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暑疫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暑疫

暑者。湿热合气之谓也。热蒸则湿动。湿郁则热遏。湿热合化。是为暑气。月令所谓土润溽暑。此之谓矣。热 甚则心烦口渴。脉数溺赤。湿甚则泄痢肿满。喘急闭闷。病状不一。总系热湿二气而已。血家阴虚湿热之 邪。尤易感受。宜统以大清凉饮治之。湿甚者。再加防己。虽不能尽暑之治法。然本此方以推展之。可以得 变通之妙。 又有阴暑。实非暑也。乃夏月伏阴内动之寒症。毋循名而失实。疫者四时不正恶戾臭秽之气。触人为病。 病气又能传染。是名曰疫。沉冬则无。夏秋常有。其气触人。皆从口鼻而入。内伏脏腑之中。发作则壮热头 痛。变疟动痢。狂躁肿急。不一其形。虽有外证。不得发表。但解其里。则表气自和。清温败毒饮。加酒大黄治 之。血家阴虚。疫邪易发。故并言之。另有瘟疫专书。详明者多。宜细查阅。此第举其大意耳。

《血证论》,清,唐容川,公元1884年 中医古籍

(0)

相关推荐

  • 陈老谈湿热内侵营血证

    一.析理 仲景针对瘀热在里,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中所展示的湿热分消,宣上.畅中.渗下的配方思路,是以三焦论治湿热病的先河,为后世医家广为效法.陈老认为:气郁津凝是湿热病变产生的核心机制.气血津液环流 ...

  • ​口渴不欲饮 指口虽渴但不想饮水

       漱水不欲咽,指患者口燥咽干,只想用水漱口,而不欲咽下,常见于热性病热入营血或瘀血内阻的病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感冒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六] 感冒 血家最忌感冒.以阴血受伤.不可发汗故也.然血家又易感冒.以人身卫外之气.生于太阳膀胱.而散布 于肺.血家肺阴不足.壮火食气.不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创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创血 刀伤出血.与吐衄不同.刀伤乃平人被伤出血.既无偏阴偏阳之病.故一味止血为要.止得一分血.则保 得一分命.其止血亦不分阴阳.有以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疮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疮血 疮者.血所凝结而成者也.或者寒凝.或者热结.或者风肿.或者湿郁.总是凝聚其血而成.初起总宜散血. 血散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血痣

    血痣初起.其形如痣.渐大如豆.触破时长流血水.此由肝经怒火.郁血凝聚而成.内服丹栀逍遥散.及凉 血地黄汤. 触破流血者.用花蕊石散糁之.血止后.用田螺散枯其本痣.另用生肌药收口.未触破.未流血者.古无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血箭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血箭 从毛孔中流出一条血来.有似箭之射出.故名血箭.由心肺火盛.逼血从毛孔中出.治宜清心火.以除血 出之源.凉血地黄汤.加蒲黄.又宜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汗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三] 汗血 汗者.气分之水.其源出于膀胱.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之气.从三焦.行 腠理.充肌肉.达于皮毛.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脓者血之变也.血不阻气.气不战血.则血气调和.疮疖不生.血滞气则凝结为痛.气蒸血则腐化成脓.躯 壳外者易治.至于吐脓.则出于脏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零腥者.吐出星点.黄白色.细如米粟.大如豆粒.气极腥臭.杂在漩唾之中.而非漩唾.乃吐血之后.血分瘀 热所化.或未吐血之前.血分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大衄者.九窍出血之名也.此非疫疠.即中大毒.人身止此九窍.而九窍皆乱.危亡之证.法在不治.惟有猝 然惊恐.而九窍出血者.可用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