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朦读论语心得】第5期,贤贤易色

贤贤易色

   写在前面的话:“范思朦频道”开设专栏——《范思朦读论语心得》,不定期更新。在切入正题之前先说两句,这个专栏主要是用于我记录我读《论语》的一些个人感悟,不是讲解《论语》,加之本人才疏学浅,说得也不一定对,这是其一。写这个专栏可能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这个长时间的过程中,有些想法可能会变化,按照医学检验的话来说——“仅反映当时检测结果”,因此,在不同的时间来看这些心得,就会看出更多的不同和谬误,这是其二。

所以各位朋友,姑妄听之,姑妄看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今天读的《论语》这一句,是子夏说的。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这一句话,仍旧在说做学问的事情。那么,子夏对做学问的理解是怎么样的呢?

子夏说了,贤贤易色。这个词语不是太好理解。很多人理解成看到贤人就不要“色”了,表现出一种非常克制自己而去努力学习的样子。但是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这个“色”字,并非指男女之情。这样理解,其实是违反了孔子一派的思想的。孔子绝不会教学生要断绝“女色男色”,相反,他还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样的话来。这个“色”,又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里面的色。“色即是空”是佛家的句子,这里的“色”,可以简单理解为“有”,也就是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切色、声、香、味、触、法。那么,这里的“色”,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指的“态度”。那么“贤贤易色”这句话就该是这样,第一个“贤”其实是动词,连起来就是,看到贤人,看到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就马上转变态度,肃然起敬并且跟他学习。孔子也说过“见贤思齐”,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做学问,态度最重要。子夏的话先说了这么一句,算是定个调子,后面学什么,那就是其次了。为什么说态度最重要呢?因为人都存在缺点,看见贤人或比自己优秀的人,一般会有这么几种心态。一种是盲目仰慕。往往就是不假思索地崇拜这个人,至于这个人为什么厉害,厉害在哪里,他们是不会去管的。反正说出仰慕贤人、赞扬贤人、歌颂贤人的话大致是不会错的,是不会犯错误的。但是会不会按照贤人的经验来提升自己,那多半是不会的。一种是嫉妒羡慕。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一些人就会臆想这个人是不是靠什么关系上的位,他的东西是不是抄来的啊。进而发展到恶语中伤,流言诽谤。俗话说得好,“只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别人在私下的万般努力他看不到,就看到人家光鲜亮丽,以为成功来得如此简单。一种是事不关己。一些人看到贤人,对人家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不为所动,仍旧我行我素,最后走到自我封闭。他们懒得思考人家为什么会这样,不考虑我自己是否也能做到这样,也就是“见贤而不思齐”了。
做学问,只有先端正了态度,才有后面的一系列内容。我们需要的态度是谦卑、尊敬、独立、刻苦、开放。这样才能学有所思,学有所成。
子夏从“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三个方面来说明学问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生活中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几个方面,一个是身边的人,对内;一个是上级、一个是朋友,对外。对父母是孝、对上级是忠、对朋友是信。这就是子夏提出来的几个原则。
先看对父母之孝。子夏的意思是“竭其力”。为什么要竭其力呢?因为不能愚孝。尽孝道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做到的事情,但是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尽力而为,不能肆意乱为。日常生活中,关于孝的履行很多是很复杂的,不能以孝顺之名去绑架道德,绑架法律,也不能以孝顺之意去做做样子,去走走形式。只要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保持了一颗虔诚的尊老孝亲之心,就是最好的孝道了。

再来看对上级之忠。子夏说了要“致其身”。所谓“致其身”,无非就是要全身心投入到上级给你的任务中去,以最好的状态来回报“君”对你的爱护与信任。一个人的发展,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要靠别人给你提供平台。这就有一个感恩的问题在里面。要是我们工作每天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都敷衍了事,没有全身心投入,这样虽然与“君”会有损失,但是到最后,受到影响的还是你自己。因为自己失去了奋斗的平台和勇气,自己失去了周围人对你的信任,失去了展翅腾飞的条件。
最后来看对朋友之信。子夏说了要“言而有信”。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交朋友,现在都说了要交知心朋友。我们要明白,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绝不是用来欺骗、出卖和利用的。朋友之间,无非就是一个“信”字。人是群居动物,都会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这个圈子是为了促进我们变得更美好,要是弄得尔虞我诈,弄得言而无信,那么这样的圈子谁也不想要。朋友之间讲真话、付真心、干真事,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结果。一旦你对朋友作出了承诺,那么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完成,要是做不到,也坦然告诉朋友自己做不到。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坦荡的人,才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说了这么多,好像没有说到学问的事情,都是说的做人的事情。子夏最后总结了“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但是我一定说他是学到家了的。为什么呢?做事和做学问其实是一回事。学到了学问,最终还是要将学问付诸行动。一个人学问高不高,不是看他论文发了多少,而是看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效果如何。读书做学问,目的是为了提升自我,不读死书,继而能“达者兼济天下”,将自己的学问转化为为社会、为理想、为世人谋福利的动力和能力,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既然一个人都能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那么,你又有什么理由去反驳他没有学问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