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谁能想到,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竟出自一位科学家之手

提起中国人自己创作的小提琴作品,大部分人都会想由何占豪、陈钢1959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部充满东方色彩的作品让小提琴说起了“中国话”,在世界各个角落不断奏响,成为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符号。

梁祝 吕思清 - 梁祝

如果问你,第一首由中国人谱写的小提琴由谁创作?谁能想得到,它竟然出自一位科学家之手呢!

他,就是推翻外国学术权威所谓的“中国无油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

(1889-1971)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

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

说起这个名字,还有一段渊源。李四光出生湖北黄冈,取名仲揆。1902年,李四光十四岁,独自一人投考新式学堂。但误在姓名栏内填入年龄“十四”。好在他及时发现,便在“十”字下面添加“八子”,成为“李四”。然而“李四”又太俗,他见大厅中央挂着“光被四表”的匾额,又急中生智,改为“李四光”。足见其机灵聪慧的一面。

1911年

李四光毅然参加武昌起义,任湖北军政府事业部部长。

1913年

李四光远渡重洋,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寻求科学救国的出路。

1915年

李四光由采矿系转到地质系,与威尔士教授来往密切。《李四光年谱》记载,他当时“喜欢音乐,课余时间学会拉小提琴。有时间就去威尔士教师家里即兴演奏,颇得大家欣赏”。

作为理科生,李四光在音乐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

1919年李四光大学毕业,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接受了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的聘任。准备回国之际,应留法同学邀约前往法国巴黎。在活动间隙,他以自己喜爱的小提琴 独奏形式谱写乐曲,共5行19节。

第二年一月,李四光又在五线谱的背面,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一首完整的小提琴曲,上署“仲揆一 千九百二十十年正月作于巴黎”。乐曲写好后,李四光请好友萧友梅指正,因此曲谱一直保留在萧式手中。

1990年3月,陈聆群教授为编纂《萧友梅文集》专程赴北京探望萧友梅的侄女萧淑娴,萧淑娴告诉他:李四光曾作过一曲,交给了萧友梅,并叮嘱道,可在二叔(即萧友梅)的遗物中去找。陈教授回沪后,在一包学生的文稿中发现了这份稿,五线谱眉端工工整整地写着曲名《行路难》(1920年正月作于巴黎),作者仲揆。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钢,曾捧着《行路难》原稿仔细端详,发现全曲有头有尾,层次清晰,中间还有转调。陈钢教授认为最可贵的是乐曲立意深邃。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四光既然以《行路难》为题,必然对李白的《行路难》有所了解。

“行路难”是汉代歌谣,后发展为古典乐府杂曲。题材“备言世路艰难、离别悲伤之意”

唐代经李白诗歌演绎,赋予了新的寓意:不为逆境,积极求索。

《行路难》的创作与李四光的境遇相符合。1919祖国依然军阀混战,时局混乱。返回苦难深重的国土,他深知前进道路上的坎坷。

这首乐曲的曲调与其曲名是一致的,在低沉的主调中带着亢奋的强音,起伏交错之间伴随着奔放向 上的旋律,鲜明地抒发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环境中挣扎求索、追求光明的人生历程。

2001年《科学在中国》的文艺晚会上,年过七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演奏了这首《行路难》。他在演奏时说:探索科学道路是艰难的,但再难科学工作者们也要走下去。他赋予了曲子更多的含义。

以其爱国科学家的特殊身份,李四光创作的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