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六)
(紧接上期)
废少立献 袁绍出逃
袁绍费尽心机逼迫何进杀宦官,让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火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弥补自身武装力量薄弱的短板,阴招董卓等袁氏故吏以杀宦官为名进京,希图董卓听命于己。如果真能如愿以偿,朝廷行政权在太傅、录尚书事的叔父袁隗手里,军权在袁氏故吏董卓手里,天下就是袁家说了算。
没想到董卓不按套路出牌,违背潜规则,不认袁家这个府主。汉末朝局出现了一个新生态,由既不是外戚,也不是宦官的军阀掌控。袁绍要怎么应对这个新生态呢?(袁绍一生也是晦气,毁于两个叛徒之手,一个是董卓,一个是曹操)
董卓控制了洛阳,但皇帝是否会听从自己还不知道。少帝是何进、袁绍一方力斗宦官立起来的,董卓不大放心,还是得自己立一个才行。
董卓才进京在北邙接少帝等人回皇城时,对陈留王刘协产生了好感,又自己不拿自己当外人看,认为自己和抚养刘协长大的董后同族,就有了废少立献之心。
现在首要的就是做这件事,而要做成这件事最便捷的方法是得到袁氏家族的支持。袁氏家族是当时唯一能与董卓相抗衡的一支力量,只要他们不反对,废立之事就容易多了。
于是董卓私下里请袁绍来商议废立之事。袁绍本来以为董卓请自己去,是要按照潜规则来向自己表达忠心,谁知董卓根本就忘记了或者是假装忘记了自己曾经是袁氏故吏的事实,对此只字不提,反而要袁绍同意自己废立的主张。
袁绍得知董卓要自立门户,气愤不已,何况自己当初是拥立少帝的一派,岂能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改变主张就等于是向董卓服软认输,所以坚决不同意废立。推托说这是国家大事,请和太傅商议。
太傅袁隗是袁绍的叔父,这话说了等于没说。董卓还是继续要袁绍表态。最后双方终于谈崩了。董卓破口大骂袁绍:“你小子居然敢这样,天下事难道不都是取决于我吗?我现在要做这件事,谁敢不从?你以为董卓的战刀不锋利吗?”袁绍毫不示弱,刷地一声拉出大半截佩刀,强硬地回答:“天下勇敢的人,难道只有你董公一人吗?”说完横刀而出。
《三国演义》等通俗文学作品总是把袁绍描写成一个优柔寡断、胆小懦弱的人,其实真不是,袁绍的胆略、勇气还真非常人所能比的,光凭四世三公的家世是做不了政治领袖、联盟盟主的,一定有其过人之处。袁术、杨修同样是四世三公之后,能做领袖、盟主吗?
袁绍确定董卓不会听命于己后,立即与高级幕僚们一番商议安排,然后把朝廷给自己的节杖、官印等做官凭证悬挂在洛阳东门,扬长而去。
袁术、曹操等几乎是同时出逃。当时董卓并没有迫害二人的行为,还任命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这二人一是担心受到牵连;二是不愿与董卓为伍;三是要追随配合袁绍而逃。
虽然没能与袁绍达成共识,但逼走了袁绍,使袁氏势力群龙无首,也算是消除了废立之事的一大障碍。于是董卓开始公开进行废立之事。
先让朝廷罢免司空刘弘,由自己取而代之。成为三公之后,就名正言顺地召集公卿朝堂议事,讨论废立。第一次朝堂大会时,董卓以少帝暗弱为理由提出废立,在座大臣无人应答。董卓见百官沉默,就进一步威胁说,谁要是敢反对,立即军法从事。谁知偏有人胆子大不信邪,公开表示反对。此人是谁呢?尚书卢植。
卢植是名满天下的名将、大儒,功劳、名望都远胜于董卓。董卓此时不敢公开把卢植军法从事,只好愤然而去。下来后就想要杀害卢植,幸亏卢植以前救过蔡邕,蔡邕是董卓最信任和喜欢甚至有几分崇拜的官员,他和议郎彭伯分别为卢植求情才得以幸免于死,被罢官了事。后来董卓还是想害死卢植,卢植逃往幽州上谷隐居,袁绍于191年做冀州牧后请卢植为军师,一年后因病去世。
第二天,不甘心的董卓又在崇德前殿召集朝堂大会议论废立。这次干脆直接胁迫太后,说少帝在灵帝丧礼时期,没有儿子应有的丧痛之心,又不具备皇帝的威仪,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就是汉献帝。
太傅袁隗亲手解下少帝的皇帝玺绶挂在陈留王身上,扶其下殿,向皇帝俯首称臣。又以何太后曾胁迫董太后,违反了婆媳应有之礼,没有孝顺的节操,使董太后忧虑而死为由,囚禁何太后,两天后将其毒死。同时遇害的还有太后母亲舞阳君。显赫一时的何氏家族在汉末昙花一现烟消云散。
搞定了皇帝,接下来就是要搞定百官。董卓先是不停地给自己晋爵升职。由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由斄乡侯进封郿侯。又将时任太尉的幽州牧刘虞改任大司马,自任太尉。
为收买文官、士人之心,董卓还亲手导演了一出戏。和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以朝廷三公的名义,全都身带腰斩时所用的刑具“鈇锧”,表示自己有罪,一起到朝堂给皇帝上书,请求给陈蕃、窦武及其他党人平反。陈蕃、窦武等党人因此得以昭雪,也挺黑色幽默的。
到了十一月,董卓又因蔡邕的表举,升任东汉朝从来就没有设置过的相国。也就是说,董卓九月进京,仅仅用了两个月就完全掌握了朝政大权。
请君入瓮 董卓中计
光自己掌握了权力不够,这么大个帝国,总不能自己一个人来管理,还需要一大批行政官员来治理,而董卓手下最缺乏的就是文官,这是他的短板。也正是因为这个短板,他陷入了袁绍为他设下的圈套,中了袁绍的计。
前面说过袁绍是和他的团队商议后才出走的,现在来看,他们商议的就是怎样利用董卓的弱点,然后请君入瓮。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就知道了。
袁绍设了一个连环计:
第一环,投石问路。
就在董卓为没有文官而苦闷忧虑之时,吏部尚书周毖、侍中、城门校尉伍琼主动登门拜见董卓。会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但从接下来董卓的行动中可以推断出是这二人代表士大夫集团与董卓讲和,表示愿意服从董卓。
周毖、伍琼都是袁绍的密友,伍琼甚至可能是袁绍奔走之友中的一个。
第二环,暗度陈仓。
士大夫集团主动投诚,解决了董卓的燃眉之急,赢得了董卓的信任。董卓放手让他们组建新政府。看看他招募的人就知道袁绍的计谋大功告成。前面对比何进集团与宦官集团实力时,曾排列了个名单,现在这份名单依旧适用于董卓。也就是说,董卓招募的人主要还是袁绍的密友,甚至包括袁绍的奔走之友和袁氏故吏。
第三环,乾坤大挪移。
士大夫集团利用组阁的机会,把其成员安排在朝廷内外担任重要职务。周毖、伍琼、郑泰、刘表、王允、荀爽等居内。上至三公,下至九卿,都有袁绍的人。
还记得袁绍的第一个奔走之友,也是袁绍谋大事的主要智囊何颙吗?这么铁的哥们竟然没有跟着袁绍一起出逃,而是留在洛阳,更奇特的是还成了董卓的长史,内管家兼办公室主任,董卓的所有机密都在他的了解掌握之中。
而刘表出任荆州牧后,其所担任的北军中侯,监管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等五营将士职务又由何颙接替。
王允为司徒,荀爽为司空。汉末三公多是荣誉职务。但王允的司徒却是实打实的实权派,因为他还兼任尚书令。尚书令虽然只是个秩仅千石的中级官员,但在东汉却是最具实权的中枢要员。
董卓是武将,长期在边远地方任职,对朝廷的运行模式和公务程序不是很熟悉,根本就没有在意这个尚书令。王允因此成为朝廷最具行政实权的官员。
董卓在这方面的无知,也给其带来了灭顶之灾。
韩馥、刘岱、孔伷、张咨等袁氏故吏、姻亲居外。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此人是袁绍的姻亲,和袁绍后妻刘氏有亲戚关系,袁绍出逃洛阳时将刘氏及三个儿子托付给他),孔伷为豫州刺史(此人生平不详,郑泰对他的评价是:清淡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张咨为南阳太守(此人生平亦不详)。
同时他们还以担心激起袁氏家族的反抗之心,联合遍天下的门生故吏反对董卓为由,劝说董卓放弃对袁绍的追捕,任命袁绍为一郡太守,不然的话,崤山以东恐怕就不是你的地盘了。董卓真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还封为伉乡侯。
相反,董卓的亲信部将都没有获得显要的官职,仅仅是一般的将校而已。
从董卓的这一系列行为来看,是真心想和文官、士人集团和解的。不管其内心是怎么样想的,也不管其是不是迫于无奈,只要不作诛心之论,只看行为方式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的。
皇帝、军队、百官都搞定了,董卓觉得天下差不多平定下来了,就改年号为初平,准备踏踏实实地过个年了。
袁绍出逃洛阳,并不是单纯的逃亡,仍然是在谋大事。本来想在洛阳成就大事,但因为董卓的背叛而不能如愿,那就离开洛阳。借袁氏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政治优势,另起炉灶。即所谓的东方不亮西方亮。
袁绍一生最佩服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出逃冀州渤海,就是想仿效刘秀在河北龙兴,进而定鼎中原。
联盟反董 袁绍出任盟主
正在董卓一厢情愿地陶醉在天下初平的美梦里时,袁绍在关东兴兵发难了。
从袁绍兄弟和曹操出逃的路线来看,也是精心策划了的。袁绍到冀州,袁术到南阳,曹操到陈留,都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而是分别到了袁绍集团成员掌控的地盘。
冀州刺史韩馥,南阳太守张咨,陈留太守张邈,都是由留在洛阳朝廷内的周毖、伍琼暗中安排的。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这些官员的安置和出逃人员的线路怎么会如此巧合?
果不其然,袁绍就以这些早期安置的力量组建起反董联盟。
为了取得道义上的合法性,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了一份朝廷三公的书信,下发给各州郡,陈述董卓的罪恶,说少帝刘辩“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以此获得反董行为的合法性。
反董联盟主要由以下武装组成:
1、冀州——渤海太守袁绍、冀州刺史韩馥;(因渤海太守为董卓所授,袁绍自动放弃,自表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一是表示与董卓决裂,二是得有个高于其他郡守的职务,方便统领)
2、兖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行奋武将军曹操;
3、豫州——豫州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陈国相许玚;
4、徐州——广陵太守张超;
5、青州——青州刺史焦和;
6、荆州——后将军袁术、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长沙太守孙坚;
7、并州——西河太守崔均;
8、司隶——河东太守王匡。
东汉十三个州中除了扬州、幽州、凉州、益州、交州外,其余各州都有反董武装,大半个帝国都反了。
190年春正月,这些武装力量同时起兵,各带数万人马,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
袁绍给了曹操一个临时杂号将军——行奋武将军名头。曹操当时依附于袁绍的奔走之友陈留太守张邈,手上只有靠陈留孝廉卫兹用家财资助招募来的五千人马,是里面最弱小的一支队伍。
刚从外戚、宦官集团相互争权夺利的灾难中走出来的汉帝国,此时又陷入西北军阀与关东反董联盟——由士大夫转变而成的军阀之间的争斗。
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盟坚持奉少帝为正统,不承认献帝的合法性,自然不会尊奉朝廷的任何旨意,导致天下分裂,汉室至此才真正的名存实亡。
东汉灭亡,原因众多,但仅从这个角度来说,袁绍是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
本文到此其实可以结束了,考虑到各位读者也许还想知道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特别是想知道袁绍手拿一手好牌最后怎么会打得稀烂的过程,准备继续聊下去,聊到袁绍死为止,不知道各位读者是否喜欢?
遭到士大夫集团背叛和进攻的董卓是怎么应对的呢?虽然怒不可遏,却一时不敢动手,这又是为什么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