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被遗忘的消息:结构性存款新规!
10月20日 - 中国银保监会发文对规模逾10万亿元人民币的结构性存款进行规范。新规对结构性存款中的衍生品业务管理进行明确规定,并强调收益与风险必须匹配,这将打压市场上“假结构”存款的生存空间,规模或面临大幅缩水。
是不是这个新规让今天A股早盘失控呢?
直观角度,这是利空银行的!
将导致银行揽储困难,以及降低利息率。
为什么呢?
结构性存款的历史性
这要从2017年理财新规说起。
结构性存款爆发增长于2017-2018的严监管时代。
一方面,资管新规下保本理财逐步退出市场;
同时,银行负债端压力与日俱增,叠加同业业务监管趋严、流动性新规赋予存款较高权重,银行对存款的争夺愈演愈烈,而结构性存款凭借高收益特征,逐渐成为中小银行吸储利器。
为了文章篇幅的原因,只能相对简单的介绍下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对于银行和储户都非常具有吸引力。
个人客户出于投资理财的需求,呼唤结构性存款。
净值化后的银行理财将不再安全,特别是理财造假飞单频现,高净值客户需要保本高息产品。
P2P暴雷频频,到今天有省份一刀切,理财类资金无处可去。
2017年到2018年,人民币对美元是升值过程,兑换美元理财不合算。
而对于银行来说,结构性存款堪称大救星。
理财净值化后,银行急需寻找一个理财的替代品来防止资产流失。
没了存款,贷款额度就会告罄,这是银行生死线。
因此,这两年,各种结构性存款满天飞,总额高达10万亿之巨,而这种高息无风险产品的存在,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很慢,不利于降低融资利率。
因此,在CPI到达3的情况下,官方利率下降困难,本次定息又保持不变。那么,从各方资金中挤出流动性,就成了必然的逻辑。
中国银保监会周五发布并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要求,同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并根据结构性存款业务性质和风险特征,建立健全结构性存款业务管理制度,不得发行收益与实际承担风险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存款。
据了解,衍生品业务资格包括基础类和普通类两种类型,前者只能从事套期保值类的衍生品交易,而结构性存款业务因包含非套期保值目的的交易,因而应当具有普通类资格。
新规将导致两个结果
中小银行流动性困难
新规将进一步加大中小银行的负债端压力,因为此类银行发行的多为“假结构”。这将进一步导致中小银行流动性困难。
根据9月份央行公布的中资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资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估算,结构性存款规模约为10.8万亿元,其中后者占比约为65%。
如何化解?
其实前面的两个政策已经为此指出方向。
一、拨备率红线。
挤出超常拨备,进入利润,补充流动性。
二、市场化补充银行资本金。
通过资本市场发行SDR,增发股票,可转债,债券,引入民间资本,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
这两个政策基本上都是针对商业银行的,特别是中小型商业银行。
如此一来,多种银行相关的政策就可以串成一串,相互联系起来。
这又是银行改革的一个顶层设计。
目的是?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本次结构性存款新规更深远的意义或在于“假结构”的分流和“真结构”成本下降,将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并打开资产端收益率下行空间。
中金公司报告亦指出,过度依赖结构性存款使得银行存款端成本高居不下,甚至不断上行,导致负债成本的刚性,资产端利率下行空间也会受到挤压;也只有存款的负债成本下降,才能为资产端收益率下行打开空间。
“希望银行主动报低LPR利率是不现实的,只有引导银行负债利率下行,才有可能引导贷款和债券收益率下降,从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报告称。
如此说来,央行放水预期已经越来越渺茫,政策转向金融机构挤出水分来滋养实体。
这次转型,真的让很多躺着挣钱的生意,开始要动动身子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