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太极问"阴阳",简单则受益,多谋则添乱

"养膝盖"与"伤膝盖"讨论之三

太极拳是以"阴阳学说"为灵魂的拳种。"阴阳"太重要了!不懂"阴阴"则不明拳。但"简单"的原则尤其对初学者也是十分必要的。所谓"阴阳"不过是指任何事物都有一体两面性,本质上就是化繁为简而达到的极致。不知为什么今天练拳的朋友宁愿把它捣持的那么复杂。

有人说"阴阳",必与"八卦五行"捆绑,绕得人一头雾水。有人发明了"阴劲"、"阳劲",自定义方位与出入,他人思维很难介入。有人说拳就是拳,何必因其"太极"之名而攀扯什么"易理"。有人则说"阴阳"之理浩繁,还是莫碰为好⋯⋯

古人聪明,今人复杂。陈鑫说:'太极不过阴阳之浑论耳。',今人的解释是:"阴阳"即所谓太极拳中的外部运动的动静、虚实、快慢、刚柔、抑扬、急缓、粘走、屈伸、往来、进退、开合、收放、驰张等对立统一关系。读到这里,读者还敢去练"阴阳"吗?"五阴五阳"之境界想到天明也不会明白,索性也就不想了。

据说,陈照丕当年在陈家沟教拳,一根3一一4米长的大杆竖在大门后边,每个人进院子二话甭问,先抖30下再说。陈兆丕耳朵听力不好,每当学生问他问题,他出口就是成串的拳谚俚语,声音还很大,总怕对方听不真切,反反复复提及"阴阳",却并未过多解释,太极之"阴阳"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自己悟去。

什么叫简单?建立个令自己信服的简单标准。比如太阳是"阳",是因为它强大的光芒和能量;月亮为"阴",因为它抚媚柔弱。那么,强者为"阳",弱者为"阴"就是我们的标准。同时要理解太极拳毕竟践行的是我们的身体,所以在身体上分出"阴阳"来就是第一要务。

以我们的膝盖为例,也就回到了"养膝盖"与"伤膝盖”的问题上来了。按照如上标准,膝盖的前方强壮为"阳",后方柔弱为"阴"。膝盖为什么会受伤?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用得过多,承压过重,而是因为你在使用的时候,"阳"撑过多,"阴"处尽失,失去了"阴阳平衡"。有人说"屈伸起落"那不就是膝关节的工作吗?那是大众泛泛的认知。不要忘了太极拳是"动态平衡术"。"屈伸"那只叫"运动",与平衡无太大关联。而只有加入了"平衡"的元素才能够被称为太极拳运动。"阴阳失衡"是常人包括练拳者膝盖会受伤的真正原因。

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意识是能量,拿出自己的意识能量,补贴在"尾中穴."即膕窝处,与膝盖前边肢体之"阳"平衡即可。这其实是"站桩"的要意之一。

静态容易,动起来练套路就比较复杂了:膝盖弯曲前推时,意识要由前向后,反推膕窝处; 左右转动身体时,由于膝盖会遇到身躯的惯性裹挟之力,意念力应反向趋之。所谓"膝盖不动"和"膝找脚尖"其本质是上述意形运动的结果,很多朋友拿结果当方法,意念放错了地方,结果是造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状况。这不仅会形成肌肉紧张,难以放松,身形其实也是很难做到位的。

以上我们分析的是"养膝盖",避免"伤膝盖"的第二种方法,叫作"部位阴阳平衡法",意形一体,协调运动,可以使膝盖得到保护。读者朋友可以在自己身上做个实验,当你把强烈的意念注满了膕窝处,即便下蹲至极限位置再升起来,膝盖也不会有疼痛感。要点是:注阴不注阳。

如果读者对身体上不同部位的"阴阳划分"有兴趣,可以参读我前期的一篇文章《太极拳的"阴阳"在身体上的三维界定》有比较祥细全面的论述。有两位读者在那篇文章下的留言我觉得有意思:

一个说:"看似有道理,其实是在编"。

另一个说:"会自创了,想当然不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睛和大脑,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不是吗?

(半生太极缘,喜交新朋友。有用即拿去,敬请点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