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于昨天的自己

在《老人与海》中写到,人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昨天的自己。

浅尝辄止是大部分人的共性,人的骨子里就有着懒惰,好逸恶劳的本性,在追寻一件事物的本质规律时,让人坚持下来的是真正的热爱,又有几个人真的对这一件事痴迷不已?

即便是如此,又有几个人能够对抗人性,对抗浅尝辄止的甜头,三分钟热度也是如此,对于事物的本质的洞察必然涉及到对事物的人深入探究,这个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为了减少成本的付出,减少自己的辛苦,很多人选择自我安慰,做到60%已经超越了一半的人,于是每个人都站在12%的路上自我欺骗,自我设限。

一方面是前路太过崎岖辛苦,令他们踌躇不前,一方面是骨子里的好逸恶劳,浅尝辄止让他们不愿意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他们自诩为聪明之人。越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越觉得自己无知,也正是这群最无知的人他们洞悉了事物的本质,才明白人生的渺小。

而正是“太过聪明”让他们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诚如一句话所讲:

“稍有姿色,稍有才华,都是蛮尴尬的事情。会在无数个时刻,你站在一级台阶上,自以为窥见了天光。”

浅尝辄止的人会通过自我防御机制里面的合理化行为来歪曲现实,缓解自身的负性情绪与体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不过这样也很容易导致他们一叶障目。

再将其进行深究的话,你会发现,他们的自信与聪明不过是面对挫折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理论(Self defense mechanism theory)”是由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蒙弗洛伊德所提出。

它是指类似于人的免疫系统一般,人的心理也有这种“免疫系统”也就是防御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为了缓减人的负性体验与情绪,通过人对现实情境的歪曲和不合理认知来达到缓解情绪的目的。

本质上来说,这种自我保护与防御是消极的,治标不治本,只能起到一定的逃避作用,无法从根源上解决现实问题。

再来看,那些看不到本质的人,败在了自己的聪明之上,他们自以为是的聪明或许是基于一定的小聪明,但一定不是大智慧,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我们也能明白那些站在半山腰吹嘘自己已经封顶的人是为了满足自己想要停下来的心理。

“因为我已经足够聪明,以我的能力,我现在站的地方一定其山巅,既然如此,不必在向前”。

坚持本就是个充满奇迹的过程,追求事物本质的过程或许是枯燥的,无味的,因此,无数人以聪明为借口,浅尝辄止,然而小聪明永远也登不了台面。

站在半山腰能看见的只有脚下土,和山腰以下50%的森林,自我防御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你看到了幻想的模样,暂时的逃避了自己未看见山巅的事实,但是,长此以往,这种“太过聪明”的自我定位,也终会让你自讨苦吃。

如何才能探究事物的本质?这本就是一个过于深奥的话题,不过对于一切事物的本质的探究都是基于无知,因为不解,因为无知,所以才会为了弥补自己认知上的狭隘而探究某件事物的本质。

其实,越到后面越会发现,宇宙之大,品类之胜,绝非一生可以穷尽,于是爱因斯坦和牛顿望着窗外,在感叹自己有限生命之时,一边悲凉一边赞叹无法穷尽的是无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