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逐日:二爷爷光辉的一生(八)
第三章
察哈尔和绥远地区的历史变迁
第八节 周代时划作游牧地
汉朝起始设陶林县
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在周代是楼烦、匈奴、东胡的游牧之地。公元前300年,战国七雄之一的赵武灵王打败东胡、楼烦后在这一带设置了云中郡、雁门郡和九原郡,云中郡的郡治在云中城,就在今天托克托县古城乡的古城(也有资料说云中郡的治所在和林格尔)。今天山西省的太原市西北有一个楼烦县,这个地名就是源于当时的楼烦。那时楼烦国的疆域范围大致北起现在的内蒙古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之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平乐。赵武灵王的聪明之举是在战胜楼烦国后并没有继续追杀他们的大队人马,而是把楼烦军将收容改编成自己的部队,学习推行胡人的强项“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
公元前234年秦国在此设立了云中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了六国,自立为始皇帝,正式建立了秦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置三十六郡,云中郡成为其中的一郡,内蒙中部地区这一带属云中郡管辖。汉朝时这里是汉和匈奴的主战场。
汉匈疆界图
西汉将云中郡分为云中和定襄两个郡,云中郡的治所仍在云中城,郡的范围大约在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至包头古城湾,沿大黑河流域至清水河县喇嘛湾这一片地域内,管辖陶林、云中等十一个县。据《绥远通志稿》记载,陶林也称作陶陵,从战国到秦王朝时期,北部是匈奴的领地,南部隶属云中郡,汉朝的时候仍然如此,但设置了陶林县(也有一种说法是今天科布尔镇的东北部大“海滩”,蒙语叫“达赖特拉”,汉人据其“特拉”的谐音叫成了“陶林”),为云中郡的东部辖境。在今天我们察右中旗的辉腾锡勒草原上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赵长城遗址、秦代南长城和北长城遗址以及汉代著名的边塞重镇沃阳城遗址,因其在军事地理上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而在这里萌芽、发展和积淀了厚重的古代军事和人文历史。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赶走楼烦王,许多楼烦人躲藏到今天山西省的吕梁山中,至此楼烦国彻底消失了。
西汉烽火台遗址
东汉时期,云中郡的管辖区域向南伸延,括进了什拉乌素河和宝贝河流域,放弃了陶林、犊和、阳寿三县地,也就是大黑河上游及其以东的地方。
三国时很多乌桓人迁居到内蒙中部地区居住。晋朝时鲜卑人建立了代国,这个地区开始被称为代北。南北朝时期,这里是以匈奴为主体的部落,匈奴与鲜卑拓跋是联盟关系,经常在这一地区发生冲突。北魏在云中城又设置了云中镇,成为驻守大青山以南的重要基地。
北魏御苑遗址碑
隋唐时突厥统一蒙古草原,内蒙中部地区再次成为突厥与隋唐的主战场。唐初这里归云中都督府管辖,五代十国和南北宋时期这里开始是契丹、土谷浑和突厥的民族部落联合体,最后这里完全被契丹人掌控。辽金时期在这一地区设置了西京路。
元朝的时候内蒙中部地区是蒙古大军纵横驰骋天下的基地,这一带设集宁路、净州路、大同路等。在今天我们察右中旗的辉腾锡勒园区发现有元代开国大将窝阔台练兵习武用过的两处“点将台”和“兵器库”遗迹,就是有力的证明。
窝阔台点将台遗址碑
明洪武八年 (1375) 在今天我们察右中旗的辉腾锡勒草原为安置降明的蒙古人而设立了羁縻军卫官山卫,属大同都卫,也就是说那时的察右中旗是大同的外边地。归化城、绥远城、归绥市,即现在呼和浩特市的前身。明代长城以北的广袤国土由史称“北元”的蒙古族封建割据势力占据,著名的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在土默川平原召集举世无双的能工巧匠,模仿已经失去的元朝大都,在哈剌兀那(大青山)之阳、哈屯河之滨建了一座琉璃金银殿和有八座楼的城池,于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建成后起名叫“归化城”。自俺答汗时期开始归化城便是内外贸易交汇的重镇。
右玉西口古道
明代以归化城为中心的土默川平原的农业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沿长城一线的山西民众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逃荒到西口外谋生,从明朝到改革开放前山西人向口外的流动一直没有停止过,有资料显示,52%的内蒙古人都来自山西。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六次人口大迁徙事件之一(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笔者认为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工大量进城可以算是第六次大的人口迁徙)。走西口最早出现在明朝中期,直到民国初年,历时四百余年。对于走西口,多数人认为只有山西人,其实还有陕西人和河北人。我们陈家来陶林的祖先就是从清朝光绪年间从河北保定府走西口过来的,我的二爷爷陈金玉算是第三代,我是来内蒙的第五代了。
蒙晋边墙
在内蒙古的中南部,一段明长城成了内蒙古与山西省的界墙,生活在长城脚下的老百姓称长城叫“边墙”。山西的老百姓称家乡为“口里”,过了长城到内蒙古叫“出口外”。沿长城有古北口、独石口、南口、张家口、杀虎口等很多口子。历史上明蒙战争不断,就是从这些“口子”杀进杀出的。“口子”成为当时的边陲要塞。修长城时有些无法跨越的河沟、山谷,所以绵延的长城才留下了这些个口子。长城把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分隔开来。长城外游牧区的粮食和生活用品极其贫乏,游牧的少数民族杀进长城内不完全是为了政权和领土,主要是为了衣服、粮食等财物和掳掠人口等。从历史地理的观点看,明长城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线,是游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也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分界线。明朝官府更把长城视为国界,偷越长城的汉人是要杀头的。为缓和由物质短缺引发的汉蒙矛盾,以防蒙古滋扰边境,明朝政府于正统三年(1438年),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了“马市”,蒙汉民族得以在边境自由交易,蒙古人用马、牛、羊等畜产品,换取粮食、茶、布、针线等物品。
走西口,口里口外的“口”到底是指哪里?广义的西口是指长城以北的口外,是中原人出关与蒙古人进行贸易的地方,最著名的包括山西的杀虎口、陕西的府谷口、河北的独石口、张家口等。
杀虎口
狭义的西口则被人们认为位于今天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历史上山西人“走西口”多是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一般指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走出这个口向西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绥。另外,陕西神木人的走西口也叫“走后套”,由陈家沟岔、孙家岔、大柳塔、阿腾席连、东胜、达拉特过黄河,再由包头进入五原、临河、杭锦后旗;而榆林人走西口也是通往后套的,由榆林北上到乌审旗、鄂托克,由乌海过黄河至杭锦后旗。
从清康熙十七年开始的准噶尔部噶尔丹汗叛乱引发了清廷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那时山西右卫是清王朝内防的重点,而外防线归化城作为京畿的门户是军队汇集的好地方,加之前据黄河背靠大青山垦殖条件好,能满足驻军的粮食供给,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为应付战争需要选择一个适宜的地点筑城屯兵,后来雍正皇帝决定在归化城附近筑城屯兵。清廷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归化城东北5里处开始修建八旗军队的驻防城,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历时五年时间建成后乾隆皇帝赐名“绥远”,是绥靖远方、用安抚的手段安定局势的意思。归化城是典型的商城,绥远城是军事重镇。绥远城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新城”,对应的归化城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旧城”,大抵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市人习惯上所说的新城和旧城。
清代绥远城阜安门遗址碑
归化和绥远在清朝的时候为归绥道,属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归山西省管辖,当时设有绥远将军驻守于此。绥远省将军驻绥远城的衙署就是现在呼和浩特市的“将军府”。绥远将军原来称作“建威将军”,是清朝正一品封疆大臣,是绥远地区的最高军政指挥官员。绥远城的特点是“四门不正,鼓楼不中,将军衙门居城中”,表现出绥远将军作为封疆大吏的绝对威严和权力。
据史料记载,乾隆52年(公元1787年)开始有汉人迁入陶林,当时的官府设有巡检1人,乡勇多人。
且待下节分解:
开发蒙荒充盈财政
设厅加强移民控制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66年出生于察右中旗元山子乡,1984年参军,转业前为陆军某装甲旅副政委,现在大同税务局工作。
【本期幕后】
策划:小娟
编辑:楚楚
校对: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