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弹幕,我竟然看懂了《信条》?

不得不说,诺兰为今年电影院的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

《信条》上映后,不少观众都二刷、三刷,一个人顶三个人的票房。原因没别的,就是——看不懂啊。

12月4日零点,《信条》在B站全网首播。

所有没看到、没看懂、没看够的朋友们,现在可以掰开揉碎,快进倒退,想怎么刷就怎么刷了。

!了站破小线上《条信》

了解B站的朋友都知道,这样现象级的一部电影上架,不整活是不可能的。

《信条》的主要概念是时间逆转,弹幕也应景地来了个大反转,从左到右逆向发射。

观众点开电影,直接起飞:

不仅弹幕的方向是反的,就连文字顺序也是反的。

除了开头这一段,每当影片中出现重要的时间逆转场面时,逆向弹幕就会同时开启。

比如,男主角通过时间转换机器,第一次进入逆向世界。

鸟在倒着飞,风从背后来,衣服碰到火会结冰,除了地心引力一样,所有事物都是反向的。

与此同时,弹幕也从左边铺天盖地而来。

好家伙,差点以为自己也跟着主角一起踏入了逆向世界。

逆向的不只弹幕,字幕也没有落下。

当逆向的男主角,与正向的自己相遇时,字幕也跟着反向。

代入感非常强,好像真的与一个相反的世界碰撞到一起。

问号的方向也是反的。

当然了,逆向的弹幕和字幕,不仅是为了玩梗。

它们还切切实实地帮助观众解决观影痛点——剧情过于烧脑。

高度概括一下《信条》剧情,就是未来的人类发明了逆转时间的机器,要穿越回来,毁灭掉现在的人类。

而男主角创立的组织“信条”,就是为了阻止这一切发生。

几位主角时而正向时而逆向,在时间线上反复横跳。

便你是八核的大脑,看完电影都得宕机。

但是,在弹幕和字幕的双重加持下,我们得以发掘未注意的细节,进一步理解剧情。

比如,字幕为片中的专业名词做了贴心的备注,这是你在影院中看不到的。

有时,字幕还充当显微镜,为你找到画面中隐藏的信息,并翻译出来。

但对于理解剧情来说,字幕和注释起到的作用并不算大。

网友自发的弹幕,才是帮助理解剧情的主力军。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弹幕就是群众智慧的集成。

比如,影片前半段剧情过于跳跃,就有弹幕提纲挈领,为你概括段落大意。

还有一些你不曾注意过的小彩蛋,也被弹幕逐一揪出。

比如,影片中第一次出现逆向的子弹时,就有弹幕指出,这里的配乐也反向了。

要不是弹幕提醒,我都没发现逆向世界里连警笛声都是反的。

影片中出现了你眼熟的配角时,弹幕就会给你科普这个演员的来历。

甚至连幕后花絮和影片冷知识,万能的弹幕也一并奉上。

比如震撼的飞机撞大楼场面,有弹幕科普,这不是特效,而是真刀真枪的实拍。

制片方真的找来一架退役的波音747,真实地撞毁了。

诺兰在访谈中透露,这是因为炸掉一辆真飞机,比制作CG更为便宜高效。

此外,演员进入逆向世界的场面,不少观众都以为是正着拍,然后倒放的。

而经过弹幕科普,我们才知道,演员们真的练习了如何倒着行走和倒着说话,让表演看起来更真实。

总而言之,《信条》配合弹幕食用,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看不懂诺兰了。

虽然剧情晦涩难懂,但《信条》依然是今年最值得观看的电影之一。

一方面,它有着极为震撼的观影体验。

诺兰一向被影迷称为“实拍狂魔”。他的电影里,每一场爆炸都是真炸,能不用特效就不用特效。

比如为了拍公路上的翻车戏,他将一条八公里长的高速公路封锁了整整三周。

而影片开头突袭歌剧院那场戏,诺兰请来数千名群演,把观众席坐得满满当当。

诺兰的拍摄现场根本找不到绿幕。

主演帕丁森说,“(电影)感觉非常真实,因为它就是真的。”

同时,将时空这种抽象的概念影像化,是诺兰的拿手好戏。

光是在一部电影中,看到正向的世界和逆向的世界交错碰撞,本身就是极其新颖的观影体验。

正向的队伍炸掉大楼顶部,逆向队伍炸掉大楼底部。

影片中的打斗戏也极为精彩。

逆向的拳头应该如何打出来?没有人知道。

诺兰与资深的特技演员们只能重新开始钻研动作设计,演员们也进行了大量的肢体训练。

最后呈现出来的肉搏战,兼具了复杂性与观赏性。

可以说,这是一部难度超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前无古人的电影。

更多的观影趣味,则发生在观影之后。

就像玩一个高难度的解谜游戏,每多刷一次电影,你都能找到新的线索、新的细节,去无限接近谜底。

当你一点点地加深理解,并最终掌握剧情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舒爽感。

如果你没时间没精力,也不要紧。

影视区UP主们早已各显神通,奉上了解析大餐,供你随意取用。

UP主“迷影至下Filmlast”用1.5万字的解析文案,为你梳理了《信条》中的时间线,还解答了剧情中50个令人疑惑的细节。

可谓是手把手,点对点教学。

另一边,作为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UP主“毕导THU”就从学术角度,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解释熵、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由意志等专业名词。

然而,看完这些视频你会发现,自己连解析视频都看不懂。

但没关系,即便是参与其中的主演们,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剧情。

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第一次看剧本就整整花了四个小时,每看十页就翻回去五页;

而帕丁森直到拍摄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时,都还没弄清楚自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

是在B站看《信条》的我了。

因此,不用为了看不懂剧情而受挫,因为大家都一样。

而预见了这种状况的诺兰,也在电影中借角色之口为你指了一条明路:

“不用试图理解它,感受它。”

作为一部概念先行的科幻电影,《信条》难免被诟病人物单薄、剧情故作高深。

但被无数影迷奉为“诺神”的诺兰,并不是不会讲故事。

无论是早期的《记忆碎片》《致命魔术》,还是蝙蝠侠三部曲,都有着精巧和逻辑严密的叙事。

人物的塑造也有血有肉,留下了不少经典角色。

特别是《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崇尚无序与混乱的小丑,至今仍是超英电影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希斯·莱杰,永远滴神。

但近几年,诺兰似乎从一个“叙事大师”,变成了一个“时空玩家”。

从《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再到《信条》,故事无一例外都是围绕着一个时空概念展开的。

其中,《信条》和《星际穿越》常被观众拿来比较,就像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这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人类面临末日,不得不进行自救的故事。

《星际穿越》是飞向太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信条》则是前往过去,毁掉过去的我们,相当于将世界初始化。

这两部影片,诺兰都请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基普·索恩担纲科学顾问。

在对时间的想象上,两者也截然不同。

《星际穿越》中,时间可以伸缩和折叠,却不能倒退。

时间在高维里成了另一种空间维度,这恰恰符合如今占据主流的量子力学对时间的看法。

而《信条》则相反。它的时间观更为古典,不涉及其他维度。

人类只能在时间线上前进或倒退,并且无法改变过去的人事物,因为“发生过的事已经发生了”。

虽然执着于时空概念,但诺兰的电影里最迷人的,从来不是那个概念本身。

故事的内核总是回归到最通俗的人类情感之上。

在《星际穿越》里,“爱是唯一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事物”

正是“爱”这种充满神秘感与不确定性的浪漫要素,击败了人类对未知的迷茫和恐惧。

父亲前往浩瀚的宇宙,杳无音信,女儿却坚信父亲一定会回来,“因为爸爸答应过我”。

而在《信条》里,最动人的感情线,无疑是主角与尼尔的友情。

两人的相识相知过程,也如同一次钳形作战。

初见时,主角对尼尔一无所知。而逆转回来的尼尔却已经与主角相识多年,了解他的一切小习惯。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尼尔一直忠实地扮演助手的角色,协助主角渡过一切难关。

主角也越来越依赖尼尔,将他视为值得信任的朋友和搭档。

到了影片的结尾,尼尔意识到,只有牺牲自己,才能帮助主角完成拯救世界的任务。

于是,明知最终命运的他,仍毫不犹豫地奔赴死亡。

对于尼尔来说,这是一切的结束。但对主角来说,这只是一段美好友情的开始。

正如弹幕所说,“一个去往了未来,一个留在了过去。”

这种迟来的醒悟和错过的遗憾,即便是无法逆转时间的我们,也能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悟到。

诺兰说,不要理解,只需感受。

你不需要懂物理学定律,也能明白,就算人类真的能穿越时空,也无法躲过任何后悔与遗憾。

我们所能把握的,永远只有当下。

作者 | 瓶装焰火

编辑 | 会厌

运营 | 脑瓜蹦儿

bilibili长期招聘作者

稿费千字500到100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