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深渊,后有追兵...山东地炼,挺住,意味着一切!
经历了2000年的行业洗牌考验,2009年肇始的税收清查,起起伏伏,一路心酸,被称做“茶壶”的山东地炼,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总数增加。但是进入2018年,如同本命年般,山东地炼又迎来了考验。3月,中国出台了对汽油、柴油征收消费税新规,地方炼厂的获利能力开始被削减;而在地方炼厂和国营炼厂之间,以浙江石化为代表的新势力正在不断高调崛起,地炼的份额又在进一步被蚕食...前有深渊,后有追兵,山东地炼为代表的传统势力,困境依旧存在。
上月,山东地方炼油厂处理每吨原油亏损300元人民币。而在2016年初时,每吨原油的加工利润有900元人民币。
山东地方炼厂对原油的需求放缓,在全球原油市场中也有体现。在过去两个月内,四艘超级油轮由于难以找到买家,原本计划在青岛卸下原油的计划无法实现,只能在海上"溜达" ...这与近日油价大涨,大量媒体报道原油供不应求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四艘超级油轮在中国附近海域航迹示意图(Eikon图)
一名山东某地炼的高管表示,“市场很糟糕,需求疲软,工厂又面临政策阻力,新的税制侵蚀了炼厂的利润。”一名西方某贸易公司高管猜测,“要么是利润率太低让‘茶壶’炼油厂不想购买,要么是这些炼厂支付能力出了问题。”
路透社分析称,显而易见,当前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原油价格不断上涨、中国国内燃料市场供应过剩、政府税收审查更加严格,种种因素使中国地炼的处境变得更糟。
山东地炼
内忧外患的烦心事
地炼是相对于国有炼厂的称谓,多为地方政府或私人经营,此前规模相对较小、一次加工能力低,也缺少后续的深加工。
2015年,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分别下发了《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原油加工企业申请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有关工作的通知》,多年来受制于上游原料的地方炼厂,终于迎来了春天。
部分已获批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地炼企业
原油进口贸易的格局得以重塑。此前,除“三桶油”外,仅中化、兵器集团、中国化工、福建腾龙等几家单位拥有少量进口原油使用权。突破加工原料瓶颈后,地方炼厂的炼油能力大幅提高,拉动市场份额急速扩张。截至2017年底,全国地方炼厂的炼油总能力1.62亿吨/年,占全国炼油能力的21%,2007年这一占比为11%。“三桶油”的炼油产能占比从2007年的83%下降到2017年的66%。
2015-2018年,地炼连续三年新增产能占当年产能总增长量的50%以上。“中国炼油能力的增长已由过去的国有企业为主转为现在的以民营为主、国有为辅。”“新力量炼厂”成为国内原油进口大户中石化冠以地炼的新称呼。
2017年,中国暂停发放地炼企业的成品油出口配额,距离成品油出口资质放开仅一年时间。
2015年 11月,商务部、发改委及海关总署联合下发通知,符合申请条件的炼油企业可以申请2015年及2016年的成品油出口配额。此前,仅“三桶油”和中化具备成品油出口资质。
政策的红利下,往往蕴含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就是危机的前奏。
1、2018年或将是地炼申请进口原油使用配额的收官之年,原油放开红利逐步将消化完毕,同时地炼原油进口将达到历史顶峰。
而另一方面,成品油出口何时再对地炼放开仍没有明确消息,双向压力下,地炼增加的资源如何消化仍是其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2、国家原油政策重点转移至核查和规范炼厂原油进口全流程,从去年年底出台的《国家十部门联合整治炼油领域严重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可见一斑。
其中安全、环保、税务各种检查令地炼倍感压力。
另外,今年3月份开始,成品油消费税管理公告将全面实行,在此之前,业内对此已经有说法纷杂的讨论,但不可否认的一点,仍然是后期无论是调油原料生存空间还是地炼避税路径将全面收紧。
已经能盈利的山东地炼,在2018年,迎来了最重要的政策导向:山东省省委书记在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不可否认,时代仍赋予了炼厂集聚的山东机会,那这对地炼到底会产生什么样影响?还有待观察。
在新炼油项目陆续上马的同时,国内炼油产业和成品油市场已经严重过剩。
中石油预测,今年中国炼油行业炼油总能力将达到8亿吨/年,炼油能力过剩近1亿吨。即使是在国内开工率较低的情景下,成品油仍将过剩4500万吨。
山东地炼的经营者对未来早已有了隐忧。
目前,山东地炼的成品油供应量约8000万吨/年。这些成品油销售渠道一般分为三类:自营加油站、“三桶油”外采和终端零售。
拥有综合原油加工能力1500万吨/年的山东京博石化,仅不足10%的成品油供应自有加油站,“三桶油”外采占比8%,其余大部分油品均销往终端零售,即其他民营加油站。
随着国内成品油供应过剩,原本看重地炼低价油品进行外采的“三桶油”也在逐年降低外采量。来自山东某地炼厂家的数据显示,2014年,“三桶油”外采成品油比重为30%,2015、2016年分别下降至20%和16%。
地方炼油企业虽然没有加工进口原油的资格,国产原油配置计划少,主要靠进口燃料油维持生产。除了政策不定性较大之外,所获得的支持也比较少,基本上靠韧性在夹缝中不断成长。
没有铁路运输支持:
地炼企业的成品油,就装在租用的车皮里,租金甚至已经超过了油价本身,甚至一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
没有原料:
对于一些炼油企业来说:“有装置、有技术、但就是没优质原料”。由于按资质进口原油无需缴纳消费税,这意味着,地炼企业没有原油进口资质的苦果是,需要为进口燃料油支付额外的税。据小七查的的数据计算,在当时每销售1吨汽油,要交1380元的税,销售1吨柴油要交900多元的税。而2009年消费税显著提高更是雪上加霜,使用国产油只能依赖“三桶油”。
胳膊肘难以拧大腿:
2003年,中石化曾以青岛炼化项目要挟山东政府,提出削减地方炼厂1000万吨加工能力的要求,共涉及企业15家,其中关停10家、转产5家。虽然出台了相关文件,但最终由于地方炼油企业的强烈抗议而没了下文。
此外,受制于技术和环保。劣质油事件时有发生,导致口碑不佳。
随着国家石化基地的确定和炼化一体化的思想指引,大型民营炼厂在向产业链上游进军,借助炼化一体化项目打造原油-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涤纶长丝-化纤制造全产业链。二是这些项目起点高,具有布局合理、规模效益、技术先进、产品方案优化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而且机制体制灵活,动作快,项目建设周期短,市场反应敏捷。
浙江石化投产后,成品油供应量近900万吨/年;恒力石化投产后,成品油供应量近1000万吨/年。
“随着浙江石化这种大型炼厂的开工,加上消费税新政对地炼的影响,山东地炼的灵活性已大大降低。新对手后来居上,必然会重新洗牌。”一家山东地炼的内部人表示,“这种洗牌不是两家合成一家,而是有企业破产倒闭。”
“恒力石化和浙江石化投产后,‘三桶油’的外采渠道更多了,对山东地炼是很大的挑战。”山东地炼企业占据浙江地区的部分成品油市场,未来在浙江成品油市场的竞争中将会居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
山东地炼
能上演绝境逢生的戏码吗?
出路或许不止一条。
降损的措施应该有很多种,其中至少有一条是可以行得通的,那就是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向优化生产、优化结构、优化管理要效益。
“虽然国内炼油能力过剩,但主要是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市场空间仍然很大,芳烃和烯烃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仍存在短缺。”“此外,中国炼化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根据国家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和发展需求,打造一批规模化炼化企业集群和特色化企业是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扩建大型炼化项目是加法。“受原油进口配额的限制,地炼企业一次加工能力(常减压装置)扩张难度大。”未来的新增投资以二次加工为主,二次加工扩能意愿较强。
有专家指出,地炼新上二次加工装置的目的有二:一是应对油品质量升级,二是消费税新政后,中间产品的销售难度加大,而增加深加工。
近年来,化工成为炼油企业的利润增长点。与2015年相比,2016年世界十大化工公司的化学品盈利利润由487亿美元提高到502亿美元。全球前十大化工公司中,中国石化位居第三,化学品销售收入约428亿美元,利润31亿美元。
对于地炼企业而言,缓解国内竞争压力的另外一条途径是期待成品油出口资格再次放开。
专家人为,在国内炼油能力和成品油市场供应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放宽成品油出口管理是一种必然。
“未来成品油出口管理或将适当放宽,出口权有望向民营炼厂逐渐放开,届时国有石油企业和民营炼厂将共同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出口主体多元化的局面有望逐步形成。”
一直是“韧性”代名词的山东地炼,挺住!意味着一切!
本文素材来源于界面新闻、观察者网、昆仑咨询等,“流程工业”根据公开信息编辑整理发布,系平台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