吐泻,小便短少,腹胀作痛,用此以分利之。更用六君子汤以调补脾胃。

治痰

半粟散 治小儿脾胃虚寒吐泻等疾,及治寒痰。

半夏(汤浸,切、焙,一两) 陈粟米(三分,陈粳米亦得)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半,生姜十片,同煎至八分,食前温服。

白附丸(痰涎)

宿食

钱氏云∶吐泻,乳不化,伤食也,宜下之。冯承务子五岁,吐泻壮热,不思食饮。钱氏见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面色 白,曰此子必多病,面色 白者神怯也,黑睛少者肾虚也,黑睛属水,本怯而虚,故多病也,纵长成,必肌肤不壮,不奈寒暑,易虚易实,脾胃亦怯,更不可纵恣酒欲,若不保养,不过壮年也,面上常无精神光泽者,如妇人之失血也,今吐利不食壮热者,伤食也。又虚怯不可下,下之,虚入肺则嗽,入心则惊,入脾则泻,入肾则益虚,但宜以消积丸磨化之,为微有食也。如伤甚,则可下,不下则成癖也。若实食在内,亦可下也,下毕,补脾必愈,随其虚实,无不效者。〔曾〕钱氏曰∶吐乳泻黄,是伤热乳,吐乳泻青,是伤冷乳,皆当下之,此迎夺之法也。不若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自然平复。脾经积滞未除,再为饮食所伤,不吐则泻,不泻则吐,宜以三棱散化积,守胃散和中。

〔丹〕小儿吐泻黄胆。

三棱 蓬术 陈皮 青皮 神曲 麦芽 黄连 甘草 白术 茯苓上为细末。生姜灯心汤调服。伤乳食吐泻加山楂。时气吐泻加滑石。发热加薄荷。

消积丸 治小儿吐泻,大便酸臭。

丁香(九个) 砂仁(十二个) 巴豆(二个) 乌梅肉(二个)

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温水送下。

津液少

豆蔻散 治虚寒而渴(本条)

白术散 治虚热而渴(渴)

《圣惠》治渴不止。

笋箨 扁豆藤(各半两) 人参(一两)

上细锉。分六服,每水一小盏,煎五分,不时,量分,稍热服。

〔张涣〕三和散 治吐利,津液燥少。

白茯苓(一两) 乌梅肉(炒干) 干木瓜各等分,为细末。一钱,水一小盏,煎五分,温,时时服。

治霍乱烦渴。香豆散

藿香 肉豆蔻(各一两) 白扁豆 人参(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为末。每一钱,水八分盏,姜二片,煎四分,温服。

〔丁时发〕人参散 治虚热及吐利烦渴疏转后服。

人参 茯苓 桔梗 干葛(各半两) 生犀角 甘草(炙。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灯心煎五分。烦渴,入新竹叶,量服。

心腹痛

《圣惠》儿冷热不调,乳哺不节,使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肠胃间,则成霍乱。而心腹痛者,冷气与真气相击,或上攻心,下攻腹,故痛。

《外台》疗霍乱心腹刺痛,吐利。

茯苓 桔梗 人参(各六分) 白术(五分) 甘草(炙) 浓朴(炙。各四分)

上切片。用水二升,煮六合,温服。

人参散 治霍乱心腹痛不食。

人参 白术 芎 草豆蔻 浓朴(姜炙) 当归(炒) 陈皮(去白) 丁香 桂心(各一分)

上,捣罗为散。不时姜枣米饮调半钱,量服。

治霍乱乳食不消,腹心满痛。

诃梨勒皮(半两) 木香 当归(炒) 白术 藿香 陈皮(去白。各一分)

为细末。不时姜汤调半钱,量服。

肉豆蔻散 治霍乱吐泻腹痛。

肉豆蔻 桂心(各一分)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姜少许,煎五分,不时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禁忌

郑氏云∶小儿吐泻,因外伤风冷,内伤乳食,或儿啼未定,气息未调,以乳饲之,气逆于上则停滞胸膈,致令呕吐,气逆于下则伤脾胃,致令泄泻,上下气逆,吐泻俱作。凡小儿只吐不泻者逆,其吐,必有痰发惊者,十无一生。若只泻不吐,或吐泻俱发者,日久不退,亦变阴痫。治之当暂断其乳,轻者周时,重者三日,宜频与稀粥,服药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儿藉乳为命,不肯暂断,然乳固不可断也,殊不知因乳所伤得之者,若再以所伤之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药何功之有。其间有不断服药得安者,盖轻患也,亦有因轻致重,夭横者多矣。《活幼心书》云∶小儿吐泻不止,大要节乳,徐徐用药调治必安,节者,撙节之义,一日但三次或五次,每以乳时不可过饱,其吐自减,及间以稀粥投之,亦能和胃,屡见不明此理,惟欲进药以求速效,动辄断乳三四日,致馁甚而胃虚,啼声不已,反激他证。盖人以食为命,孩非乳不活,岂容全断其乳,然乳即血也,血属阴,其性冷,吐多胃弱,故节之,医者切须知此。乳母亦宜服和气血、调脾胃、等药。愚意,不若儿大能食者全断之,待其平复。儿小不能饮食者,但节之可也。

(0)

相关推荐

  • ▲补气运脾汤--治疗脾胃虚弱类病癌

        01.歌诀             补气运脾"六君"弥,姜枣砂仁佐黄芪:脾胃虚弱湿气滞,行气化湿消痞宜.      02.组成              人参二钱(6g), ...

  • 观音散[世医得效方]

    <杨氏家藏方>:"观音散治小儿胃气弱,呕吐下利,昏困不省.人参(去芦头).白术.冬瓜子(三味)各半两,天南星(炮裂,入地坑内去火毒用)一两.上件吮咀.每服二钱,淡浆水七分,白扁豆 ...

  • 中医儿科学——厌食脾胃气虚——异功散——阴阳解析

    异功散--阴阳解析 厌食脾胃气虚证候: 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偏稀夹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小儿药证直诀> ...

  • 《证治准绳·幼科》泻利

    凡疮未出而利者,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也,黄芩汤主之.如自利清白色者,为里寒,理中汤主之. 黄芩汤 黄芩(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 白芍药(六钱) 上锉细.加大枣二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

  • 《证治准绳·幼科》泻

    [曾]论泻之原,有冷泻.热泻.伤食泻.水泻.积泻.惊泻.风泻.脏寒泻.疳积酿泻.种种不同,各分于后.冷泻,多是白水,泻密而少,腹痛而鸣,眉皱目慢,面带白色,额有汗,多用冲和饮(慢惊).当归散(潮热) ...

  • 《证治准绳·幼科》泻痢兼证

    渴 <巢氏病源·小儿利兼渴候>此是水谷利,津液枯竭,腑脏虚燥则引饮.若小便快者,利断,渴则止. 若小便涩,水不行于小肠,渗入肠胃,渴亦不止,利亦不断.凡如此者,皆身体浮肿,脾气弱,不能克水 ...

  • 《证治准绳·幼科》洁古论五脏五邪相乘补泻大法

    五脏子母虚实,鬼贼微正,若不达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在前者为实邪,子能令母实,拒贼伤于母,其子又引母所克者妻.来相助,故曰实邪也.在后者为虚邪,母引子之鬼贼至,由母能使子虚也,<内经>云∶子 ...

  • 《证治准绳·幼科》五脏补泻法

    [钱]凡病先虚或已经下,有合下者,必先实其母,后泻其子也,假令肺虚而痰实,此可下之证,先当益脾,后方泻肺也.泻青丸又名泻肝丸.钱氏谓肝无补法,故无补肝药,王海藏以四物汤内加防风.羌活等分,为细末,炼蜜 ...

  • 《证治准绳·幼科》吐利

    [万]疮疹吐利,常候也,经曰∶诸呕吐暴注,皆属于热.盖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火内迫,则传化失常,而吐利并作,火性燥动,迅 故也.邪在上焦,但吐而不利,邪在下焦,但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则上吐下利.又, ...

  • 《证治准绳·幼科》吐逆

    胃为水谷之海,上通乎咽,内而不出,如初发热有吐逆之证,此火邪犯胃,其气上逆,治之则易,若自出现以至收靥有是证者,乃疮集于咽门,攻于胃脘,吞咽不利,治之则难.由于不知预解咽喉之法,渐变为失音呛水,而不可 ...

  • 《证治准绳·幼科》吐

    [薛]呕吐皆主脾胃,古人谓∶脾虚则呕,胃虚则吐是也.呕者,有声无物,吐者,有物无声,若手足指热,喜饮热汤,或睡而露睛,皆胃气虚弱也,用异功散.若手足指热,饮冷,或睡不露睛,属胃经实热也,用泻黄散.若作 ...

  • 《证治准绳·幼科》

    咳嗽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之咳久乃移于六腑.又<病机式要>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