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岭甘泉冽 长瓢玉乳醇
甘泉天浚是“西宁八景”之一。
甘泉天浚即天然的甘泉。天浚,是大自然神工鬼斧挖成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浚,深通川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深之使通也。”
虽然山人未知此泉如今是否还在,更未曾到过封门,但心向往之。于是以五言律诗一首献丑于大家。诗曰:
西山开大路,是役太艰辛。
峻岭甘泉冽,长瓢玉乳醇,
亭修休过客,碑竖读游人。
邑宰林侯杰,思之泪满巾。
诗歌的大意是:
罗定兵备道陈文衡决定修筑西山大路,知县林致礼负责推进这项工程,千户刘元威负责现场组织工作,西山大路工程实在太艰难、太辛苦了!筑路的士兵来到灯心岭上施工时,因为岭上没有水,口渴得实在不行,好在这时挖到了一口山泉,舀一勺来喝,清冽、甘醇。于是砌了一口井来贮存泉水,知县林致礼又在井边建一座亭子,方便过往行人汲水休息,而游人攀上灯心岭,常常会仔细阅读袁昌祚的碑记,缅怀前贤。是的,在西宁历史上,林致礼是最值得人们怀念的杰出知县,人们每每想起他为西宁百姓所做的工作,都会泪流满面。
甘泉所在的通门(杜海洪摄)
关于甘泉井。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一·舆地(上)·山川》说:
甘泉井在黄五岭路旁,明万历间千户刘元威因督兵开路,凿此得泉。知县林致礼建亭其上(《张志》),明佥事袁昌祚有碑记。久佚。(《采访册》)
译文:
甘泉井在黄五岭的山路旁,明万历间千户刘元威带领士兵开路到这里,挖到了这泉。知县林致礼在井边建了一座亭子。(见本志卷九《古迹·署宅》)有明朝提学道副职袁昌祚的碑记,但石碑已毁了很久。(据《采访册》)
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卷之十·杂志》:
甘泉在灯心岭,涌泉如喷,味甘如饴,四时不竭,行者倦疲就饮,若甘露然。万历十七年罗定道陈公文衡令镌其石,曰“甘泉”。知县林致礼构亭其中,以息行人。
译文:
甘泉在灯心岭,泉水喷涌,味道甘甜像饴糖。一年四季都不会干竭。路过的人疲劳了,汲取泉水来喝,就像喝了甘露一样。万历十七年(1589年)罗定兵备道陈文衡让人镌刻了一块石碑,上书“甘泉”二字。知县林致礼在旁边修建了一个亭子,让行人休息。
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说甘泉在灯心岭,道光十年《西宁县志》说甘泉在黄五岭,这是怎么回事呢?张富文先生的《南江文化纵横》为我们作了很好的解释:此岭古代一边称灯心岭,一边称黄五岭。
道光十年《西宁县志》说千户刘元威督兵开路到此,凿此得泉。刘元威何许人也?刘元威是封门守御千户所的千户。
万历二十年、道光十年《西宁县志》都说到林致礼。林致礼于万历十四年任西宁县知县,云浮地区唯一一本存世的明代方志——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即由他主修,在其任内,林致礼具体负责了修复西宁城墙、修筑西山大道的工作,主持开凿了东西圳。山人在《明代南江文化的扛鼎之作——谈谈林致礼主修的明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见山人所译注的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中说:
林致礼在郁南历史上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是全方位的。因此,1995年的《郁南县志》在明清两代100多位知县和代理知县中,选择为林致礼立传,林致礼成为了唯一一位被新志立传的知县!
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关于甘泉的记载
历代吟咏甘泉的诗篇不少。知县赵震阳诗曰:
泷江急下两城分,峻岭高高出雁群。
天作灵泉佇时雨,峰开诸面吐溪云。
娟娟远影排空见,滴滴余声隔竹闻。
曾是仙人丹鼎地,橘花琪树似香焚。
知县王钺诗曰:
一眼澄泉万壑馨,比来味重似南零。
不由人力原天一,幻出神功自五丁。
风动浮华摇碧落,云开溅玉照寒星。
悬知万户无烦渴,月满长干客挈瓶。
知县张溶诗曰:
甘泉疏凿自神功,味沁曹溪点滴中。
瀵出乍惊从地涌,汩来应讶与天通。
时时鸟过衔枯叶,日日云留覆石漴,
试注瓦铛烹活火,直疑炉畔起松风。
在众多吟咏甘泉的诗中,山人特别喜欢康熙三年岁贡生区国龙的《甘泉亭》:
过尽诸峰欲到天,寒林萧飒卷云烟。
邮亭歇马逢山雨,恨不甘泉是酒泉。
甘泉与罗定兵备道陈文衡、知县林致礼、封门守御千户所千户刘元威等人的名字密不可分。而一口甘泉能够留下众多的诗篇,也是非同一般。也许,这就是西宁历史文化厚重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